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生命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二册x

上海生命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二册x

上海生命科学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第二册)不含实验部分第五章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一)生物体对外界信息的获取1.皮肤感受器通常在手指、唇等灵敏部分分布较多。

2.光感受器眼球壁的结构:①外膜:角膜、巩膜②内膜:脉络膜、睫状体、虹膜也称视网膜,分布有感光细胞感光细胞:①视杆细胞:感受光亮②视锥细胞:感受色彩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均无色透明,具有折光和聚焦作用)系统→感光细胞→产生电信号→视神经→脑视觉中枢((产生视觉)3.声波感受器耳的结构:①外耳:耳廓、外耳道②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骨③内耳:耳蜗:分布有声波感受细胞前庭器(包括前庭、半规管):分布有平衡感受细胞听觉的形成:声波→经外耳、中耳→耳蜗声波感受器→产生电信号→听神经→脑听觉中枢(产生听觉)4.嗅觉感受器人:分布在鼻腔顶端黏膜上皮中的嗅细胞昆虫:分布在触角上的感受细胞5.味感受器人:分布在舌上味蕾中的味细胞昆虫:分布在足的末端和口器上的感受细胞(二)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1.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结构: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突起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photo/uploadp功能: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的功能.2.脊髓位置:脊柱的椎管内作用:参与反射,传递神经冲动结构:灰质(神经元细胞体密集处),白质(神经纤维密集处)3.脑大脑:灰质(大脑皮层)、白质(传递神经冲动)小脑、间脑、脑干(中脑、脑桥、延髓)4.神经冲动在细胞上的传导(神经纤维)传导过程①静息状态时:电位(外正内负)②受到刺激时:电位(外负内正)③恢复到静息状态时:电位(外正内负)传导特点:双向传导5.神经冲动在细胞间的传导(突触)突触的结构特点一个突触包含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后膜一般是树突膜或者胞体膜。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传递方向:单向传递(轴突→树突,轴突→胞体)单向传递的原因:因为只有突触前膜有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6.条件反射反射是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应答。

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类型: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生来就具有的先天性反射。

条件反射: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三)内分泌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2.激素的调节作用下丘脑↓↓ 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细胞代谢反馈调节的概念:由后一步反应影响和调整前一步或前几步反应速率的调节方式。

其中,促进作用称为正反馈,抑制作用的是负反馈。

(四)动物体的细胞识别和免疫1.免疫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2.抗原和抗体抗原:所有被生物体细胞识别为“异己”物质并受免疫反应排斥的物质。

外源性:生物体自身不存在的异种或异体物质内源性:如机体内衰老或损伤的细胞以及突变后的细胞等3.免疫反应的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免疫,是人类在长期进化中形成并通过遗传巩固下来的天然免疫功能。

特点:生来就有,有一定的防御能力,没有特殊针对性特异性免疫:淋巴细胞参与的免疫反应是后天获得的,而且这类免疫反应必须在淋巴细胞与抗原相接触后才能发生。

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清除作用具有特殊的选择性。

4.免疫反应①体液免疫特异性结合(抗原非首次进入机体内)备注:1、抗体的本质是球蛋白2、抗原,病毒或自身病发、衰老细胞(癌细胞)②细胞免疫(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病毒)吞噬细胞 T细胞效应T细胞增殖分化病毒效应T细胞宿主细胞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5.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通过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抗体存在于体液中,所以B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称为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在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T淋巴细胞直接参与攻击抗原细胞,或间接地释放淋巴因子起作用,所以T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称为细胞免疫。

(五)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①产生: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②运输: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单向。

③分布:植物体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多数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与特点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治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作用两重性表现的具体实例:①根的向地性;②顶端优势3.生长素在农业上应用①促进果实发育(例如无子果实的获得)②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枝条)③防止落花落果备注: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物质,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

(例如α-萘乙酸,2、4-D)第六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一)遗传信息1.作为遗传物质的必要特性①能储存巨大数量的遗传信息②能精准地自我复制③化学性质比较稳定2.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明①同位素标记实验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3.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双螺旋:两条单链反向平行,向右螺旋基本骨架:磷酸——脱氧核糖——磷酸碱基按照A—T、C-G配对的原则,通过氢键连接在一起多样性:碱基排列顺序特异性: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4.蕴藏在DNA分子中的遗传信息遗传信息:DNA上的碱基排列顺序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1.DNA分子的复制过程:①解旋②以解旋的两条链为模板进行碱基互补配对③形成两个新的DNA分子链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场所:主要在细胞核,有时在细胞质(线粒体、叶绿体)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条件:模板(解旋的两条单链)、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酶(解旋酶、聚合酶)和能量(ATP)实质:以两条单链为模板,合成两个与原来完全相同的DNA分子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2.遗传信息的转录与翻译①转录场所:细胞核条件:模板(解旋的1条单链)、原料(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酶(解旋酶)和能量(ATP)碱基配对原则:A-U、C-G产物:mRNA②翻译场所:细胞质的核糖体上条件:模板(mRNA)、原料(20种氨基酸)、酶和能量(ATP)产物:一条多肽链注:①一种密码子对应一种反密码子(tRNA上),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可以被一种或多种密码子所决定,即可被一种或多种tRNA转运②密码子存在于mRNA上,密码子种类有64种(其中与氨基酸相对应密码子有61种,终止密码子有3种)③数量关系:DNA上的碱基=2倍mRNA上的碱基=6倍的氨基酸3.中心法则(三)基因工程与转基因生物1.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指依据预先设计的蓝图,用人工方法将某种生物的基因,结合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DNA中并使其表达,使后者获得新的遗传性状,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或创造出新的生物类型的现代生物技术。

2.基因过程基本过程①获取目的基因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重组③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④筛选含目的基因受体细胞3.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微生物基因工程、植物基因工程、动物基因工程第七章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一)生殖和生命的延续1.无性生殖:生物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分类: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和营养繁殖2.有性生殖:通过亲本产生生殖细胞,雌雄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二)有丝分裂1.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备注:分裂间期占细胞周期的90%—95%,主要为分裂期作物质准备;分裂期分为的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细胞的三种生活状态:继续增殖、暂不增殖、高度分化2.有丝分裂(1)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异同①植物细胞分裂图象: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②动物细胞分裂图象:备注:各个时期的细胞特点:间期: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着丝点断裂,染色单体分开末期:两消两显重开始③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核内的染色质变化相同点分裂过程和时期动物细胞:中心体复制后,星射线→纺锤体前期植物细胞: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纺锤体不同点动物细胞:细胞膜哦能够中部向内凹陷缢裂末期 植物细胞:细胞板细胞壁④ 各个时期的染色体数量和DNA 的数量变化图:备注:染色体:染色体数始终与着丝点数相同染色单体:只有当染色体为“X ”形才有染色单体,每条染色体含两条染色单体DNA :只有当染色体为“X ”形,每条染色体含两分子DNA ,其他任何情况均含一分子DNA 同源染色体:一般情况下,有丝分裂整个过程都有同源染色体 有丝分裂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之后,精确的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

保证了亲代和子代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三)减数分裂 1.减数分裂是形成生殖细胞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细胞分裂。

由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两个连续的细胞分裂组成。

减数分裂中DNA 复制一次,生成四个单倍体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的子细胞。

2.配子的形成过程① 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特征间期:DNA 复制和蛋白质合成前期: 联会期:同源染色质两两配对 四分体:每个四分体含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 中期:同源染色体上下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前期: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中期:非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在赤道板上排整齐 后期:着丝点断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末期:形成新的核膜和核仁,染色体变成丝状染色质,形成4个精子细胞或者3个极体和1个卵细胞② 配子的形成与生物个体发育的联系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和卵细胞,必须相互结合形成受精卵,才能发育成新个体。

注:判断细胞图的三看原则:一看染色体数目、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三看同源染色体是否有行为(配对、分离或上下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3.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的意义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对于生物遗传和变异是十分重要的。

(四)细胞分化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1.细胞的分化减Ⅰ分裂减Ⅱ分裂①概念:同一来源的细胞逐渐发生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蛋白质合成上的差异的过程。

②细胞分化的特点:具有持久性和不可逆转性③细胞分化的意义:使得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④实例: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红细胞。

2.植物细胞的全能性①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单个细胞经细胞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形成完整生物体的潜能。

②实例:胡萝卜韧皮部细胞放入植物激素、无机盐和糖类等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植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