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名校高考作文模拟题及范文:关于“让座”的看法

2020名校高考作文模拟题及范文:关于“让座”的看法

2020名校高考作文模拟题及范文:关于“让座”的看法作文题目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1 近日,浙江慈溪四年级小学生黄唯成了“网红”。

他在慈溪293路公交车上,短短12分钟连续4次让座。

如此暖心的举动被同车乘客拍成视频,经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转发后,引发网友广泛關注。

材料2 芬兰拉毕省一政府官员因乘坐公交车时没有给一位老太太让座,因而引起社会的公愤。

他不得不向公众道歉并自动引咎辞职。

材料3 很多在日本生活过的小伙伴发现,在日本的公共交通工具上,给老人让座的事情很少发生。

材料4 在福州一辆公交上,一位老人因身边的女生没给自己让座,对女生破口大骂,“缺德、畜生不如”,态度恶劣。

对“让座”这件事,你有什么想法,请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立意点拨】1. 提倡有限度的社会美德社会美德的存在,虽然对社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容易被一些人利用。

尤其是要求对方让座者,他们仗着自己的年纪、身份等,动辄把自己的“弱势”摆在前面,又“强势”地要求对方符合他的行为和观念,最终,对方有时候不得不屈服。

这种道德化暴力往往需要进行限制,比如法律可以规定某些情况下的“不让座”。

2. 涵养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法治,是这个时代的共识。

不文明行为之所以更为刺目刺耳,除了社交媒体这个放大器,很大一个原因也在于,信奉法治者越来越多,公众法治意识在稳步提升。

面对侮辱烈士名誉的事件,鼓励“骂回去”的少了,呼吁为英雄烈士人格利益权立法者多了;看到因延误而大闹机场时,一道起哄的人少了,认可“黑名单”制度的多了;对于警察执法,更多人能站在公允的立场,支持“既不能粗暴也不能宽松软”。

对热点话题,公众的探讨越来越不局限在事实浅表,而逐渐向法治层面深入,这是法治意识不断提升的体现,也构成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坚实基础。

3. 培育深入人心的规则意识在现代社会的文明肌体中,规则就是筋和骨。

有明确的规则,才能框定人们的行动边界。

在传统熟人社会,人的流动性不强,熟人之间的评价,构成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标准。

在现代社会,人的流动性强,“住了3年没跟邻居说过一句话”也不鲜见。

在这样的“陌生人”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需要有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彼此关系,定义“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4.权利伸张别忘“公共意识”我们在张扬个体权利的同时,更加需要强调个人必须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服从公共利益、服从民族和国家利益这一理念。

每一滴水都能折射太阳的光芒,只有“公共意识”这一观念的水位越来越高,集体主义价值观得到更好弘扬,我们的社会才能在“人人相善其群”中更加现代、更加美好。

范文展示别用道德审判捆绑“爱心让座”近日,在福州的一辆公交车上,一位老人因他身边的学生没给自己让座,就对这位女生破口大骂,缺德、畜生不如,态度极其恶劣。

女生在忍无可忍地情况下回应道:来月经要写脸上吗?这起事件引起了一场让座与不让座的讨论。

(6月14日《新闻晨报》)对于不让座的女大学生,固然有网友认为“让座是情分不让座是本分”。

但是,也有不同认知。

在新闻的跟帖中,就有人说:有月经就是不让座了?还有人说:虽然老人举动需要谴责,但是不主动让座也不道德,年轻人理应尊敬老人。

也有人给出建议:应该制定一个游戏规则,在月经期要让年轻女性享有不让座的权利。

很显然,人们已经习惯了把让座和道德联系在一起。

假如说,逼迫女孩让座的老人,没有谩骂的言语,网友还会不会同情女孩?假如说,女孩不是月经期,网友是不是还会同情女孩?可以说,如果不是老人有不雅言语,不是女孩处于月经期,估计这位女孩早就被口水淹没了。

我们是不是该思考这样的问题:乘坐公交车,这位老人该不该有个座位?这位女孩即使不是遇到了女性每月都会有的“那几天”,不让座是不是也是自己的权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花钱上车的。

在购买了车票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同时拥有了“坐在座位上”的权利。

我们固然期盼社会是多情的,社会是温暖的,每一个人都能像“活雷锋”一样,心里只有他人而没有自己。

可是,仔细想想,我们即使不是“活雷锋”,可是我们只要没有侵犯他人的利益,只要没有做违法的事情,不让座何错之有?然而,社会舆论却一直处于道德的阳春白雪层面,我们会把主动为老人,为小孩,为孕妇让座的人说成是“道德优秀”,把不愿意让座的人说成是“寒冷漠视”。

其实,这原本就不应该是搅合在一起的事情。

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无论是残疾人还是健全的人,无论是怀孕的人还是没有怀孕的人,在花钱购买了车票之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乘客”,他们都有“坐着乘车”的权利,而不是被所谓的礼让精神逼着“站着乘车”。

有错的是公共交通出行资源的缺位。

我们眼下开始提倡环保出行,鼓励市民放下汽车,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问题是,当挤公交有人能挤断了一条腿的时候,当坐公交变成了“站公交”的时候,还如何让人们心甘情愿的放下汽车选择乘公交的绿色出行方式?(郭元鹏)公交车载不动“我老我有座”思维在福州的公交上,一位老人因他身边的学生没给自己让座,就对这位女生破口大骂,缺德、畜生不如,态度极其恶劣。

而女生则忍无可忍地回应道:来月经要写脸上吗?(6月14日中国青年网)出口成“脏”的老人,之所以敢破口大骂不让座的女生,就在于他遵从了“我老我有座”逻辑,认为自己年纪大了,在公交车上就应该受到照顾。

就像心安理得地获得一个座位,哪怕别人已经坐下了,也得让出来。

他口口声声是在维护自身权利,实际上是倚老卖老地占别人便宜,对方不妥协,才让他恼羞成怒。

公交车一般都设有“老幼病残孕”专座,其他人不应该占用。

其他座位,则是先来后到,因为大家买了票,都有就座的权利。

此时,让座是人情,不让是本分,不应该受任何谴责,更别说被辱骂了。

因为,对方让座,是把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利,让渡给老人了,是个人道德的展现。

但不要忘记,对方同样可以坚持这份权利,不给老人让座。

有不少老人,秉持着“我老我有座”思维,上车就觊觎他人的座位,挤占了他人的权利空间。

而将自我权利空间无限扩大、将对方权利空间无限缩小,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让公交车秩序混乱不堪,根本载不动了。

“我老我有座”背后隐藏着更加可怕的逻辑,那就是强求其他人必须做道德完人,哪怕损失甚至放弃应有的权利。

如此用双重标准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权利,还借助“尊老爱幼”的传统为自私的行为背书,只会加剧老人群体和其他群体的对立,反而让道德呈现出滑坡的趋势。

为了让自己有个座位,竟然不惜伤害全社会,到底是谁“缺德”呢?还有一个急需阐明的问题,那就是人们都有不做道德完人的权利,这是无可厚非的个体选择。

谁若是将通过内心和良知约束自己言行的道德大棒挥向别人,背后必然别有所图,值得所有人警惕。

是不是给别人让座,要遵从个人的内心,而不是看他人年纪和社会评价,这才是道德自律的真谛,是消极自由所在的天地,是一个人是否拥有独立意识和真正自由的底线。

一个人若是被逼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此时所谓的道德,会让消极自由损失殆尽,反而却少了立足之地。

因此,女孩应当旗帜鲜明地告诉缺乏教养的老人,这是我的座位,来月经不给你让座,不来月经也不给你让座,我的权利我做主。

文/赵查理小学生“4次让座”成“网红”:滋养更多向善力量“为小朋友的善举点赞!”近日,浙江慈溪四年级小学生黄唯成了“网红”。

他在慈溪293路公交车上,短短12分钟连续4次让座,如此暖心举动被同车乘客拍成视频,经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转发后,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第一次让座时,我刚坐下就看到一位像是刚下班的叔叔站在了我旁边;我想,他工作了一天肯定会很累,就把座位让给了他”“一位老爷爷上车,我觉得他站着会不安全,就把座位让他坐了”。

黄唯朴实无华的话语,展示出善与文明本来的样子,回应着人们对善行义举的共同期待。

有句歌词是这样唱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

普通人的善行、公共空间的文明,总能带来满满的正能量。

在医院,有护士看到“医托”骗人,上前扭住不放;在小区,有快递小哥看见老人连续收到保健品,怕他受骗,就托邻居转告老人子女加以提醒。

类似“伤者需要输血,医生双手暖血袋40分钟”“司机在夜间山路为骑行的小学生开灯照路”等暖心的新闻,也时常在社交媒体刷屏。

普通人在生活中的举手之劳,处处透出善意和温暖,而陌生人之间的牵挂与守护,恰恰是社会道德水位提升的标志。

换一个视角看,孩子12分钟4次让座受到如此大范围的关注,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人们对公共空间的善行与文明有多期待,对公共空间的不文明行为就有多排斥。

无论是高铁“霸座”,还是公交车上抢夺方向盘,抑或是遛狗不拴绳,都说明涵养公共文明的重要性。

问题是,如何才能让文明蔚然成风,让不文明行为越来越少?我们之所以会为文明行为点赞,因为这样的行为符合我们的预期,符合我们对良好社会的期待。

这种预期的背后,是现代社会的公共规则以及约定俗成的公序良俗。

正因如此,我们尊重和呵护彼此的期待,就要遵守共同的公共规则和公序良俗,不能因为一时痛快而突破底线,更不能凭个人诉求而无视规则。

一个社会的文明素养,既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正向激励、不断涵养、持续管理的结果。

从个体层面来说,维护文明和谐的公共秩序是每个人的分内之事。

每个人都是提升社会文明水位的一滴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个体文明素养的提升,就没有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从社会层面来谈,一方面,“惩恶而劝善”,不惩恶则无以劝善,要实现从“人人独善其身”到“人人相善其群”的递进,一定的外部约束,总是不可或缺的。

另一方面,对文明行为及时鼓励和表扬,才能树立崇德向善的价值导向,滋养出更多向上向善的力量。

其实,12分钟4次让座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的广泛传播,也把文明的种子撒向观看视频的人,这本身就是一个文明理念、向善观念润物无声的传播过程。

当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带入其中,才能凝聚起文明的共识,让文明风气充盈,让更多的文明之花在新时代开放。

( 《人民日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