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第4课宋明理学

高中历史第4课宋明理学

第4课“宋明理学”学习指导【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法建议】1.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要与现实社会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2.对格物致知和实践出真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进行比较。

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评价宋明理学。

4.把握一条线索,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特别注意的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演变,理解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重难点分析】一、理学兴起的背景1.思想文化方面: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及唐代赤裸裸的恐吓已经已无法控制人心;自魏晋以来,儒学面临佛教、道教的挑战,发展出现了危机;唐宋以来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影响到儒学的更新与发展;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

2.政治方面:国家分裂和战乱频繁、农民起义等极大地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秩序,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儒家学说;北宋时期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形成了比较宽松的学术环境。

3.经济上,两宋社会经济比唐代有所发展,统治者迫切需要从思想上加深对农民的麻醉。

二、理学的概念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的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

三、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历程1、两宋时期兴起。

2、元朝时曾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明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理学发展到高潮。

4、南宋时期,心学形成,明中期得到发展。

四、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1.程朱理学:(1)代表:程颢、程颐、朱熹(2)主张:①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物遵循永恒不变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认识论:要把握“理”,通过“格物致知”,通过接触世间万物,体会各种知识以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③伦理观:提出“存天理,灭人欲”2.陆王心学:(1)代表:陆九渊、王守仁(2)主张:①陆九渊:提出“心即是理”,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提出“发明本心”,即通过内心反省以求“理”。

②王守仁:思想核心是“致良知”。

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五、对宋明理学的评价及其态度1.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其实质是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新发展。

(1)可取的一面:①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调节、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⑤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2)不可取的一面: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2.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六、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格物致知”:“理”是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的。

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

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根据这一理论,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思想中是否有先天存在的的“理”(或“真知”)。

七、程朱理学为什么会逐渐成为官方哲学程朱理学是吸收了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理学将理的存在与社会伦理秩序相结合,满足了统治者整顿社会秩序、宣扬正统道德和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八、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1.相同点:(1)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学、道教而发展起来的。

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2)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或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3)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4)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个人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都是为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统治秩序提供理论依据。

(5)地位: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6)影响:促进了思辨哲学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品性起了积极作用。

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压制人的自然欲望,有消极作用。

2.不同点:(1)世界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理”在人心之外,主张“即物而穷理”,是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即理”,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

(2)认识论:程朱理学主张只有深刻探究万物,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心学则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需要向外探求,只要通过内心的自修自省,克服私欲,就能回复良知,成为圣贤。

(3)方法论:程朱理学偏重于外在工夫,主张“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即通过对外物的考察来启发内心潜在的良知。

陆王心学则偏于内在工夫,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容易被私欲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去掉人欲,以恢复良知。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

(4)作用和影响:理学要求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冲突时,要“存天理,灭人欲”。

心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程朱理学是南宋及明清时期的统治思想,影响海内外;陆王心学影响不及程朱理学。

九、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1)宋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将儒学发展为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是为封建纲常辩护。

(2)明王阳明创立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通过“内心自省”、“以致良知”。

(3)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

【观点选编与解读】王阳明是十六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是影响巨大、世人敬仰的心学大师。

由于声名高隆,历代对他的评价亦显得复杂多变。

观点一:有人认为王阳明专为反动统治阶级服务者,认为王阳明是唯心主义哲学家,心学走向极端化;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地方平叛,是镇压农民运动的刽子手。

观点二:有人认为王阳明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之一,提倡解放人的思想,摆脱传统的束缚,反对绝对权威,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倡四民平等,第一次把商人提高到与农民一样的地位;提倡博大宽广的人爱思想,闪烁着启蒙思想的光辉,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新变的启蒙思想的先导。

【典题分析】【例1】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争论的双方是理学的两大派别,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甲方指陆王心学,认为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注重对具体事物的探索,使人对事物的认识支离破碎;乙方指程朱理学,批评陆王心学只注重内心世界,“太简”。

甲方,即陆王心学,其主要观点是发明本心。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例2】“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了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解析】材料的观点认为“心”是“万化”之源,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与王阳明的“心学”观点相符,“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实际上是心学学派批判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例3】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角度是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C. 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解析】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

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故事链接】程门立雪“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这则成语里的“程”就是指著名理学家、“凤凰二程”中的弟弟程颐。

“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

现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杨时字叫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

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

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

他们行至半途,塑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

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入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

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