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4课 宋明理学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4课 宋明理学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第4课 宋明理学一、儒学的危机1.背景(1)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2)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出现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

2.理学的兴起(1)三教之间在相互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三教调和之风尤其盛行,“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2)为了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把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与佛教、道教思想结合,发展了儒学体系。

1.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

2.理学本质: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理”,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3.思想观点(1)理的本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2)理的表现: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穷理方法:“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体会各种知识、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4.统治地位的确立(1)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2)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明朝确立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三、陆王心学1.陆九渊(1)理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寻找,提出“心即理也”,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2)方法: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

2.王守仁(1)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2)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3)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史料一程朱坚认①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

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

王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

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②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史料二“③格,至也。

物,犹事也。

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史料三“④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解读] (1)史料一主要体现了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对天理的认识。

①说明程朱认为天理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②说明王阳明认为天理在心中。

二者虽然认为“理”的存在不同,但二者都承认“理”的存在与作用。

(2)史料二主要说明了程朱理学探究天理的途径;史料三主要表明王阳明探究“理”的方法。

③④表明二者追求“理”之途径的差异。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对“理”的认识上,程朱与王阳明有何不同?有本质的区别吗?【提示】 不同:程朱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客观存在的,是客观唯心主义。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在心中,是主观唯心主义。

二者没有本质区别;都承认理的存在,都为封建统治服务。

(2)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求“理”的方法上,朱熹与王阳明有何不同?分析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关系如何。

【提示】 不同:①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深刻探究万物,明道德之善。

②王阳明主张“致良知”,通过内心自省,恢复良知本性。

关系:二者都属于宋明理学的范畴,是宋明理学发展的两个阶段;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和升华;共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及其影响史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①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②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解读]史料阐述了儒学的发展与创新。

①表明韩愈认为汉代儒学不同于先秦儒学。

②表明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先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

[思考] (1)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提示】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史料二①宋代文人室内生活图②贞节牌坊[解读]①反映了宋明理学与人文精神。

②通常是古时用来表彰一些死了丈夫长年不改嫁,或自杀殉葬的女性。

[思考]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图片史实现象出现的历史因素。

【提示】宋代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的探究精神同时也受到佛教禅宗思想影响,这些都深刻影响了宋代文人的审美,使它们更加追求空灵、含蓄、自然、平淡。

自宋代中期推行程朱理学以后,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指导下,统治者极力提倡女子守节,寡妇不能再嫁。

宋明理学的影响(1)积极方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这可以促进文明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消极方面:宋明理学强调尊卑等级、重男轻女以及重礼轻法等观念,轻视自然科学和个体自由,这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消极影响。

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1)发展到思辨化的新阶段。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在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把儒学由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以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宋明理学与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

(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

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建构儒学伦理道德的形而上学;借鉴佛、道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吸收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课堂小结] (教师用书独具)1.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有“三教九流”一说。

其中“三教”指的是( )A.儒、法、道B.儒、佛、道C.儒、墨、法D.墨、佛、道B[魏晋以来,中国儒学受到了来自佛道思想的冲击,唐宋时期出现了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局面,其中“三教”指儒、佛、道三种思想。

]2.唐宋时期,我国思想界出现儒学复兴的运动,这一运动发生的思想背景主要是( ) A.佛教和道教思想成为正统思想B.佛教传入中国和道教兴起C.佛教、道教的传播冲击儒学的地位D.汉唐儒学不能容纳佛教、道教C[魏晋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学的地位,唐宋时期儒学复兴运动兴起,故选C项;佛教和道教思想只是在魏晋至唐兴盛,一直没成为正统思想,A项错误;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道教在东汉末年兴起,B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

]3.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的人是( )A.程颢B.程颐C.朱熹D.王守仁C[朱熹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他们主张通过学习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朱熹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4.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四书”,引导读书人。

他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

朱熹这一做法( )A.确立了理学的统治地位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C.实现了理学的世俗化D.背离了传统儒学礼治思想C[从材料信息可看出,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四书”,用“三纲五常”教育青少年,通过教育实现了理学的世俗化。

]5.董仲舒儒学思想和程朱理学在理论体系建构方面的共同特点是( )A.借鉴外来思想,为我所用B.继承先秦思想,亦步亦趋C.吸收其他思想,糅合改造D.历经多人探索,前后相续C[汉代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两宋时期,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故选C项。

] 6.中国古代某思想家基于“心即理也”的认识,他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剥落心蔽”“发明本心”。

这个人生活在( )A.北宋B.南宋C.明代D.清代B[根据“心即理也”“发明本心”可知这是陆九渊的心学,陆九渊生活于南宋,故B 项正确。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张子语录》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宋]朱熹(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理学家们怎样的思想追求?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为天地”“为生民”“开太平”等得出目的。

第(2)问,根据材料二“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可得出,理学家要用“三纲五常”来维护社会秩序。

答案:(1)目的: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社会安定的目的。

(2)追求:通过把“三纲五常”这一封建伦理规范、等级制度与天理结合起来,论证“三纲五常”的绝对性和神圣性,从而要求人们遵守三纲五常,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