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1 调查周围人群的信息需求第一课时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新课引入1.教师播放歌曲、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1)同学们听到了什么?(2)同学们看到了什么?2.教师归纳:同学们听到、看到的都是信息,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里。
信息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我们的工作、生活离不开信息。
3.提出本单元的任务:走进信息社会——信息与信息技术。
4.提出本节课的任务:了解周围人的信息需求。
1.听歌曲、看图片,并回答问题。
2.了解本单元、本节课的任务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 让学生明确单元任务及本节课的任务。
确定调查对象1.组织学生分组:两人为一组。
2.让学生在两人小组内交流,选择对方所熟悉的 2 个人作为自己的调查对象,以便于下一活动步骤的顺利开展:通过采访小组同学,间接获取调查对象的信息。
分组,确定各自的调查对象。
激发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分组开展活动。
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收集信息1.出示几种访谈表的样例,或请学生看教材上的调查表样例和学习单。
2.组织各小组进行相互访谈,通过采访小组同学,了解对方身边人的信息需求。
为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也可在课前要求学生提前调查 2 位以上身边的人,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
1.收集信息。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访谈,并填写相关学习单。
1. 将收集信息的活动放在课堂上完成,让学生体验通过调查获得信息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活动环节,学生既尝试了通过访谈收集信息,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小组同学提供了信息。
展示交流总结延伸1. 组织学生交流各自收集到的信息,并请一位或几位同学按调查对象的职业和身份,汇总班级同学收集到的信息。
2. 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以下问题,并填写相关学习单:(1)对某些人特别重要的信息,对其他人是否也同样重要?(2)人们需要的信息中,哪些信息容易过时,需要随时更新?(3)从同学们的介绍中,你获得了哪些新的信息?(4)信息有哪些作用和功能?3.小结:(1)信息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信息,不同的人对信息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2)信息的特征:有价值、可加工和处理、可传递和共享、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3)通过调查获得信息的一般过程与方1、交流并整理、汇总大家收集到的信息。
2.交流、讨论问题。
3. 填写相关学习单。
1.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用途的意识。
2. 巩固调查成果,梳理知识和拓展应用。
后记:活动 2 探究信息技术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第2课时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新课引入1. 提问:请同学们沿着箭头的方向观察下面的图片。
图中的物品有什么变化?各图分别反映了什么信息?2. 归纳并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以上图片展现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呢?3. 提出本次活动的任务:探究信息技术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
1.观察图片,分组讨论各自的发现,发表自己的见解。
2. 明确本次活动的任务。
1. 通过让学生交流、讨论图片所反映的信息引入活动,让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任务。
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发展1.布置任务一的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搜索、书刊查阅等方式,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史。
(2)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考虑资料的适用性、准确性、时效性。
(3)各组要将组员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归纳好。
2.让各组收集并整理信息。
3. 组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信息,最后教师归纳:(1)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采集、存储、传递、处理和利用等的技术和方法。
(2)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信息采集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的发展。
1. 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信息。
2. 小组成员一起整理、归纳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3.交流。
1. 明确探究任务。
2.通过收集信息,了解各种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3. 体验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评价和筛选的必要性。
4. 通过交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
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引出后续活动:了解信息技术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1.布置任务二:前面我们了解了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的一些知识,为了更全面、更感性地认识信息技术对我们的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究信息技术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
2.组织各组讨论并确定研究对象及研究角度。
1.明确任务二的内容。
2.小组讨论并填写教材学习单。
1.通过讨论确定探究的主要内容,掌握探究新知识的一般方法。
后记:第 3 课时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引入新课1.承接上一课的内容:上节课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了不同的研究对象,确定了从哪些角度来研究信息技术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
2.引出任务: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完成任务二:研究信息技术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
通过复习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开门见山,提出任务。
了解信息技术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1.组织学生以小组单位通过各种途径(如上网搜索、查询书刊)收集信息,并填写教材学习单。
2.组织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分析得出结论。
(还可以请学生打开教材配套光盘中“教学资源”/“活动素材”里的“信息技术对农民工作影响的案例.doc”和“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影响的案例.doc”,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3.要求各组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小组的研究结论。
1.收集资。
2.小组讨论并填写教材学习单。
3.各组整、归纳总结、分析信息,得出自己的结论,填写教材学习单。
1.让学生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工具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用途,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多种工具来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
展示交流总结延伸1.组织各小组在班级内交流研究结论。
2.组织全班思考、交流以下问题:(1)信息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哪些消极影响?(2)信息技术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避免信息技术的消极影响?(还可以请学生打开教材1.交流、讨论。
1.通过头脑风暴,巩固调查成果,梳理知识和拓展应用。
展示交流总结延伸配套光盘中“教学资源”/“活动素材”里的“信息技术给青少年带来的消极影响.doc”,结合该文章回答以上问题。
)(3)作为一名中学生,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信息社会公民?(还可以请学生打开教材配套光盘中“教学资源”/“活动素材”里的“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养.doc”,结合该文章回答以上问。
)3.结束语:(1)未来的社会是什么样子,我们谁也无法想象。
信息技术会发展到什么样子,我们也无法预知。
但是,我们相信,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和发展,未来社会的信息技术也会更加先进。
(2)希望同学们好好把握今天的学习时光,长大后,你们一定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2.理解新技术的产生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带来的影响。
后记:第二单元购置计算机活动 1选购计算机第4课时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新课引入出示任务,导入新课: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开始在家庭中普及。
你想自己动手配置一台计算机吗?本次活动,让我们一起去网上的计算机商城“逛一逛”,选择适合自己家庭需求的计算机。
了解单元任务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 让学生明确单元任务及本节课的任务。
1.让学生了解调查计算机市场的方法,并获取一些计算机配置表。
(1)教师演示通过因特网开展计算机市场调查的方法。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开展计算机市场调查,并获取一些计算机配置表。
(请学生打开教材配套光盘中“教学资源”/“活动素材”里的“选购计算机前建议访问的1.了解网上调查计算机市场的方法。
2. 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收集计算机市场在售计算机的品种和价位信息,收集当前畅销的一些计算机的配置,并填写相关学习单。
1. 让学生通过上网调查,了解计算机市场。
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解市场行情网站.doc”,访问其中推荐的网站,了解当前计算机市场的信息。
)2.让学生解读计算机配置表,认识硬件。
(1)教师展示硬件实物,介绍计算机的主要硬件,如CPU、内存、硬盘、主板等。
(2)教师结合计算机配置表介绍各硬件的品牌、型号、主要性能指标等信息。
(3)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解读本组之前获取的计算机配置信息。
3.认识计算机硬件,了解相关硬件知识。
4.学习解读计算机配置表信息的方法。
5.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解读之前获取的计算机配置表信息。
2. 结合计算机配置表的解读,让学生认识一些主要的硬件,并加深学生对主要硬件的重要性能指标的理解。
3. 通过活动让学生养成主动关心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喜欢接触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习惯。
活动 2 安装计算机第 5课时新课引入承接上一课的内容,提出本次活动的任务——安装计算机。
了解活动任务。
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单元任务及本节课的任务。
连接计算机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计算机的主机及各外部设备的连接,思考以下问题:(1)哪个部件是计算机的中心部件?(2)计算机是怎样工?(3)计算机内的信息是怎样表示?2.介绍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计算机内的信息表示。
3. 请各组推荐一名组员参加计算机连接竞赛,将主机与显示器、鼠标、键盘、耳机等连接。
(还可以请学生打开教材配套光盘中“教学资源”/“活动素材”里的认识计算机各接口.doc”,填写图中各接口的名称)1.先观察机箱后面板图、各部件接口图,再观察计算机实物中主机与各外部设备的连接。
2.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计算机内的信息表示。
3. 参加计算机连接竞赛。
通过先观察图片、实物,再动手实践的方式,使学生对计算机更有直观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情况1. 以师生问答的方式介绍计算机系统。
2. 组织学生查看并列出各自计算机中已安装的软件。
3. 指导学生学习硬盘的分区知识。
4. 组织学生查看各自计算机的分区情况。
5. 布置课后作:与家人交流,了解家人想用计算机来完成哪些工作和娱乐活动。
1.了解计算机系统知识。
2.查看计算机中已安装的软件,并填写教材学习单。
3.学习硬盘的分区知识。
4.查看计算机的分区情况,填写教材学习单。
1.整个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合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课后作业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后记:第 6 课时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新课引入1.承接上一课的内容,交流上节课的课后作业。
2.提出本节课的任务—安装计算机应用软件。
了解本节课的任务。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选择应用软件1.师生交流常用应用软件的种类、软件性质。
2.要求学生思考、分析自己及家人使用计算机的软件需求。
1.学习软件种类、软件性质等知识。
2.分析自己及家人使用计算机的软件需求。
3.填写教材学习单。
让学生根据需求分析,选择合适的应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