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卷结构总体分析评价2018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今年的试题可以看出,今年高考既有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后的未来指向性,又有全国卷特有的传统性。
选择题24-35为历史选择题,共12个题,48分;材料题必做题为40题、41题。
选做题为44题、45题、46题三选一,满分为100分。
今年的高考,继续深化考试形式与内容改革,以人类历史的发展演变和重大事件为主要载体对所学知识进行充分的考查,例如以村民自治建设为背景,考查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尤其是依宪治国这一时代话题,这也是我们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重要建设方略。
本次试题历史部分选择题较2017年风格相近,主要是材料更加新颖,考查更加灵活,这和之前的全国一卷文综历史部分风格是一致的,既关注学生基础,又有良好的区分度。
全国1卷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二、考点分布分析必做题部分(85分)。
中国史占57分左右,世界史占28分左右,与2017全国卷1相比,中国史比重上升,不容忽视;从模块角度来讲,必修1和必修2仍为考试重点。
试卷总体能够发挥高考引领作用。
①注重基础与课本知识,更加注意考查主干知识,这就需要考生基础知识一定过硬。
②考查学生史学素养,即34题,所以在学习中,注意培养史学基本功与基本能力。
三、试卷主要特点1.重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全国卷试题题干材料历来是非常新颖的,但是考查的内容不会脱离所学知识,想要在这些新颖复杂的材料中提取出命题人希望考查的知识点,就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滚瓜烂熟,可以熟练地将一个不规范的模型迅速整合为一个规范的模型,并利用这一部分所学知识进行解决,这也数学建模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试卷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和思维深度相对而言,对于法制建设尤其是从清末近代至今的这类纵向类题目一直都是对思维深度要求很高的,同时对于专业性语言的运用要求也较高,这样的考查非常具有创新性,但是只要冷静回忆这一部分所学知识,注重答题分点、格式明确,该题迎刃而解。
以上种种都提示我们,高考历史甚至可以说文综“背多分”时代已经过去,高分不可能一蹴而就了,要通过踏实的积累、勤奋的练习,不断地反思来提升能力。
3.试卷关注家国情怀和时事热点近年来,家国情怀和历史核心素养一直是党和国家所倡导的,教育、民生、科技等时代话题都在高考卷中有所体现,这也要求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去关心民族民生,关注这个时代。
四、2019年复习建议1.注重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复习,重点关注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相关的主干知识,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尤其是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发展阶段的阶段特征要重点关注,为此形成学生对历史的总体印象和直观感觉,为新一年的复习备考打下较好的知识基础。
另外需要注意时间和空间概念的把握,做到准确而迅速的反映出来才可以。
2.关注时事热点,当年高考五月份的热点话题也要紧扣。
建议在新高三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共同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并寻求其与教材所学知识的契合点,并以此为思路进行大胆设计,提升时事热点的归纳和考点链接能力。
3.继续渗透核心素养,尤其是对于历史学科特色鲜明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以及历史解释,要较多关注和涉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渗透要做到润物无声、不死记硬背、不直接灌输。
借助于有直接冲突的一些史料,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和原则,进行分析和比较。
历史试题落实立德树人凸显核心素养2018年全国文综考试已尘埃落定。
全国I卷历史试题延续了“稳中求变、变中出新”的风格特点,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立场,以服务选拔为导向。
试题学科特点突出,以学科主干知识为载体,强调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思维能力的考查,且试题难度适中,具备较好区分效果,对历史教学和复习备考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体现历史学科育人功能2018年全国I卷历史试题彰显国家意志,落实党和国家立德树人的要求,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正确的价值导向体现在试卷结构、考查内容和命题立意等诸多方面。
从试卷结构来看,2018年全国I卷历史试题注重对国史的考查,必修部分85分,中国史部分占到61分,世界史部分则被压缩到了21分,为历年罕见。
试卷结构的安排本身就蕴含了价值导向,如此安排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如第24题通过对《墨子》一书中科学成就的叙述来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折射出先民智慧的同时,也增强了考生对传统文化和国家的认同感以及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尽显家国情怀。
从考查内容来看,2018年全国I卷历史试题更为注重党史、社会主义运动史的考查,以塑造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历史高考试题历来注重对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改革开放史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的考查,从不缺席,今年尤甚。
如第29题以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为背景,考查党成立的思想背景,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使学生认识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仰;又如第30、31题则分别考查党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了党在领导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中的探索与贡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富强的理念也蕴含其中;再如第33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考查既体现了高考试题从不回避社会热点的既定风格,又为试卷提供了的“鲜亮底色”,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强大思维工具,并成为我们信仰的指引。
从命题立意来看,2018年全国I卷历史试题立意高远、关注时代,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关切现实,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历史学科具有知往以鉴来的特点,历年高考试题更是体现历史问题现实立意、现实问题历史观照,今年也不例外。
如第28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到在国家不断崛起、民族复兴指日可待的今天,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树立国家正面形象方面的重要性;又如第32题引用梭伦关于道德与财富的言论,使学生在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的今日,能够正确认识道德与财富关系,再者其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批判,也是对学生价值观的正面引领,极具人文内涵;再如第41题对历史悠久的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考查,古今贯通,历史味与时代感巧妙融合,既有对改革开放40周年热点的回应,也凸显了亿万人民的智慧创造,彰显了国家在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中的伟大进步。
二、凸显学科核心素养,助推新课程标准实施教育部考试中心向来以高考是“引导教学一面旗”自许,这些年来,高考也的确扮演着课程改革指挥棒和风向标的角色,引领着或者说在“倒逼课改”。
新课标正式颁布之后,这一功能更是进一步凸显。
2018年全国I卷历史试题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通过科学设计试题内容与形式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学科主干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源于教材但绝不拘泥于教材,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的有机结合,全面渗透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综合性地考查学科核心素养,以助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2018年全国I卷历史试题仍然延续“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风格,从材料选取来看,试题材料来源多样,有史学著作、学术论文、学者观点、党的文件、名人言论、表格图表等。
文字材料经过加工整理,简明扼要,言简意赅,有意减少阅读障碍。
尤其是选择题中有4道试题通过表格或图片来创设情境,为历年之最,为大气稳重的试卷风格增添不少灵动色彩。
但所有试题均以学科主干知识作为能力考查的主要载体并对之进行优化、整合,无“偏、难、怪、深”现象,考生作答都必须结合所学知识。
每道试题都严格依据考点,如第24题以“诸子百家”为考点,考查《墨子》中的科学知识;第25题以“中央集权制度”为考点,考查唐代藩镇问题;第26题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为考点,考查宋代民营手工业的发展……诸如此类,不再枚举,这也体现了试题的基础性。
2018年全国I卷历史试题的综合性体现在试题设计注重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并进行优化整合,如第41题考察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古今贯通,要求考生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知识深入思考、整合迁移,综合考查了概括、说明、比较、评价等学科思维方法。
2018年全国I卷历史试题的创新性则体现在增强试题情境的挖掘度和设问的开放性,如第42题再次变脸,以文学作品《鲁宾逊漂流记》切入,要求考生提取情节,并就其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概述评价,较好地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毋庸置疑,2018年全国I卷历史试题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全方位的考查。
但个人以为,太阳底下无新事,历史高考试题对历史学科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的考查事实上早已存在,我们完全可以运用其解读至少最近十年的历史高考试题。
正如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一直存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只是使学科育人功能更加明确、具体。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统一的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必要途径和方法;历史解释是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要求;家国情怀则是价值追求的目标。
将之肢解、分拆、割裂开来机械教条式地分别运用,是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误解,也恰恰破坏了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为了高考去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是功利性的本末倒置,完全背离了新课改的初衷和教育的本质。
基于此,个人坚决反对运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某一方面对某道试题进行简单化地解读分析,也不认同按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将高考试题分门别类的做法,因为这些是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肢解和矮化,但也绝不反对利用某一试题来突出说明某一素养的重要性。
任何一道试题所体现的核心素养都很难是孤零零的一个,我们不能说这个题就是时空观念,那个题就是唯物史观,另外一个题就是考查家国情怀。
任何一道试题的解决都要依靠历史学科诸核心素养的综合运用,只不过其表现水平或者要求程度不一。
比如第42题,学科核心素养五个方面任何一个的缺失,恐怕都会导致问题无法解决。
三、革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行为,科学高效备考1.贯彻国家意志,落实立德树人自2014年明确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来,课程改革的深化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是教育教学的根本所在,高考就是服务于国家人才选拔的一把尺子,人才的标准自然由国家意志和时代需求来衡定。
贯彻国家意志,落实立德树人,绝非是泛泛而谈的空话,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落地生根,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抓住一切机会,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国史、党史、民主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改革开放史的梳理和解读,塑造学生正确的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警惕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袭,这也是为人师者“传道”本业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