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美文学与文化

英美文学与文化

课程名称:英美文学与文化课程学分:3 周课时数:3总课时数:48 修读人数:150人以内主讲教师:王守仁所在院系:外国语学院一、教师简介领衔教授介绍:王守仁,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会长。

早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

学成回国后,在南京大学任教,长期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1990年,英文学术专著Theatre of the Mind(《19世纪英国诗剧研究》)由英国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出版。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主持和参加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出版《性别·种族·文化》、《新编美国文学史》第四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英国文学简史》等中文著作,主编《20世纪外国文学史》第二卷(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Critical Zone(《批评域》)等,发表论文100多篇,译著有英国作家哈代的小说《还乡》等。

参加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起草工作,主编《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

参与基础教育改革,主编课程标准教科书《牛津初中英语》和《牛津高中英语》。

先后获国家教委和人事部授予的“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称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称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南京申办2014年青奥会有功个人”荣誉称号。

教学团队介绍:杨金才,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当代外国文学》主编、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兼任美国国际麦尔维尔研究会会员、英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外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和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长期从事英美文学、美国研究、比较文学和现当代西方文论的教学与研究。

先后赴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希腊、瑞典和奥地利等国家学习、访问研究,曾为美国哈佛大学访问研究生、澳中理事会研究基金访问学者、香港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亚联董研究基金访问研究员、Starr研究基金访问研究员和哈佛大学美国文明史系访问学者。

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

已经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美国文艺复兴经典作家的政治文化阐释》等专著3部。

何宁,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英语系副主任,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哈代研究史”,并参加多项重要研究课题,包括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大项目《20世纪外国文学史》“20世纪英国诗歌”和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新编美国文学史》的编写工作。

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The Thomas Hardy Society Journal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编写过多部英语专业教材,并出版多部译著。

目前担任国家精品课程“英国文学”骨干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曾多次获奖。

近期出版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世纪英国文学史》、《口语教程》。

徐蕾,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2007年10月-2008年5月访问英国Cardiff大学,进行当代英国文学研究。

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当代英国小说中的后现代现实主义研究”和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

二、教学目标:1、本课程拟在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的大背景下,结合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的前沿成果,从文化思想角度讲授英美文学中的经典作品。

2、本课程将文学视为一种观念文化,从中选取和提炼出若干与当下时代相关的主题,旨在让学生通过文学作品了解英美文化及其核心价值,提高对英语文学的鉴赏力和批判思维,在深层次上认识中西观念文化的差异,树立全球化语境中的国际视野。

3、本课程将用中文教授,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细读、分析、讨论精选原文著作,课外引导学生进行适量的相关网络文本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4、本课程将从英美文学、文化的角度展现中世纪以来英语的变化和传承,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文学语言的审美,提高对英语语言的美感意识。

三、课程内容及周历:授课内容分两大模块:即英国文学与文化和美国文学与文化,采用课堂教学和网络学习两种教学方式,后者为前者的补充,同步进行。

英国文学文化部分依照作家作品的历史年代顺序,涉及到以下相关主题: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乌托邦与反乌托邦、早期殖民主义文化、人与自然、女性平等、城市与乡村、现代工商文明与传统文化、女性空间、英格兰特性。

选读文本涵盖自文艺复兴以来英国文学传统中的主要经典作家(如莎士比亚、华兹华斯、奥斯丁、狄更斯、伍尔夫等),以及部分当代英国作家代表(如莱辛、巴恩斯等)。

美国文学与文化则从清教主义、超验主义、个人主义、社会转型与道德重构、迁徙、美国梦和多元文化等诸多方面,从时代思潮和社会动态的宏大层面把握美国文学从殖民地时期到当代的继承与流变关系。

课堂选读内容在兼顾小说、诗歌、散文多种体裁的基础上,注重对经典文学作品母题的跨时代的梳理与整合。

课外阅读将依托南京大学网络课堂的电子资源,提供相关作家更多的原文文本,以供适当的拓展性阅读。

按照每学期16周授课时间、每周3课时的授课规划,具体授课周历暂定如下:四、课程组织形式及课程要求:本课程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课堂讲授、分班活动和课外指导三个部分。

每次授课分为两个时间段,前1.5课时为课堂讲授阶段,后1.5课时为分班活动阶段。

(1)课堂讲授。

主讲教师导入并介绍主题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阅读、理解选读材料。

具体内容有:主讲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安排,介绍讲座主题的时代背景、发展变迁、与之相关的当代理论争鸣;从主题介绍过渡到所选材料的作家和完整作品的简单介绍;从作家、作品的概览介绍转移到对所选章节的阅读理解,在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理解所选篇章的语言难点后,着重启发学生思考文本与主题的有机联系。

(2)分班活动。

学生从大班分为三个小班,在教师和助教指导下,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自主学习,加深对相关主题和文学作品的理解。

具体内容有:主讲教师在助教的协助下,组织学生围绕一系列问题展开小组讨论、推选代表进行口头汇报,由教师给予总结和点评;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或文学作品相联系,从课堂讲授的文化主题或文学作品中发展出具有时代感的辩论话题,组织进行班级或小组辩论,由教师给予总结和点评;鼓励学生根据阅读材料进行角色扮演,以再现剧情或故事情节,在模拟的情境中,体会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以及他们内心的欲望和矛盾。

(3)课外指导。

教师将提供一定的网络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加强师生互动,进行辅助教学。

具体内容包括:教师提供每课主题的电子参考书、参考文献和补充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在网络平台上,教师回答学生们在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网络平台上,学生也可以回答教师就所提供的网络资源预备的问题,教师点评学生的答案,并可针对学生们的不同回答,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讨论。

课程要求:(1)要求学生在每次课前,都能提前通读并大致理解课堂讨论的阅读材料。

必要时,要求学生去图书馆或上网搜索和处理相关资料,并需要图书馆为此课程保留相关图书,一个学期内只供阅览不予流通。

(2)要求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课堂发言、小组讨论(或辩论)、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

(3)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程提供的网络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拓展性阅读;同时在助教的组织和指导下,回答阅读问题、参加虚拟网络的小组讨论。

五、本课程特色:1、在授课内容上,本课程试图从文化(时代思潮、社会动态)的角度讲授英美文学,通过文学作品透视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把握其中的关键历史时刻、了解其中的核心价值。

2、在课堂教学上,本课程将结合教师讲授与课堂活动,强调帮助、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对英语文学的鉴赏力和批判思维。

通过讨论、思辨、批判与比较,把握英美文化思想和时代精神的发展轨迹,反观中国今天的现代化道路,增进对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社会与传统文化的认识。

3、在课外指导上,本课程重视课外网络辅助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和重要组成,不仅提供与课程读本配套的电子阅读资料库,还组织网络平台的师生互动,回答学生的问题、组织进行课外讨论。

六、成绩评价标准:本课程最终成绩的评定由考勤、讨论、作业、考试等多种检测指标来决定,最后的成绩构成为:(1)平时成绩:占总分的30%。

包括出勤、课堂发言、小组讨论以及其它教学活动评估所得成绩。

(2)课程测验与平时作业:占总分的30%。

随堂测验和书面作业中的所得成绩。

(3)期末课程论文:占总分的40%。

根据本学期所学的全部内容,要求独立撰写一篇中文研究性论文,由任课老师统一审阅、评分。

七、教材及参考文献:本教学团队将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规划,选取核心阅读文本和部分拓展性阅读资料,并配以辅助的导读内容。

计划经过1-2年的课程实践,编写并出版《英美文学与文化读本》,作为课程教材。

读本原则上选取短篇小说全文、诗歌全文、长篇小说的一个章节,每段选篇前配有作家、作品的中文介绍,选篇后附有对英文原文的词语注释和思考问题。

与此同时,利用南京大学网络课堂的教学软件,建设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与《英美文学与文化》读本配套的电子阅读资料库。

部分参考文献:1、Bercovitch, Sacvan and Myra Jehlen, eds. Ideology and Classic American Litera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2、Bradley, Sculley et al., eds. The American Tradition in Literature. New York: Grosset & Dunlap, Inc., 1974.3、Buell, Lawrence. Emerson. Cambridge, Mas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4、Dickens, Charles. Great Expectations. Toronto,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81.5、Dreiser, Theodore. Sister Carrie. London: Longman, 1982.6、Elliott, Emory et al., eds. 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8.7、Emerson, Ralph Waldo. English Traits. Ed. Howard Mumford Jon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6.8、Fitzgerald, F. Scott. The Great Gatsby. New York: Collier Books, 1992.9、Forster, E. M. Howards End. Toronto, New York: Bantam, 1985.10、Gilbert, Sandra M. and Susan Gubar. 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 the Woman Writer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ry Imagination.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11、Gilman, Charlotte Perkins. The Yellow Wallpaper and Other Writings. New York: N.Y. Bantam Books, 1989.12、Kerouac, Jack. On the Road. 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 1957.13、Kingston, Maxine Hong. The Woman Warrior: Memoirs of a Girlhood among Ghosts.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77, 1976.14、Lawrence, D. H. Selected Short Stories. Ed. Brian Finney.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New York: Penguin, 1982.15、Lawrence, D. H. Studies in Classic American Literature. Middlesex, England: Penguin Books Ltd., 1971.16、Miller, James E. Jr. Leaves of Grass: America’s Lyric-Epic of Self and Democracy. New York, 1992.17、More, Thomas. Utopia. Eds. George M. Logan and Robert M. Adams.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