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英美文学与电影》论文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
班级:2010级英语1班
学生:谢宇清
学号:20100931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3年06月
《断背山》小说与电影人物性格的差别
摘要:由李安导演执导、改编自安妮·普露同名短篇小说的同性电影《断背山》形成一阵席卷全球的“飓风”,不仅在票房上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取得奥斯卡金像奖八项提名和三项大奖,并且对学术、时装和乡村音乐等不同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个影响,在社会上掀起了对同性之爱的大讨论。
影片中唯美的西部风光和两个主角之间跨越性别但却深厚的爱情令人印象深刻,但两人厮守终身的愿望因主角杰克的意外死亡而破产不禁令人惋惜。
该影片题材“尖锐”,李安导演以东方人特有的细腻情感讲述了这个耐人寻味、令人惋惜的悲剧爱情故事。
本文将主要对比分析两个男主角在小说与电影中所塑造人物性格的不同,从而也导致了小说与电影对两个主角最后没有在一起的主要原因给了不同的理解:小说倾向于暗示是当时社会对同性恋的极端不容忍造成了两人最后的悲剧;而电影更倾向于是两人性格上的差异最终使得他们以悲剧收场。
关键词:同性恋埃尼斯杰克性格悲剧
上个世纪90年代的某一天,安妮·普露走进怀俄明州的一个小酒馆。
她准备以西部风光为故事背景写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要讲述的将是一段奇特的爱情。
酒馆里的一个男子引起了她的注意,他不像其他男人那样盯着漂亮的女人,而是非常紧张地看着一群正在玩游戏的年轻小伙子。
“也许他认识他们中的某一个人,或者他的儿子在那里,但是他的眼神让我在那一刻猜想——他是不是一个同性恋者?”安妮后来回忆说。
从那时候起,安妮开始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有同性恋倾向的孩子生活在40、50或者60年代的怀俄明州会是一种什么状况?在当时的怀俄明州,同性恋是遭人唾弃的。
一个同性恋者要和社会抗争,和被社会改造过的自身抗争,这将是一件非常艰难痛苦的事情。
Brokeback Mountain, 《断背山》是2005年由中国导演李安执导的美国同性恋片,改编自安妮·普露的同名短篇小说《断背山》,由好莱坞著名影星杰克·吉伦哈布、希斯·莱杰和安妮·海瑟薇倾情出演。
影片讲述了两个男人在怀俄明州西部发生的一段跨越20年的同性感情故事。
即使在世界经济与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同性恋“依然是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同性恋者被外界社会歧视、谴责和排斥,同性恋者本人对自我的否定,对身份的怀疑和对固有道德观念的妥协导致了不少感情悲剧的发生。
不论是原著作者安妮以其生活化的叙述方式,还是李安导演凭借他东方特有的细腻唯美的视觉,都向人们展示了一场美好事物被打碎的历程。
故事背景发生在美国1960年至1980年的怀俄明州西部。
年轻的牛仔杰克·崔斯特和埃尼斯·德尔玛由于在牧场打工而相识,两人在牧场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萌生了对彼此的爱意,伴随着同性纯真的爱意,两人度过了一段人生中最美好的夏日。
季节性放牧工作结束后,两人被迫分道扬镳。
杰克和卖农具老板的女儿萝琳结婚了,事业蒸蒸日上;而埃尼斯和一起长大的阿尔玛结婚了,忙于生活奔波。
在这随后的20年里,两人每年都会定期相约钓鱼,时光荏苒,但并未冲散两人心中对彼此的炽热而恒久的爱意。
但最终两人厮守一生的愿望因杰克意外死亡而落空。
杰克去世后,埃尼斯来到杰克父母工作的农场,带走了杰克的骨灰,并发誓会永远守护杰克。
2005年,李安导演的一句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风靡一时的话语,当然这不是指平时人们玩笑时所说的每个人心中都有同性恋的萌芽那样。
每
个人的断背,断的不是脊梁,而是过去。
一旦过去,成为从前,就再也回不去了。
对于埃尼斯,断的是杰克,那么对于你呢?也许是一件事,也许是一个人,总之你倾注了所有的情感想挽留他,但却做不到。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无法放下、再也回不去的叫做“从前”的深山。
我是先看了电影,再回头去看小说的。
我发现在电影中杰克的形象并没有做很大改变。
电影中杰克如小说中描述的一样,那么活泼热情,外向奔放,虽然与埃尼斯相比有些孩子气和不成熟,但他骨子里面具有想挣脱世俗,追逐自由的性格特征。
从他第一次见面主动引导性的和埃尼斯聊天,在草原上的帐篷里对埃尼斯的挑逗,分别四年后主动来寻访埃尼斯,希望与他重燃旧情,以及在接来下的20年里与埃尼斯无数次对他与埃尼斯以后生活美好又略显不成熟的规划:他打算放弃现在的生活,与德州妻子离婚,与埃尼斯回到他的家乡,两人经营杰克父母的农场,包括杰克在这20年里所表现出的深切的痛苦:想断想忘却又不知如何是好的矛盾心情,都可以表现出杰克想挣脱世俗,逃离现在生活环境,追逐自由,违抗主流社会文化的性格特征。
一句“I wish I knew how to quit you!”可以看出杰克爱的深沉但又无奈,但他性格中对自由和美好爱情的向往使他无法与埃尼斯完全决断。
不同的是,埃尼斯的形象在电影中与原著相比有较大的改动。
小说中的埃尼斯与杰克一样外向健谈,深爱着杰克并且时常倾诉对爱人的思念,渴望与杰克逃离现实生活;而电影中的埃尼斯沉默寡言,一开始对杰克有所拒绝,虽然后来内心渐渐接受,但难以逃脱社会对同性恋的“看法”,爱却沉默着、抑制着,从他身上体现的是隐忍,对社会主流的妥协和对自我的否定。
在小说中,埃尼斯与杰克在酒吧的聊天是互动性比较强的,几乎感觉不到杰克有更为主动的倾向。
而在电影中,杰克一直都是主动的一方:言谈如此,行动如此。
小说中埃尼斯与杰克后来在旅店激情过后,对他说,“那年夏天,我们拿到工钱各分东西后,我肚子绞痛得厉害,一直想吐。
我还以为自己在迪布瓦餐厅吃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
过了一年我才明白,我是受不了身边没有你。
认识到这一点真是太迟、太迟了。
”我们可以看到埃尼斯对心上人倾诉的思念与渴望;而在电影中埃尼斯一如既往的用沉默来应对欢情过后的时刻。
杰克提出要与他共同生活时,埃尼斯说:“就算时光倒流,咱们还是不能正大光明的在一起。
如果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被人发现,我们就完了。
一想到这个,我就害怕的要尿裤子。
”埃尼斯在与杰克认识多年后仍然说出这样的话来,由此可以看错埃尼斯没有勇气面对自己,面对两人的感情,这可能是童年时看见的惨死的同性恋者对他的阴影,但也可以展现出他对当时社会的妥协和对自我的否定。
如果说安妮在构思这个故事时,她想表达的是当时怀俄明州这种牛仔文化对同性恋的极端排斥最终造成了两人的悲剧的话,电影则倾向于是杰克埃尼斯两人性格上的悲剧最终导致了命运的悲剧,无疑电影在这方面表达的更为成功和深刻。
无论小说还是电影,都是不折不扣的悲剧。
在悲剧的类别中有几大主流:一是古希腊神话式的命运悲剧,一是中世纪末莎士比亚戏剧式的性格悲剧,还有易卜生戏剧式的社会悲剧。
命运悲剧带有极重的宿命意味,被解释为不可避免的。
而性格悲剧则有相对的或然性,但也正因为其可以避免却偏偏没能避免而带来更强烈的悲剧色彩,更加令人扼腕叹息。
在断背山小说原作里凸现的悲剧色彩是较为命运式和社会式的:如上面所分析,埃尼斯一直没有刻意回避自己对杰克的感情,他之所以不能勇敢的跟杰克生活在一起,最大的障碍来自社会,也就是怀俄明当时对同性恋的仇视状态,这种现状是属于命运式的,埃尼斯个人根本无法改
变。
在小说里埃尼斯很明确地说过自己害怕死于恐同分子的手下,而对于其自身的性向,他是基本没有否定的。
电影最大的改动就是将这一社会式、命运式的悲剧转化成较强的性格悲剧,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埃尼斯一出场,其性格便被打上了极深的个性烙印,而且影片旗帜鲜明地将这种性格贯彻到底,最后才有了那撕心裂肺的痛。
当然,埃尼斯对自己永无止境的拷问、对爱的压抑与社会压力息息相关,即便如此,他性格中不可逆转的某些因素仍然是造成他痛失所爱的最关键原因之一。
也就是说,埃尼斯也许可以选择另外一种生活、选择他和杰克都愿意接受的一种生活,虽然这种生活同样充满不可知元素。
正是因为也许可以避免却偏偏未能避免,杰克的离去才对埃尼斯、对观众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且难以愈合。
不管哪种悲剧,都无外乎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断背山毁灭的最美好的两件东西,一件是杰克美丽的生命,一件是埃尼斯隐而不发的爱情。
参考文献:
[1]安妮·普露,宋瑛堂,近距离:怀俄明故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1-1
[2]佚名,拨云见日:美国同志平权历程,2013-04-11
[3]</view/3567.htm#sub6267114>
[4]</view/5890.htm>
[5]</view/6589.htm>
[6]</p/113266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