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教育学基础考试提纲

现代教育学基础考试提纲

第一章·在中国古代.对“教”的理解:“教”是一种上者、长者对下者、幼者进行规范灌输的过程。

教的内容以道德的养成为主。

·在西语中教育的本义意味着要用引导的方法来发展受教育者潜在的心理能量。

·定义的三种方式: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

(填空)·教育的定义:从广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以教与学为形式,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所谓的狭义的教育便是学校教育,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问题一门学科能否独立存在,是否发展成熟,一个最重要的标志便是看它是否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事实、教育价值基础上的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提供教育规范,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

以下是教育学的萌芽和创立、发展时期的重要人物:·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论学术的价值与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大教授学》)·康德---哥尼斯堡大学开设的由哲学教授轮流教授教育学的讲座,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课程。

·特拉普---德国第一位也是世界第一位教育学教授---《教育学探讨》---这是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著作·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近代教育学著作、完成了教学与教育的结合·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1 2 3 4点浏览就好第二章·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孟禄·原始社会晚期:学校的萌芽出现。

进入奴隶社会后:学校产生。

·学校产生与下列条件有关: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基础。

2、文字的出现是学校产生的文化基础。

3、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时学校产生的社会政治基础。

·从形式上看,人类教育的发展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学制的定义: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

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学制体系,也是现代学制建立的肇始。

(制定未实施)1904年,清政府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体系。

它的颁布,宣告了中国现代学制的正式形成。

(实施了)·当代学制改革的趋势:1、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2、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向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第三章·社会生产力与教育:一、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质量规格。

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4、生产力的发展也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化。

二、现代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教育能够产生经济效益。

·社会政治与教育:一、社会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阶级性。

2、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支配权。

3、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4、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方针的制定、教育内容的选择。

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的促进作用:1、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

2、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

3、教育通过选拔和社会的分层,是原有的社会关系得以延续。

4、教育是促进社会政治变革和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文化与教育: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作用:1、文化传统影响教育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2、文化是教育资料的来源,制约着教育资料的发展。

3、文化作为一种氛围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教育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

2、教育具有文化选择的功能。

3、教育具有文化更新与创造的功能。

4、现代教育的开放性还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独特价值(作用)表现在:1、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

2、提供个体发展的动力。

3、唤醒个体发展的意识,挖掘个体发展的潜能。

4、发展人的个性。

这一章重点都在p99的问答题里第四章·教育目的的定义:我们把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称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至于狭义的教育目的,在我国是指党和国家提出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人才质量培养的总的规格和要求。

教育目的是衡量各类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

·教育目的的作用: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作用。

2、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作用。

3、对教育主体的激励作用。

4、对教育影响的协调作用。

5、对教育结果的标准作用。

·教育目的的确定依据: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

·教育目的的确定的依据:其一,约定教育目的必须依据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它一方面包括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教育目的中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和提供实现的条件;另一方面包括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它们决定着教育目的性质和方向。

其二,确定教育目的还必须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其三,教育目的是人们对理想人才的设计,体现了人们的价值选择,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因而确定教育目的除了必须考虑上述客观依据外,教育者关于教育理想、价值取向、人性学说以及理想人格等主张或理论也是约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培养目标的定义:培养目标又称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指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标准。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三个领域,每个领域又从低到高分为若干个层次。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就教育对社会的作用而言,教育应该为国家培养有道德、守纪律、爱劳动、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或建设者、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

2、对个体素质的发展而言,我国的教育目的强调的是全面素质的提高。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应试教育的定义:所谓应试教育及升学教育,它是指单纯按照高一级学校选拔考试的要求以提高应试成绩为目标,以知识灌输为教育方法的一种教育训练活动。

·素质教育定义:素质教育即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

第五章·教师的职业素质:1、教师的职业态度和教师信念。

2、教师的德行。

(教师德行包含以下核心品质:爱心,责任心,公正)3、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

(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能力结构)4、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职责和角色:1、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的引导者。

2、教师是学生成为完整人的促进者。

3、教师是学习者和研究者。

·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1、教师职业激发和丰富教师的创造潜能。

2、教师职业促进了教师的自我成长。

3、教师职业带给教师无穷的幸福。

教师的专业发展(考名词解释):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具有多样性的人。

2、学生是具有完整性的人。

3、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人。

4、学生是具有创造性的人。

5、学生是成长中的人。

6、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学生的社会地位:学生的合法权利:1、受教育权。

2、身心健康全。

3、人格尊严权。

4、隐私权。

学生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师生关系的定义: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走向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具有如下特征:1、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关系。

2、教师和学生都力图突破封闭的自我,破除种种极端倾向,寻求对话的“边缘地带”。

3、师生不只是知识教学的关系,更是共同分享知识、智慧、情感、共同建构精神意义的关系。

·如何面对现实的师生冲突关系:1、我们应该建立积极的冲突观。

2、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解决师生冲突。

(托马斯的五种冲突管理策略:回避策略;强制策略;克制策略;合作策略;妥协策略。

P156)第六章·课程的定义: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组织并提供给师生互动的、旨在使学生产生一定变化的经验。

课程的类型:p169大致浏览·广域课程定义:一种更为综合化的课程组织形式。

(P170)·核心课程定义:是一种以社会现实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旨在以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综合经验为课程内容的课程类型,又称“问题中心课程”。

·课程编制的定义:课程编制,又称为课程开发、课程设计等,是指通过精心计划的活动,设计出一项课程并将其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的过程。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1、课程功能的转变2、课程结构的改革3、课程内容的改革4、课程实施方式的改革5、课程评价的改革6、课程管理的改革·当代课程改革的趋势:1、课程现代化。

2、课程的综合化。

3、课程生活化。

4、课程能力化。

第七章·备课程标准的定义: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再结合p194的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标准的定义备学生、备教学行为、备自我:大致浏览·课的类型的定义: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的课的种类,有单一课和综合课两大类型。

·课的结构: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又称环节)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教学内容要正确。

3、教学方法选择运用要贴切。

4、教学组织要有序。

5、教学要有好的效果。

·档案袋评价的定义:档案袋评价又称成长记录袋,是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属于质性评价的范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