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阮在赣南客家音乐文化中的推广
音乐系1003班陈斐 14091002930 说到“赣”字,我们就会想到赣南,赣州,赣县,赣巨人。
的确,在汉字里,“赣”是一个十分有特点的字,它不仅在字体结构复杂,笔画也繁多,而且它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与我们客家人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赣南,古称“南赣”地扼赣闽湘粤之要冲,“南抚百越,北望中原”,据五岭之要会,素有“江湖枢建”,“凌峰咽喉”之称。
赣南地处江西南部,因此而得名,其面积为三万九千余平方公里,人口七百余万,辖十九个县、市、区;东邻闽西,南毗粤北,西接湘东南,北连本省之吉安、抚州两市;武夷山、南岭、罗宵山、云山等山脉于四周构成自然屏障,其余山脉向中部蜿蜒伸展,形成周高中低、山峦起伏、河溪密布的地貌。
两条河域在境内汇成赣江,北经鄱阳湖入长江。
从赣州逆章江可到大余,经陆路过梅关后又可顺江南下至广州,是唐代以后中原腹地到达南疆及海外的一条重要通道;溯贡江可达武夷山西麓,自古为本区与东部沿海的一条粮盐要道。
赣南是客家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和荟萃地,赣南客家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和形式多样而为世人瞩目,而赣南客家音乐则又是客家艺苑文化中一簇绽放异彩的奇葩。
赣南音乐丰富多彩,唐、宋以来,赣南就流行着不少土生土长的音乐艺术形式,如赣南采茶戏、东河戏、赣州南北词、于都道情、兴国山歌、于都唢呐、南康古文等。
这些音乐绝大多数产生于客家民众的生产劳动中,流传于乡村的田野山间、红白喜事、民俗活动中。
它们与我国其他传统音乐一样,多数靠“口传心授、心神领会”这一特殊的传承模式世代相传。
虽然这种传承方式极大限度地保留着赣南客家音乐“原汁原味”的风格(这对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研究具有“活化石”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观念、文化价值观发生极大改变,客家音乐这种固化的传承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步伐的要求而前景堪忧。
目前能熟练掌握这些音乐艺术的民间艺人大都上了年纪,他们一旦去世,这些客家艺术就很可能失传。
“坐班堂”、“唱古文”、“花鼓”早已失传,很大程度上就与无人学习,老艺人又过世有关;兴国山歌虽已传唱全国,现在真正会唱兴国山歌的人也越来越少,而且会唱的也多只在文艺表演及娱乐场所演。
一、赣南客家音乐
赣南客家音乐是当地的客家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非常有特色的客家音乐文化 , 是客家人勤劳智慧的结晶 ,曾为中国的革命发挥过重大的作用,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具体类别包括:赣南18县民歌、赣南采茶戏、宁都采茶戏、东河戏、兴国山歌、兴国南北词、大堂音乐、以客家山歌音调创作的革命历史歌曲、以及在傩戏、
婚俗、丧葬、眺觋、龙灯、云灯等各种民俗活动中演奏的音乐。
㈠赣南客家山歌,小调源远流长。
㈡赣南采茶戏亲切甜美、采茶歌舞欢快唯美。
㈢赣南的民间吹打乐:赣南的民间器乐曲大致可分为吹打乐、小合奏及正一道音乐三大类,其中吹打乐是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音乐形式,目前赣南各县(市、区)都广为流传。
赣南民间器乐曲的常用曲目约二百五十余首,其中吹打乐就占了二百余首。
历史上,赣南民间吹打乐称“鼓笛”,俗称“锣鼓”或“吹手”,国后定名为“吹打乐”。
它的来源大致有两个:一是随道教传入,在“坛”、“观”中及民间丧事中演奏,后遂道乐分离;分离后,乐手除需要时与道士合作外,也常在民间婚娶、寿诞、节庆、灯彩甚至佛教的迎神及庙会中应用。
二是来源于古装戏(主要是祁剧),其使用的大部分古典戏曲曲牌及锣鼓经均被沿用至今。
㈣根据实地的调查后发现,在赣南地区还是有一些民乐队,他们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为主,民乐队里有二胡、锣鼓、扁鼓、大钹、小钹、小锣、中锣及大锣,主要以吹打为主,但是有小部分的民乐队里有柳琴、中软的出现,弹拨乐器的出现很好的证实了阮在赣南推广的可实行性,据柳琴和中阮乐器持有者反应,他们在乐队的合奏效果是比较好的。
二、赣南的音乐教育
㈠客家文化中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民俗、山歌、民间故事、谣谚、地方戏曲等充满浓郁地方色彩的地方文化,浸润、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客家人。
这些充满浓郁地方色彩和移民特征的客家文化,对客家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情感体验、审美情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㈡客家音乐实践课程:通过分发社会调查表和对当地学校的考察实践得出果,并研究分析,看是否能在赣南地区推广阮这种民族乐器。
㈢当地高校的音乐课程的开展情况,音乐专业课程中的学习情况,是否有涉及到阮的学习。
通过调查可得知,赣南客家人利用自身的资源财富,利用客家文化对客家青少年进行乡土教育,目的是培养他们的客家族群观念,但是在学习自身的客家文化的同时,缺少了一些世界文化的传授,这就直接导致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重点中小学对音乐教育的忽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阮在中小学课堂的普及,当我问孩子们什么是阮乐的时候,几乎是没有一个人能回答我的问题的。
三、赣南客家的消费文化(在收集资料和对当地的民众进行民意调查后的数据统计结果分析得出)
㈠客家传统消费文化——重吃轻穿
㈡客家人在孩子的教育花费投入比重不大:这点有可能影响到阮在赣南推广的进展。
㈢客家人在个人的娱乐消费比重比较高,但这个现象呈现在特定的少部分人群当中。
在消费文化市场这块的调查的时候,我发现,当地的居民的业余爱好比较狭小,主要都在忙于应酬喝酒,只有少数人士在音乐这方面有所投入,但是很奇怪的是,关于孩子的特长培养问题,家长是十分重视的,很多家长乐于让孩子学习乐器,在乐器的选择方面,我得到的答案是,什么东西最多人学,就学什么。
这导致大面积的人数选择学习钢琴,而在民族乐器这一块,占的比例比较少,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哪些是民族乐器,哪些是西洋乐器。
“西洋风”这股热潮掀起了整个赣州,许多人在热衷于此,很多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就被送来了学习钢琴。
这点让人担忧。
四、创新——赣南客家音乐保存与发展的灵魂
本文最后从收集的资料和调查的数据统计分析之后,大胆将阮这种民族乐器加入客家音乐文化当中,并尝试对传统的客家音乐做出改良,用不一样的演奏方式和不一样的乐器品表现客家的音乐文化,这是传统和民族的碰撞,期待它们产生非同凡响的火花。
主要参考文献:
[1]汤光华,郭莉. 《1980-2010赣南客家音乐研究之定量分析》.载《四川戏剧》.2012(6).
[2]王思丹.《民族乐器阮发展之我见》.《大舞台》. 2010(1).
[3]方良,周红,钟善金.《赣南客家民间吹打乐考察》.《中国音乐》.2004(3).
[4]胡铭.《民族音乐的创新浅谈》.《北方音乐》.2013(1).
[5]袁静芳.《枯木逢春盛世华章—“在阮乐复兴之路的探索”研讨会上的发言》.《人民音乐(评论版)》.2012(1).
[6] 黄盈盈,潘绥铭.《社会学问卷调查的边界与限度----一个对“起点”的追问与反思》.《学术研究》.2010(7).
[7]王耀华,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