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性学习课题

研究性学习课题

一.研究性学习课题简介1.课题名称:保护宝岛文化,调查海南岛文化遗产现状2小组成员:3.提出课题的理由:海南岛本身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的小岛,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给世人留下许多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但今天许多人都将这些珍贵遗产淡忘,甚至有人对其进行破坏,我们需要对它进行一个系统的调查。

4.课题研究的目的:让更多岛内和岛外的人了解海南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提升公众保护海南岛文化遗产意识。

5. 课题研究方案:1.通过上网,图书馆等查阅海南岛文化相关资料。

2.分发问卷进行调查,在网上进行调查。

3.归纳小结。

4.以论文形式展出结果。

6.指导老师:7.成果形式:论文二.课题介绍海南岛在其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岛屿相比,有着自己独特之处。

在这个与中国大陆土地以及南海领域相接的地域里,有着许多许多先人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文化,这里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宝岛海南主要的一些珍贵文化遗产:海口钟楼海口钟楼的历史悠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6年)海口设立统管本岛沿海十处的海关总口,国内沿海港口和东南亚各国来往商船日渐增多,咸丰八年(1858年)海口被清迁辟为对外口岸,来往客商明显增多,民国12年(1923年)海口运通商发达,港口繁荣,商务活动鼎盛。

但当时海口市全市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计时设施,给交通、商务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不便。

民国17年(1928年)爱国商人周成梅先生发动海外侨胞捐款集资仿照广州、上海等沿海城市,精心设计,于1929年在遥对入海口的长堤马路马头兴建海口钟楼以便统一时间。

建成混合红构的大钟楼,高五层,占地16平方米,墙体用红砖砌筑,白石灰塞缝。

大钟设置在五楼,四面安装7块厚2公分的大理石构成直径2米的钟面,钟时刻在理石上,并嵌上铅牌涂以黑色,钟面针长0。

96米,分钟长1。

6米,报时的音响由2个一大一小的生铁铸成的鸣钟组成,每隔30分钟报时一次。

当时大钟是一个辘轳卷上10多米的钢丝绳,另一端吊上一个大铁碗,利用垂直重量启动行走的,吊砣从四楼垂落底层,历时两天,因此,每隔两天必须转动辘轳将吊砣卷上五楼,周而复始,时间较为准确。

但这落后辘轳的操作,已不能适就海南办经济大特区形势的需要,所以海口市人民政府在1987年,将旧海口钟楼改建成具有现代特色的新海口钟楼,采用了先进的电子钟记时,以保证报时准确不误。

新街贝丘遗址新街贝丘遗址是较重要的文化遗存。

位于海南省东方市北黎河入海口仅2.5公里处。

遗址分布范围较大,约16000平方米。

距地表0.4—1.0米的文化层中含有大量螺壳、贝壳和烧土、炭屑、烧骨,以及打制石器、陶片等遗物。

石器仍是用打击法制成,少见磨制石器。

新街遗址临河靠海,海边的螺、蚌、蚝蜊等成为古人主要的食物来源,因而在文化层堆积中发现大量的贝壳遗骸,被称为贝丘遗址。

新街贝丘遗址的陶器都为夹砂粗陶,以灰褐陶为主,火候一般,陶质脆松,壁厚不匀。

器形甚少,只有圆底罐和圆底釜。

一般为素面,有少量装饰有粗绳纹。

这些粗绳纹或有加固等实用价值,或是用于美化陶器的,表达了先人们原始的审美意识。

海南岛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主要为贝丘遗址,数量少,只在东方、乐东市县有少量发现。

海南骑楼骑楼是中国南方极富有特色的建筑,在广东,广西,福建和东南亚很是流行,大多是二,三层的沿街商业建筑。

底层的骑廊能遮阳避雨,又是人们交往小聚的地方,在20世纪90年代,华南一带不少骑楼在大建设中被拆毁,造成了历史景观破坏的无可挽回的损失。

近年来,广州,梧州,南宁等地都对骑楼大力保护,修造成大规模的商业步行街。

在东南亚,骑楼仅在新加坡,澳门得到很好的保护性开发。

澳门的骑楼不仅在老街里保护完好,并在近年新建的商业大街,休闲小巷及平民住宅区里,得到很好的创新推广。

骑楼老街是海南乃至全国极其珍贵的文化载体,是先辈们留下的珍贵财富。

海南的许多市镇里都保留有骑楼老街,当属世上所有骑楼建筑中的精品。

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人文历史和民俗风情价值,但大都已衰败湮没。

最可惜的是三亚原有的骑楼老街区颇具规模,被誉为“民国第一楼”,至今已近消失。

海南各地的骑楼老街还各有特色,海口的大气整体;文昌的柔美优雅。

儋州的华丽伟岸。

给海南的城市带来了风情万种。

在海口,骑楼老街共有八条。

具有壮观,精美,总体尚完好的特点。

海口的骑楼老街里约有900多栋楼房,真正的骑楼近700栋;内已严重损坏,及拆改成棚架临建的近80处。

虽长年失修,但当下政府已正式进行规划,着手保护性的修建。

在吸收各地先前修建骑楼商业街的经验,摈弃“伪欧陆风”的影响和更为理性的开发下,海口定会还骑楼老街以文化的灵魂,靓丽的新姿,和新生的活力。

并给全省的骑楼保护做个榜样。

可喜的是,在反思海南城市建设的同时,去年已在海口的“上邦百汇城”商业中心的“风情步行街”,和琼海的“阳江花园”沿街100多米的商铺中,已经恢复了骑楼商业街的风格。

虽然在手法和质量上还不尽如意,但必竟是迈出了发扬海南骑楼建筑文化的第一步。

“上邦百汇城”商业中心的“风情步行街”造型中大胆采用了现代时尚元素,并组织立体电梯交通,都给骑楼商业街带来了新的活力。

东坡书院位于海南岛儋州市中和镇的东坡书院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时候是儋州府所在地,弯弯曲曲的村街,全用青石板铺成,古庙古寺石碑随处可见。

古老的东坡书院就在一片椰林之下。

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东坡被贬为琼州别驾。

他先住在儋州官舍里,后被上司逐出,便在桄榔林里盖了几间茅屋居住,命名为桄榔庵,苏东坡与当地人结下深厚感情。

檐州州守张中和黎族读书人家黎子云兄弟共同集资,在黎子云住宅边建一座房屋,既可作苏东坡及其少子苏过的栖身之处,也可作为以文会友的地方,苏东坡根据《汉书·扬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为房屋取名“载酒堂”。

以后,苏东坡便在载酒堂里会见亲朋好友,并给汉黎各族学子讲学授业,传播中原文化。

清代,载酒堂改称东坡书院。

书院旧址虽已经历了900 年的风雨侵蚀,但当地人民出于对苏东坡的怀念仰慕之情,几番修建、扩建,现在东坡书院已完全恢复了当年风貌,成为颇具规模的旅游点。

东坡书院坐北朝南,院门轩昂宏阔古雅别致。

门上横书“东坡书院”4 字,为清代举人张绩所题。

院内一座池塘清波涟漪,有小桥从池塘上跨过,直通载酒亭。

载酒亭绿瓦重檐,上层四角,下层八角,各角相错,呈欲飞之势。

亭中悬一块“鱼鸟亲人”横匾,意为苏东坡远谪海南岛,只有鱼鸟是他的亲人。

亭上绘有反映苏东坡当年生活、写作、授徒情景的8 幅图画,生动形象。

载酒亭东西两侧,有金鱼戏水、红莲盛开的莲池。

书院的第二进,是长方形的“载酒堂”。

这里曾是苏东坡讲学、会友的地方,是东坡书院的主体建筑。

堂中两侧,有历代名人的诗文碑刻13座。

后墙上的两幅大理石刻,右边一幅为明代大文学家宋濂所题,左边一幅是明代大画家唐寅所画的《坡仙笠屐图》:苏东坡头戴竹帽,脚穿木屐,高卷裤管,身体向前倾斜,在村路上顶雨急归。

书院的最后一进是大殿,大殿正中有一组玻璃钢制作的塑像,是苏东坡和儿子苏过以及好友黎子云,殿上题匾为“鸣雪因缘”。

大殿里还陈列着苏东坡的许多书稿墨迹以及他在海南的文物史料。

在东坡书院两侧各有一座小跨院,分别叫作东园、西园。

西园是座花圃,在花海中蠢立着苏东坡铜像,他手握书卷,脚踏芒鞋,儒雅风流。

东园里有一口井,叫钦帅泉,为明万历年间所挖,井水清凉甘冽。

书院中还设有展览馆、望京阁等供游人参观、游览。

狗仔花的花芯东坡书院里有一种很特别的“狗仔花”,它花蕊的形状就如同五条小狗团团围坐,非常形象。

关于此花,民间流传着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相传王安石曾就狗仔花写过两句诗,“明月当空叫,五犬卧花心。

”苏东坡看见了,认为写得不符合现实,便给改成“明月当空照,五犬卧花阴。

”王安石知道了此事,就嘲笑苏东坡见闻不广。

后来苏东坡被贬到儋州,亲眼看到了狗仔花和明月鸟,才恍然大悟,自己当年原来是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东坡书院坐落在宜兴市丁蜀镇东北隅的蜀山山麓,建于北宋年代。

东坡书院与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苏东坡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才华横溢,对我国文学艺术的日臻发展有着多方面的贡献,尤其散文,为世人称道,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东坡书院所处环境十分雅致,树木葱茏,鸟语啁啾,一条小河从院门前静静的流过;院内建筑整齐壮观,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东坡书院虽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天灾人祸,但代代乡党重文厚教,募资悉心修葺,至今仍保存完好。

已废的书院:①始建于明代的―――(苏公祠);同文书院;乐古书院;西洲书院;桐墩书院;粟泉书院;瀛海书院;②始建于清代的―――雁峰书院;海门书院;苏泉书院; 2.文昌市―――玉阳书院;蔚文书院(均始建于明代);(2个) 3.琼海市―――应台书院(始建于明代);端山书院(始建于清代);(2个) 4.儋州市―――丽泽书院;桄榔书院(均始建于清代);(2个) 5.万宁市―――万安书院(始建于明代);(1个) 6.定安县―――尚友书院(始建于明代); (1个) 7.澄迈县―――景苏书院(始建于清代);(1个) 8. 三亚市:鳌山书院;龙山书院;保平书院;(均始建于清代)(3个) 9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义方讲学堂(始建于唐代);双溪书院(始建于清代);(2个)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位于海南省五指山市北面牙蓄岭上。

其前身是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海南建省后,改称为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是一座以贮藏、陈列海南省历史和黎、苗、回族文物,以及研究海南各族传统文化为主的综合性省级博物馆,占地面积56亩,始建于1981年秋,1986 年10月1日正式开馆。

该馆布局以干栏古朴的回廊为纽带,组成中国传统四合院型的建筑群,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古朴壮观,具有民族特色,建筑面积3772平方米。

中庭石阶上耸立着两根巨龙石柱。

馆内设有大厅、展厅(6个主展厅和2个机动展厅)、接待厅、工作室和民族工艺商场相互配套。

各展厅分别展出各种文物、民族民俗物品、历史图片和资料,反映了从新石器时期到海南解放的各个历史阶段黎、苗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以及他们同汉、回族人民共同发展、建设海南的历史。

其中在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收藏的各种黎族纺织品中,有黎锦、被服和男女服饰。

藏品中包括上衣、下服、花筒(裙)、花巾、花带、花挂等。

着重收藏在织绣工艺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纺织花纹的纺织品。

图案多为几何形,以点引线,点线立图,图色并茂,图像逼真,极富东方神秘文化的色彩。

这些纺织图案,织工精巧,配图自然,衬托鲜明,具有典型的黎族文化风格。

1994年初,由19块花岗岩加工而成的高4.41米、总重量达40吨的大型石雕——海南第一龙门在博物馆迎宾大厅落成并向游客开放。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位于海南省五指山市北面牙蓄岭上。

其前身是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海南建省后,改称为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是一座以贮藏、陈列海南省历史和黎、苗、回族文物,以及研究海南各族传统文化为主的综合性省级博物馆,占地面积56亩,始建于1981年秋,1986 年10月1日正式开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