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3期2009年9月青 岛 大 学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 O URNAL OF TEAC H ERS COL LEGE QI NGDAO UN I VER SIT Y Vo.l 26No .3Sept .2009收稿日期:2009-07-03作者简介:孙元涛(1975)),男,山东烟台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
p教育研究布尔迪厄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启示孙元涛(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摘 要:运用布尔迪厄的概念工具时,不应遗忘概念工具内部与背后所蕴涵的方法论思想。
布尔迪厄的关系性思维,是与/社会物理学0、/社会现象学0的双向/决裂0,是对社会人类学/参与性观察者0角色的颠覆。
布尔迪厄社会学方法论带给教育研究者的,决不仅仅是可以直接套用的程序,而是具有根本性意义的视界和眼光。
经由一种新的视界和眼光,教育、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诸多根本性问题,都可能获得新的阐释,并因而展现出新的形象与势态。
关键词:布尔迪厄;社会科学;方法论;教育研究;社会物理学;社会现象学;关系性思维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33(2009)03-0020-04近年来,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PierreBourdieu)的思想越来越多地被我国教育学者所关注。
其富有特色的概念,如/场域0、/文化资本0、/惯习0等也逐渐成为我们分析教育问题的概念工具。
但是,在将这些概念工具单独剥离出来进行解读和使用时,我们切不可忘记加纳姆(N icholas Garnha m)和威廉姆斯(Ray mond W illia m s)的忠告:/对一个内容丰富、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和跨越许多领域的相关经验研究,如果采取零碎片面的方式加以吸收,,那只会导致对该理论的严重的误读。
0[1](P3)事实上,布尔迪厄构造出的概念工具,不仅是其方法论思想的构成/元素0,而且,每一个精巧的概念工具中,都几乎/全息性0地浓缩了布尔迪厄的方法论思想。
这一点常常被教育学者所忽视。
因此,从概念工具出发的研究,一方面要从中透析出布尔迪厄的方法论观照,另一方面则需不断返归布尔迪厄的思想整体,以便领悟其深邃的方法论思想所特有的解释力与穿透力。
一、双向/决裂0当布尔迪厄的名字见诸学术界时,他首先是作为一个民族学和社会人类学者的形象受到关注的。
但是,对阿尔及利亚的人类学研究经历,使得布尔迪厄与传统人类学研究所主张的/参与性观察者0立场走向了决裂。
如他个人所说,决裂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在面对政治上的弱势群体时,这种所谓的/参与性观察者0的角色定位令他心存/愧疚0。
他希望能够/有所作为0,以消除/良心上的愧疚0。
正是在这样的立场之下,布尔迪厄致力于将/实践0从学术界普遍存在的/学究式谬误0中解放出来。
但是,令人惊奇的是,布尔迪厄所构想的/解放0,居然是让实践的逻辑从/清晰0返归/模糊0。
在他看来,一种/多少有些含糊不清0的实践逻辑,尽管是令人遗憾的,但却往往是更为本原的,并且是在与/世界的日常关联0中真实敞开着、展现着的。
[1](P24-45)从布尔迪厄略显生涩的论述中,我们不仅能够解读出一种独特的实践观,而且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方法论变革的力量。
这一变革首先是以一种/双向决裂0的形态出现的。
(一)与社会物理学决裂在布尔迪厄那里,社会物理学(socia l phys 2ics)是社会学研究者用以透视社会的一种/透镜0。
客观主义、结构主义和实证主义知识观便是这一透镜透视出的知识结果。
早在孔德时代,模仿物理学结构,建构一种社会物理学的理想就深深扎根于社会学研究传统中。
尽管之后的社会学发展已经逐渐/克服0了这一偏执的信念,走向了一种多元化的研究路径。
但是,这一信念却并第26卷第3期孙元涛:布尔迪厄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启示未/根除0,甚至于它常常作为社会学者群体的一种/集体无意识0,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学研究的发展路向。
在布尔迪厄看来,社会物理学将社会看作一种客观的结构,研究者可以从外部加以把握,可以无视居处于其间的人们的各自看法而从物质上观察、测量和勾画这种结构的关联接合。
布尔迪厄认为,这种社会物理学式的解读社会的方式,只能消极地把握实践,最多只能用/学究0式的对实践的思考来替代行动者的立场。
[1](P7-8)布尔迪厄并不完全否认社会客观结构的存在,但是他同时认为,个体的社会活动既促生着对于这些结构的实践性把握(practical mastery),也在这种把握中得到发展。
实践并不全然遵从研究者所揭示出来的理论的、超时间的、逻辑的模式,相反,/行动者实践性地组织他们的行动,而不是寻求满足逻辑连贯的形式标准0。
正因如此,/实践对客观结构具有建构性,而对社会生活的僵化的客观主义解释所不能说明的正是这一点0[2](P68-69)。
(二)与社会现象学决裂与社会物理学形成鲜明对比,在社会现象学(social pheno menology)的透镜中,社会就像是从个人的决策、行动和认知中涌现出来的产物;世界因此变得亲切熟悉并饱含意义。
在布尔迪厄看来,社会现象学的立场认识到了在社会持续不断的生产过程中,那些世俗知识、主观意义和实践能力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认识到了人的能动性在社会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这种立场将社会结构理解为只是个人策略和分类行为的聚合,因而无法说明社会结构的韧性;无法解释现实社会生产过程本身得以被生产的缘由及其所遵循的原则。
[1](P9-10)换言之,在布尔迪厄这里,社会现象学过多地关注到了行动者对于社会的建构性作用,却忽略了实践活动本身就是被一定社会情境形塑而成的,/忘记了行动者是在自己所处的、等级化地建构的社会空间中的特定位置出发来划分与建构自己对社会世界的理解的0[2](P68-69)。
布尔迪厄认为,无论是社会物理学还是社会现象学,在本质上体现的都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在一种存在固有缺陷的透镜中,人们看到的只能是褊狭的、残缺的社会图景。
事实的情况是,/世界塑造了人类,人类也给这个世界塑造了意义0。
社会学研究既要抛弃那种/将行动者-打发去度假.的机械结构主义0,也要杜绝那种过度渲染意志和实践能动性的/目的论个人主义0[1](P7-10)。
在完成这种/双重决裂0之后,布尔迪厄/捧0出了他的方法论武器)))关系性思维。
二、走向关系性思维/关系性思维0是布尔迪厄社会学观念的核心。
在布尔迪厄看来,与实体性思维/只承认直接为日常经验直觉所把握的现实0不同,关系性思维倡导的是/相互关联地思考0[2](P71)。
在布尔迪厄这里,这种/相互关联地思考0并不是为了反对/非此即彼0式对立思维而构造出的/既此又彼0的庸俗折衷,而是力图回返世界原本图像的一种思维方式上的努力。
布尔迪厄的这种努力,首先是通过概念的构造表达出来的。
而每一个构造精巧的核心概念中都全息性地浓缩了其方法论思想。
限于篇幅,这里谨以/惯习0与/场域0为例加以阐发。
(一)/惯习0与/场域0在布尔迪厄这里,惯习(hab itus)是/由-积淀.于个人身体内的一系列历史的关系所构成,其形式是知觉、评判和行动的各种身心图式0[1](P17)。
/一种既是内在主观精神状态,又是外化在客观的行动表现中;既是主观思想心态的向外结构化的客观化过程,又是客观环境(包括历史环境)的各种条件向内被结构化的主观化过程。
0是/个人社会、主观与客观、内在与外在的关系的中介物和转换环节0[3](P123-124)。
/惯习0不同于习惯,因为习惯往往显现出自发性、重复性、机械性或惰性倾向。
而布尔迪厄所设想的惯习则兼具建构性、创造性、再生性和被建构性、稳定性、被动性两方面的心态结构,是在外在化、现实化、历史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却又同时返回到客观与历史中去。
布尔迪厄之所以避开/习惯0,使用/惯习0这个词汇,是为了突出某种/强有力的生成机制0。
他希望这一概念能够表达某种被大多数社会学家所忽略的、存在于行动者性情倾向体系中的一种生成能力、技艺。
因此,惯习是一个兼备了能动性与生产性的社会学概念,而它之所以具有生成性,就在于它不仅承载了个人所经历的全部历史,成为个人生活历程在此时此地的浓缩,而且重要的是,人从来不是个人历史的单纯承受者,而是个人生活道路的创造者,人的这种创造性和创造力,发端于人的惯习。
惯习是一个既可以21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9月使外在客观结构内在化又能通过惯习行动的生产使内在结构外在化的、同时连接着客观结构与惯习行动(实践活动)的心灵与身体的结构。
[4](P174-178)何为场域?布尔迪厄认为,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fie l d)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 w or k),或一个构型(confi g uration)。
正是在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强加于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机构之上的决定性因素之中,这些位置得到了客观的界定。
[1](P133-134)/场域0这个词的中文译法,较为传神地凸显出了布尔迪厄的关系性思维。
/域0字蕴含着社会空间的含义,任何人,并且任何人的任何实践行为,都是处于特定的社会空间结构中。
/场0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动力学意涵。
它是一种虚灵的力量。
虽无形,却又实在。
无形却又实存,无所在却又无处不在。
这是作为关系范畴存在的场域的重要特点。
人身处其中,无法逃逸。
不仅无法逃逸,而且正是因为/你0的存在,使得场的结构、力量、力量产生作用的方式等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因此,/场域0这一概念实际上表达的是人与他身处其中的社会空间结构、社会人际网络之间的相互作用。
与实体不同,/关系0作为一种存在形态是/虚0的,是眼睛看不到的。
但是,/看不到0并不意味着不存在。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它并非实体,才使得它可以不受空间广延性的限制,从而具有了较之实体更为强大的渗透力。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布尔迪厄或许是略带俏皮地改造了黑格尔(GeorgW ilhel m Friedrich)的著名/公式0,提出了/现实的就是关系的0[1](P133)这样的命题。
(二)实践的逻辑基于关系性思维,在布尔迪厄这里,即便是一种看似简单的实践,也孕伏着非常丰富复杂的关系。
至少,实践总是/全息性地0渗透着实践主体的惯习,/凝缩式0反映着场域中各种复杂的关系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利益博弈。
而且,实践总是在时间之中展现着的实践,它的时间结构,亦即它的节奏、速度,或曰它的方向性,构成了实践的意义。
因此,实践并不是理论的直接派生,也并非实践主体的个人主义的/表演0。
只要实践主体是意识清晰的,那么,实践就/不可能遵循理论家所设想的那种逻辑,也常常不可能按照行动者事先的规划去行事,因为千变万化的制约因素总是迫使行动者不是按照理论可能性而是根据现实可能性对行为路径或行为模式做出选择0[5](P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