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晋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两点建议
江浙沪之行,虽说是走马观花,但所到之处,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震撼和反思。
差距自不待言,但我认为经济的差距只要假以时日,晋江能在巩固和发展现有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多引进些高新技术产业,多壮大培植几个在晋江已具备一定基础的新兴产业,多上一批上市公司进而形成“晋江板块”,我们尚可紧随其后并与之一争高低,差距还不算太大。
而最大的差距乃在于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上,这些差距则非三两年之功所能追得上。
下面,结合本次江浙沪学习考察的一些体会,谈谈个人两点粗浅的观后感:
一、关于城市建设
青阳市区的建设和发展可谓“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解放前青阳被称为五店市,其规模和基础可想而知。
后来确定为县城后,虽有长足的发展,但由于规划不佳,整个县城难以找到一个象模象样的十字街口。
最热闹的街口均成“丁”字形状,从市医院的爱国楼门前到邮电局、青阳供销社,再到晋江宾馆,甚至到水路学路口无一不是如此,街区之框架如此,青阳市区再怎么建充其量也只能是个县城了。
最近几年虽然有几个现代居住小区建成,但由于区域面积不大且较为分散而难见现代城市的气息。
所以看了江浙沪的十个城市后,尽管这些城市经济实力各异,城市建设的档次和特色也不一,但都远胜于晋江,观后总觉得我们晋江的城市建设还是“土”了点,好像我们生活的市区还处在城镇而非城市的品位上。
而造成这种结果的最主要原因我认为是规划的严重滞后所致。
有鉴于此,个人有四个不成熟的意见供参考:
(一)规划要超前到位。
据我所知,目前市区青阳、梅岭、罗山(尚不包括其他三个街道)的控制性详规仅做到70%,修建性详规顶多也就50%左右,而城市设计就更别说了,除了湖光西路和世纪大道部分路段外,其他还都没来得及做好,仅此一点离我们建设现代城市的要求就相距甚远。
因此要按照中等城市的定位,坚持高起点,注重
前瞻性,进一步完善全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并做好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对一些事关城市形象的重点区域和地段诸如池店至陈埭的晋江滨江南岸、沿海大通道、世纪大道、人工湖、石鼓路、和平南路等,要及早做到城市设计这一层级,把好立面景观。
房地产商中标开发均要按城市设计的指标和方案进行,这也是上海浦东开发的经验。
同时要抓紧编制各类专业规划、系统规划和市区、镇村规划详规,形成和完善我市的规划体系,使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全市。
(二)规划要严格执行。
各种控规、详规和重点区域的城市设计要尽量邀请一些国内、国际著名的规划设计单位前来设计比选,从中择优。
在确定生效之前要尽可能公诸于众,集思广益,以求最佳,最后要经市人大审议通过,一经确定,就不能轻易改动,即使要修改也要经人大审议表决通过方可进行,这样一来就能确保规划不被随意改动。
要严格执法,一经发现有违反规划者,要依法严肃追究,严厉打击。
只有这样,我们这个城市才有规可循,才能确保上档次。
十三年前,我去过江苏常熟,记忆中的常熟一切都是灰色调的,城市还很破旧,我花了十五元雇辆三轮车即逛完常熟市区。
而现在的常熟满眼“亮”色,城市建设很具现代水准。
相信凭目前晋江之实力、民众之财力,只要规划做好了,执行到位了,十年之后,晋江一定大有可观。
(三)规划要广泛宣传。
规划一旦确定,就要通过不同方式和渠道予以广泛宣传,使其家喻户晓。
现在的情况是哪里可建什么,有什么样的建设要求大家都不懂。
说实在的,连一些市领导也都不清楚,一般的干部和群众就更不得而知了。
如此一来,规划就很难成为大家的共识并去共同遵守了。
(四)要广进规划人才。
晋江缺乏规划建设方面的人才是市镇两级政府长期存在的问题。
我工作过的5个镇的村建办都共同存在一个通病,不仅人少且学非所专,有些村建办的干部连图纸都不会看。
难怪曾经有个镇党委书记慨叹遍寻内坑全镇找不出一个会看图纸的干部。
如此一来,镇级规划建设方面的工作和水平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就目前晋江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而言,即要舍得高薪聘请引进一批有
真才实学又懂得闽南文化的规划设计专家和专业人才,赋予他们相应的职权,使他们留得下、用得上、把得住、出成效。
二、关于环境保护
此次江浙沪学习考察,一路走来天蓝地绿、山清水秀,路途劳顿之际,却又不时感到心旷神怡。
晋江与江浙等地相比,发展起点相似,发展过程尽管模式不同相差也不大,但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明显落后了。
此次走过的几个城市,如常熟、张家港、吴江等,都拥有国家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含金量很高的称号,他们经济发展得比我们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得比我们好,民生质量也比我们高,可以说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又好又快”。
如常熟市每个乡镇都是卫生镇,每个企业都入区,污染企业一律关停;据介绍,常熟境内有一个湖,湖水达到二级水标准,可直接作为饮用水饮用,这在目前的晋江是难以想象的。
亲临吴江境内,其引以为荣的“一级空气、二级水”的园林式生态环境,也让我们赞赏有加。
苏州工业园区则更是把达不到环评标准的总额达20多亿美元的投资项目“一票否决”掉。
而反观我们,仅以水资源为例,本来晋江就是一个缺水的城市,本应视水如命,把有限的水资源珍惜好保护好,而我们非但没有做到这一点,反倒导致了“十水九污”,可以说时至今日,晋江区域内的大小水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些严重的已经臭不可闻、不堪入目了,这种代价是昂贵的,也是很令人痛惜的。
很多老干部和群众对此颇有看法,假如我们不立马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的话,恕我妄言:晋江“水荒”之日将不远矣!我们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除了要学习他们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更要学习他们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努力把晋江打造成适于工作创业、又宜于生活休闲的生态型工业城市。
为此建议:
(一)出重手,彻底整治污染。
要痛下决心、英雄断腕式地取缔“十五小”污染企业。
让企业和全市人民认识到,环境保护已经不是与己无关、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事情了,晋江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治理污染,否则晋江美好山川被污染破坏了,我们这辈人将上有负祖
先,下愧对子孙。
(二)设重金,倡导节能减排。
建议市政府除了设立旨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诸如奖励争创中国名牌、驰名商标和企业上市的奖项外,还应设立节能减排奖,重点鼓励和引导企业发展低能耗、无污染、高产出的产业。
只有这样,政府才能给全市的招商引资和企业的发展指明一个全面、科学、正确的导向。
(三)下重力,整治人居环境。
近年来,晋江虽建有垃圾焚烧厂,但农村乱堆垃圾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有损晋江形象,这主要是基层重视不够、群众意识滞后、投入不足和垃圾清运机制不完善所致。
建议各镇、街道领导都要高度重视,将环境整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明确“治镇乃自治污始”的思路。
我想,只要各镇、街道重视了,舍得投入了,一抓几年,坚持不懈,则晋江大地整洁如画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