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生活中信用问题的博弈论

关于生活中信用问题的博弈论

关于生活中信用问题的博弈摘要:社会中个人信用缺失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各个方面的关注,信用缺失也对社会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本文对现在社会存在的信用缺失问题进行了基本的描述和研究,通过对个人信用的基本概念的解释,现代社会信用缺失的后果、利益的分析,用博弈的角度和方法,剖析了利益最大化情境下人们对于守信背信的选择以及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也通过博弈的分析,使我们了解在个人信用这个问题的博弈中只有形成“争锋相对”的战略格局,才能使整个社会处于一个稳定的守信状态。

基于对个人信用的博弈分析,提出对建设社会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议,即从政府牵头、系统设施完备、法律完善、惩戒制度各个方面来加强社会监督制度,加强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解决个人信用的缺失严重问题。

关键词:个人信用、博弈、利益最大化、守信、背信一、问题的概述和研究范围现代社会的信用问题:信用不仅是道德的一个基本范畴,而且也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之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信用在现代社会,既是一个基本的道德伦理范畴,同时也是一个普遍存在于经济、政治生活领域中的重要范畴。

当前社会信用缺失现象已成为我国一个突出问题,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的缺失越来越明显,时下,越来越多的商人贸易者选择缺失信用来获得其更大的利益,对百姓乃至社会的健康利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出现的瘦肉精事件损害多少家庭个人的健康,出现的大头娃娃奶粉事件对多少婴幼儿造成了永久的伤害,还有各种卖假药、造赝品的事件等等,这直接导致了百姓的健康,也使人们对商品信息的搜罗需要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对人们心理也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如此可见,信用的缺失对于社会来讲是个巨大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分析这个问题并利用一些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对信用的定义:信用的意思是能够履行诺言而取得的信任,信用是长时间积累的信任和诚信度。

信用是难得易失的。

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一事的言行而失掉。

它还是指我们过去的履行承诺的正面记录,它还是一种行为艺术,是一种人人可以尝试与自我管理的行为管理模式。

个人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

市场主体是由个体组成的,市场交易中所有的经济活动,与个人信用息息相关。

一旦个人行为失之约束,就会发生个人失信行为,进而出现集体失信。

因此,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生活中,个人信用体现在很多方面。

比如信贷是否按时归还,售卖品是否合格,诚信问题,人与人之间口头承诺等等。

在市场经济中,越来越多的居民以个体身份成为经济生活的参与者,从而成为了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

个人信用行为主要体现在遵守职责、讲求职业道德、借债还债,信用消费等活动形式中。

在现实中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个人信用,实际上是一类契约,是双方共同参与某个活动的诚意或承诺,他们之间并没有交易关系,但他们需要齐心协力相互合作才能保障这个活动的成功。

信用与博弈:如果给博弈一个非技术性的定义,博弈也即一些个人、队组、或者其他组织,年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者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中具有策略依存性的策略选择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在政治军事和社会等方面也存在着许许多多决策问题。

在金融交易中,个人理性驱使人们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而在金融交易当中出现非对称信息时,人们是否能够得到自身的最大利益,是否能够信守合约,就需要交易各方不断地交换彼此的信息,使各方都能在彼此信息对称的情况下进行交易。

这一“不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博弈的过程。

本文正是运用了博弈论的理论方法,来分析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系列反复重复博弈的过程。

二、对个人信用的博弈分析:理性的经济人: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经济人假设,抛开这一基本假设的任何研究方法都不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任何结论都不是经济学的结论。

理性经济人假定是西方经济学家在做经济分析时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一个基本假定,意思是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充满理性的,即所追求的目标都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具体说就是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政府追求目标决策最优化。

马克思关于“理性经济人的论述”:所谓理性经济人,是指个人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本文中对个人博弈的分析均是在每个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基础上进行的。

个人信用问题具体分析:个人信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比如恪尽职守,遵纪守法,包括按时上班按时下班,遵守公共卫生保护公共财物等;履行承诺与契约行为,在我国个人信用最主要表现在借债还债这一契约承诺,包括发生在亲属、邻里、朋友等熟人之间欠债借钱,通过中间人担保发生在陌生人间的交易,例如高利贷等,还有其他一些过程。

市场经济的“自然秩序”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遵守某些行为规范,这些规范包括尊重财产权和个人权利、履行契约规定的义务以及交易中的诚实守信,互利互惠。

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作中的偷懒、交易中的欺骗又无处不在。

个人利益必然导致不同个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经济学中的囚徒困境是理性社会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在关于囚徒困境的经典论述中,所有博弈的参与者都明白“合作”的意义,而“不合作”这一绝对占优势的战略却成为其最终选择。

就信用问题而言,从社会的角度看,守信可以大大地节约交易成本,从而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

相反,失信则对社会和个人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但在利益最大化的自然原则下,失信却成为人们的首选。

明白这些前提,那么我们来看看关于个人信用的博弈分析:信用行为的对称博弈矩阵或者信用行为的对称博弈矩阵在这个博弈中,存在这样的数据关系,即S>Q>P>R,且,且Q>(R+S)/2,也就是说双方参与者在博弈开始时都有两种选择:守信和背信,假设两个参与者同时做出选择,没有任何地位上的不对称,并且他们的收益也是对称的,那么当双方守信的时候,取得的整体利益是最大的,当一方单方面选择背信,另一方选择守信的时候,背信方取得最大的利益,背信方取得最小利益或者损失利益,双方均选择背信时,所得利益均小于双方守信的利益,但是相比一方守信另一方背信的情况,利益小于一方守信另一方背信的情况中守信方的利益,而大于一方守信另一方背信的情况中背信方的利益。

关于此博弈,我们来分析一下其纳什均衡策略。

在博弈中,博弈双方各自利益不仅取决于他们自己的策略选择,而且也取决于对方的策略选择。

对于A参与者来说,他有守信和背信两种选择,假若B参与者选择守信,那么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自身利益最大原则行事,A参与者会选择背信,因为背信得益8大于守信得益4,假若B参与者选择背信,A参与者也会选择背信,因为背信得益-1大于守信得益-3,所以A的上策是背信。

因为AB双方地位身份信息对称,所以对于B来说,上策也是背信。

那么此博弈的一个纳什均衡就是(背信,背信)。

也即此博弈双方陷入“囚徒困境”,是一个“囚徒困境”模型的博弈。

上面讨论的是短时间内的静态博弈,但在实际社会中,博弈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因为在短期关系中人们之间缺乏形成某种默契或合作关系,或者通过报复、制裁的威胁相互约束行为,追求共同利益的机会,而在长期关系中这样的机会就大得多。

换句话说,就是长期关系中人们在考虑当前利益的同时需要兼顾未来利益,因此人们的行为选择和博弈的结果也就复杂得多。

在这里,我们假定重复进行的对称博弈不会因一方的背信而结束,他只能在守信和背信之中做出选择,不可放弃。

在重复博弈的情况下,存在一个这样的悖论,双方共同的未来利益促使双方都采取守信行动。

但是,由于是无限重复的对称博弈,那么从任何一个阶段开始,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一个完整的博弈。

所以,如果一个参与者在某一个阶段采取机会主义行动,那么对博弈双方而言,从下一个阶段开始的博弈又将是一个完整的博弈。

根据上面的分析,博弈双方仍然应该采取守信行动。

那么理性的参与者就会利用这个逻辑而不断地采取背信行动,从而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为了解决这个悖论,我们引进战略概念。

这里的“战略”是指博弈参与者根据对方的行动而采取的应变方式。

在这里,博弈双方可供选择的战略有:“触发”战略——先采取守信行动,一旦对手背信,以后阶段将永远采取背信行动;“针锋相对”战略——首先采取守信行动,然后就重复对手上一阶段的选择;“轻信”战略——即永远采取守信行动,不论对手如何选择;“完全背信”战略——永远采取背信行动;“背守轮回”、“随机背信”战略等等。

首先最先淘汰的应该是“轻信”战略,因为只要有背信的存在,轻信一方就会受到最大的损失。

其次,“完全背信”战略也不是一个可取的策略,如果没有轻信的傻瓜,“完全背信”策略的双方就会因为敌对而使双方各自的收益降到最低。

“争锋相对”战略和“触发“战略比较具有优势。

“针锋相对”的战略,这种战略看似简单却是十分具有生存力的。

它也是一个守信用战略,在与自身、与“轻信”战略以及其他“守信用”的战略或者“完全背信”战略等“不守信用”的战略博弈时,它的收益要么很高要么不会比对手差。

而“触发”战略因为它不首先背信,而一旦对手背信,它将一直背信下去。

在它与守信用战略博弈时,将与对手共同获得收益R;在它与带有欺诈性质的不守信用战略博弈时,只要对手背信一次,哪怕只有一次,它将背信到底,这样,它的收益也将不比对手差,实际它的收益可能比这些对手高很多,比如“随机背信”战略或“完全随机”战略。

“触发”战略和“针锋相对”战略相比,在没有更复杂、更高级的不守信用战略参与的情况下,“触发”战略的收益甚至比“针锋相对”高,至少不比它低。

但是如果存在“试探”战略或“随机背信的针锋相对”战略参与博弈,由于“触发”战略的不宽恕原则,使它与“针锋相对”战略相比,失去了吸引这些战略采取守信行动,从而共同获得较高收益R的机会。

所以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触发”战略的表现不如“针锋相对”战略。

如此比较看来,“争锋相对”战略是为大多数人所可取的一个战略。

对于新加入者,“争锋相对”也具有其优势和稳定性。

假设一个新加入者可以有三种战略选择:“针锋相对”、“背守轮回”和“完全背信”。

假设每个参与者再次与同一个参与者博弈的概率为θ(0<θ<1)。

采用“针锋相对”,总收益:Q+θQ十θ2Q十θ3Q…=Q/(1-θ)采用“背守轮回”,总收益:R+θS十θ2R+θ3S+θ4R…=(R+θS)/(1-θ2) 采用“完全背信”,总收益:R+θP十θ2P十θ3P …=R+θP/(1-θ)当且仅当“背守轮回”和“完全背信”战略的总收益都小于“针锋相对”的总收益时,新加入者将不会采用不守信用的战略,即:( R十θS)/(1-θ2)<Q/(1-θ)且R+θP/(1-θ)<Q/(1-θ),或:θ>(R-Q)/(Q-S)且θ>(R-Q)/(R-P)这就是说,当两个参与者再次博弈的概率足够大时,“针锋相对”战略的稳定性可以阻止博弈的参与者偏离守信战略,任何不守信用的战略都无法在“针锋相对”的环境中发展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