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和人口总数之间的关系【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渐进,人口基数不断增大,其结构的失衡变化比较明显,有效地劳动力人口较人口总数逐年下降,由此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说年青一代就业压力大,生活负担重,中国的养老问题,医疗保险问题,经济增长的可持续问题等。
这些都和中国的劳动结构有很大关系,未富先老,庞大的中国经济体系如何在这场博弈中得到有效发展,使我国不至于由于相对的劳动力下降,而陷入窘境,经济增长缺乏动力。
如何缓解这种矛盾意义重大。
关键词:老龄化人口总数劳动力经济增长第一章:当前我国人口结构现状问题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
这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
人口引起学者系统地论述和关注,实际上始于工业革命之后,1798年马尔萨斯发表轰动一时的《人口论》便是明证。
人口引起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和关注,则应该始于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从马尔萨斯时代开始,人口就成为挥之不去、充满争论的议题。
进入21世纪,人口还将继续强烈吸引学者和世人的目光,还将继续为我们所关注。
21世纪之交的1999年是人口学界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世界迎来了60亿人口日,这一年也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老年人年。
看似两种完全不同的人口现象——世界人口的空前规模与世界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迅速展开的巧合,却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及21世纪人口变化的特点与趋势。
日本人口学界著名学者黑田俊夫高度概括和前瞻了20世纪50年代起的人口变化及趋势的特点,把1950~2050年这100年称为“人口世纪”,他认为人口这一百年是人类人口史上的分水岭。
(黑田俊夫,1999)。
1950~2000年是世界人口数量高速增长的50年;2000~2050年则是世界人口年龄结构迅速老化的50年。
第二章: 劳动力的构成及影响劳动效率的因数人口数量由少到多,人口规模由小到大,人口构成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人口质量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
人口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有一定联系,但也有重大区别。
人口发展包含人口增长,但更重要的是包含了人口质量的提高、人口构成的变化等等。
人口质量的提高,包括人口身体健康素质的提高和人口文化技术素质的提高。
前者是指人口身体发育越来越健壮、身材高大,发病率不断下降,各种残疾人口不断减少,平均寿命不断延长等;后者是指文盲率不断下降,人们掌握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多,思想观念中迷信、陈旧、愚昧、落后的成分越来越少等。
1949—2010年中国人口数及构成单位:万元总人口 (年末) 按性别分按城乡分年份男女城镇乡村人口数比重(%)人口数比重(%)人口数比重(%)人口数比重 (%)1949 54167 28145 51.96 26022 48.04 5765 10.64 48402 89.36 1950 55196 28669 51.94 26527 48.06 6169 11.18 49027 88.82 1951 56300 29231 51.92 27069 48.08 6632 11.78 49668 88.22 1955 61465 31809 51.75 29656 48.25 8285 13.48 53180 86.52 1960 66207 34283 51.78 31924 48.22 13073 19.75 53134 80.25 1965 72538 37128 51.18 35410 48.82 13045 17.98 59493 82.02 1970 82992 42686 51.43 40306 48.57 14424 17.38 68568 82.62 1971 85229 43819 51.41 41410 48.59 14711 17.26 70518 82.74 1972 87177 44813 51.40 42364 48.60 14935 17.13 72242 82.87 1973 89211 45876 51.42 43335 48.58 15345 17.20 73866 82.80 1974 90859 46727 51.43 44132 48.57 15595 17.16 75264 82.84 1975 92420 47564 51.47 44856 48.53 16030 17.34 76390 82.66 1976 93717 48257 51.49 45460 48.51 16341 17.44 77376 82.56 1977 94974 48908 51.50 46066 48.50 16669 17.55 78305 82.45 1978 96259 49567 51.49 46692 48.51 17245 17.92 79014 82.08 1979 97542 50192 51.46 47350 48.54 18495 18.96 79047 81.04 1980 98705 50785 51.45 47920 48.55 19140 19.39 79565 80.61 1981 100072 51519 51.48 48553 48.52 20171 20.16 79901 79.84 1982 101654 52352 51.50 49302 48.50 21480 21.13 80174 78.87 1983 103008 53152 51.60 49856 48.40 22274 21.62 80734 78.38 1984 104357 53848 51.60 50509 48.40 24017 23.01 80340 76.991985 105851 54725 51.70 51126 48.30 25094 23.71 80757 76.29 1986 107507 55581 51.70 51926 48.30 26366 24.52 81141 75.48 1987 109300 56290 51.50 53010 48.50 27674 25.32 81626 74.68 1988 111026 57201 51.52 53825 48.48 28661 25.81 82365 74.19 1989 112704 58099 51.55 54605 48.45 29540 26.21 83164 73.79 1990 114333 58904 51.52 55429 48.48 30195 26.41 84138 73.59 1991 115823 59466 51.34 56357 48.66 31203 26.94 84620 73.06 1992 117171 59811 51.05 57360 48.95 32175 27.46 84996 72.54 1993 118517 60472 51.02 58045 48.98 33173 27.99 85344 72.01 1994 119850 61246 51.10 58604 48.90 34169 28.51 85681 71.49 1995 121121 61808 51.03 59313 48.97 35174 29.04 85947 70.96 1996 122389 62200 50.82 60189 49.18 37304 30.48 85085 69.52 1997 123626 63131 51.07 60495 48.93 39449 31.91 84177 68.09 1998 124761 63940 51.25 60821 48.75 41608 33.35 83153 66.65 1999 125786 64692 51.43 61094 48.57 43748 34.78 82038 65.22 2000 126743 65437 51.63 61306 48.37 45906 36.22 80837 63.78 2001 127627 65672 51.46 61955 48.54 48064 37.66 79563 62.34 2002 128453 66115 51.47 62338 48.53 50212 39.09 78241 60.91 2003 129227 66556 51.50 62671 48.50 52376 40.53 76851 59.47 2004 129988 66976 51.52 63012 48.48 54283 41.76 75705 58.24 2005 130756 67375 51.53 63381 48.47 56212 42.99 74544 57.01 2006 131448 67728 51.52 63720 48.48 58288 44.34 73160 55.66 2007 132129 68048 51.50 64081 48.50 60633 45.89 71496 54.11 2008 132802 68357 51.47 64445 48.53 62403 46.99 70399 53.01 2009 133450 68647 51.44 64803 48.56 64512 48.34 68938 51.66 2010 134091 68748 51.27 65343 48.73 66978 49.95 67113 50.05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人口构成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变化,则使人口的行业构成、职业构成、文化构成等越来越复杂,并且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而逐渐优化,甚至不断出现新的行业、职业,旧的行业和职业不断缩小和消失。
同时,不同人口群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差异越来越小,不同地域人口之间联系不断加强,不同民族、种族、国家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
相互之间的差异,包括身体和文化思想观念等许多方面差异不断缩小。
人口发展还包括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和歧视不断减少,逐渐实现男女平等。
人口之所以能够持续地发展变化,除了受人口自身的生物进化规律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受社会规律的作用,尤其是受经济发展规律的作用。
首先,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人口发展的水平,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有不同的要求。
其次,经济发展的不同方式和性质制约着人口发展的方式和性质。
以一家一户为主的小农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人口发展的封闭性和离散性;现代经济发展促使人口发展趋向于一体化、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