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稳态: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
反射:由神经系统参与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负反馈: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使输出变量向原来活动的相反方向变化称为负反馈。
正反馈: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的作用结果使输出变量向原来活动的同一方向进一步加强称为正反馈。
极化:在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
去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称为去极化。
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向原来的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成为复极化。
阈电位: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局部反应:可兴奋细胞受到阈下刺激并非不是全无反应,不过反应非常微小,不能形成峰电位,并且反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内不能向远处传播。
这样的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
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型的电紧张电位。
兴奋:细胞或组织对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收缩耦联:在细胞动作电位与后来机械收缩活动之间有一个过程将两者相连起来,这个机制就是兴奋—收缩耦联。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长度保持不变而只产生张力。
等张收缩:收缩时先产生一定的张力来克服阻力,当产生的张力足以抵消阻力时,肌肉开始缩短,张力不再增加。
心动周期: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心力储备:心输出量可随机体代谢的增加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力储备。
自律性:心肌组织能够在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征,称为自动节律性。
血压: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的血管壁的侧压力。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血压急速上升,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这时的动脉血压称为收缩压。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血压下降,心舒末期动脉血压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中心静脉压:把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压力成为中心静脉压。
微循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有效率过压:滤过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
心血管中枢:与控制心血管活动相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称为心血管中枢。
呼吸:肺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二型细胞分泌的覆盖在肺泡液体表面的一层脂蛋白。
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为0.84. Hb氧饱和度:血红蛋白氧饱含量占血红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数,也称为血红蛋白氧饱和度。
氧解离曲线: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和氧分压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
呼吸中枢:在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和调解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
突触:神经元之间的接触部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传递时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的作用下产生局部去极
化电位变化。
它使局部膜电位靠近阈电位水平而易爆发动作电位,因而对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具有易化作用。
抑制性兴奋后电位:突触传递时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的作用下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
它使局部膜电位远离阈电位水平而不易爆发动作电位,因而对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具有抑制作用。
神经递质: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通过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神经元或效应器兴奋性或活动功能的改变。
受体: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够与某种化学物质(如激素、调质、递质等)特异结合并产生特定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牵张反射:骨骼肌细胞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发生的一种使受牵拉肌肉收缩的活动,包括腱反射和肌紧张,是体内最简单的姿势反射。
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在体内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对机体生理过程起调节作用的物质。
旁分泌:激素不经过血液运输,通过组织液扩散到相邻的靶细胞发挥作用的方式称为旁分泌。
自分泌: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在局部扩散,又返回作用于该内分泌细胞发挥作用的方式成为自分泌。
应激反应:机体在收到各种有害物刺激时,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增多,并引起一系列全身反应以抵抗有害刺激,称为应激反应。
月经:因为卵巢激素周期性的分泌影响下,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的剥落,阴道出现流血的现象。
月经周期:成年妇女平均每隔28天发生一次周期性子宫内膜脱落和流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