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3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4 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5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6.药物: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7.毒物:为对动物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物质。
8.制剂:按《兽药典》或《兽药质量标准》将药物制成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制剂。
9.剂型:将药物加工制成适用的、安全、稳定的及使用方便的一定形式称剂型。
10.处方:兽医根据畜禽等动物病情开写的药单,处方是有法律意义的文书,也是药房司药的依据。
11.药典:药品或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12.药物消除:指药物在动物体内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
13.首过作用: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由门静脉进入肝脏,受肝脏的作用,使吸收的药物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物减少,导致疗效下降或消失的现象。
14.生物转化:药物在动物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也称为药物代谢。
15.药物作用:药物在机体内与机体细胞间的反应。
16.兴奋药: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
该药物称兴奋药。
17.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的目的或达到预防、治疗疾病效果的作用。
治疗作用效果不同有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之分。
18.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之作用。
19.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20 毒性反应:常常由于用量过大而引起,也有连续长期用药因药物积蓄中毒而发生的。
21.剂量:为用药数量,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之分。
临床的治疗量或常用量应在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用药量。
22.配伍禁忌:指药物在体外配伍间直接发生物理性或化学性的变化,出现如沉淀、变色、潮解或失效,导致药物疗效降低或消失。
23.拮抗作用:两药配伍(联合用药)使药效小于各药单用的效应之和。
24.增强作用:又称协同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超过各药单用时的效应之总和,如磺胺类与增效剂甲氧苄啶(tmp)并用,其抗菌活力远远大于各药单用的效应之和的几倍或十几倍。
25.相加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为各药单用效应的总和,如青霉素与链霉素合用。
26.抗菌药: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
27.抗菌谱: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范围。
28.抗菌活性: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其活性高低表示抗菌能力的大小。
29.耐药性:又称抗菌性,指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下降或消失。
30.交叉耐药性:在某一微生物对某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后,有时对同类的其它抗菌药也产生耐药性,称为交叉耐药性。
31.最小抑菌浓度(mic):在体外试验中,指药物能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32.最小杀菌浓度(mbc):在体外试验时,药物能使活菌生长减少99%以上的最小浓度。
33.广谱抗菌药:是指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立克次氏体、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及某些原虫如阿米巴原虫、球虫等的多数病原体有抑制作用的抗菌药。
34.防腐消毒药:为防腐药及杀菌药之总称,防腐药为抑制病原体生长药;消毒药为杀灭病原体的药物,二者在使用浓度上有所差异,其化学本质无异之药物。
35.休药期:指食品动物从停止用药到许可屠宰或其产品如食用性动物组织、蛋、奶等产品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
36.继发作用:也称间接作用,为原发作用产生后所引起的作用。
强心苷引起血循环加强所致的利尿作用。
37.对症治疗:为用药的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的临床症状,也称治标。
如用解热镇痛药所消除机体发热之症状。
38.对因治疗:也称治本、用药的目的在于消除发病的原因,去除疾病的根源。
如抗菌药物杀灭或抑制病原体。
39.药物残留:为动物在使用药物后蓄积或贮存在动物细胞、组织和器官内的药物或化学物的原形,或代谢产物等,直接影响可食用的组织器官的质量。
40.肝肠循环:有些药物由胆汁排出,进入肠道后经水解,或解离出药物在肠道内再吸收进入血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肝肠循环的药物往往具有持效时间长的特点。
41兴奋药: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
42 抑制药: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药物。
43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44 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
45 肝药酶:肝细胞的平滑内质网脂质中的微粒体酶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酶系统,称为“肝药酶”,影响药物的药效。
46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
47 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48 首过(关)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
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
49 耐受性: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减弱,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应。
50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51 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52 反跳现象:长时间使用某种药物治疗疾病,在症状基本控制或临床治愈后突然停药,由此造成的疾病逆转叫药物“反跳”现象。
53 化学治疗:化学治疗是利用化学药物来治疗癌症。
54 抗菌谱:系泛指一种或一类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所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类、属、种范围。
55 二重感染:又称重复感染,系指在一种感染的过程中又发生另一种微生物感染,通常由于使用抗菌药物所诱发。
56 胆碱危象:即新斯的明过量危象,多在一时用药过量后发生,除上述呼吸困难等症状外,尚有乙酰胆碱蓄积过多症状:包括毒碱样中毒症状(呕吐、腹痛、腹泻、瞳孔缩小、多汗、流涎、气管分泌物增多、心率变慢等),烟碱样中毒症状(肌肉震颤、痉挛和紧缩感等)以及中枢神经症状(焦虑、失眠、精神错乱、意识不清、描搐、昏迷等)。
57 水杨酸反应:水杨酸样反应:系指水杨酸纳和乙酰水杨酸等引起的反应,当大剂量应用该类药物时,可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减退,重者出现精神错乱,皮疹,出血等症状,称为水杨酸样反应.58 首剂现象:又称首剂综合征或首剂现象,系指一些病人在初服某种药物时,由于肌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受的强烈反应。
59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CNSA):指对处于细胞增殖周期中的各期(G1、S、G2、M)或是休止期的细胞(C0期)均具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它们大多能与细胞中的DNA结合,阻断其复制。
从而表现其杀伤细胞的作用。
60 细胞周期特异性生物(CCSA):仅对恶性肿瘤细胞增殖周期中某一期细胞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61 完全激动剂:有很大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产生最大效应。
62 部分激动剂: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但是内在活性低,与受体结合之后只能产生较弱的效应。
63 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Na+、K+)以细胞膜特异载体蛋白携带下,通过细胞膜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的跨膜转运称为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的特点是:必须借助于载体、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并需要能量。
64 被动转运: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形式。
(1)单纯扩散:指小分子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
(2)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的过程。
65 一级动力学消除: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某恒定比例的药量。
66 零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向等量的药物,也称衡量消除动力学。
67 房室模型:药物可按其在血浆消除的速率分成一室模型或二室模型的药物。
(1)一室模型:是假定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在体内的分布是瞬即均衡的。
(2)二室模型:是假定身体由一个中央室和一个周边室相连接的模型,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中央室的分布是瞬即均衡的,但进入周边室则有一个分布过程,须经一定时间才能同中央室保持均衡。
68药物的选择作用:药物进入机体后并非对所有的组织脏器都产生作用,在一定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和器官产生明显的作用,对其他组织或器官没有明显的影响。
69 治疗作用:根据治疗目的又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对因治疗是针对疾病发生的原因进行治疗。
对症治疗主要用于解除疾病的症状。
70 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映,是因药物系抗原,可使机体产生抗体,当再次使用药物时,抗原和抗体结合产生变态反应症状,甚至过敏性休克。
71 继发反应(后遗效应):是指使用药物治疗后随之而引起的反应。
72受体:指能与药物,激素,递质产生特异性结合,然后引起特定生理效应的细胞成分。
73激动药:受体有亲和力外,还必须有效应力(内在活性)74拮抗药:有亲和力,但没有效应力。
75胆道排泄:一些药物或其代谢物可随胆汁排出,进入十二指肠后还可再吸收入血,这种现象称为肝肠循环。
76血浆半减期简称半减期,是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77配伍用药:临床用药常常是二种或二种以上的药物同时或先后使用78一种药和另一种药合并后,药物的治疗或毒性降低称佶抗作用,用药目的是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或对抗毒性。
79配伍禁忌:二种或二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时,引起疗效降低甚至消失或使毒性增强。
原因1药理性配伍禁忌2化学性配伍禁忌药物:指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药效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药代动力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的学科。
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代谢)及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一般药理学研究:指对新药主要药效作用以外的广泛药理作用研究。
主要是研究药物对精神、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其他系统的作用等。
安慰剂:是不含活性药物但又暗示某种效应的制剂(如在外形、颜色、味道等方面与某种活性药物或受试药物相同)药物作用: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药物效应: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兴奋: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称为..抑制: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