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课复习
专业课复习重不重要?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不用细加解释大家也能够轻易地给出标准答案:非常重要。
专业课的重要程度从其分值上就可窥得一斑,150分的分值,以较低的考查难度与数学比肩,跟英语和政治相比的话那就更能体现出专业课在贡献分值上的重要地位了。
因此,对于专业课,我们的定位不能是平均分,更不能是过线,对专业课只能有一个要求:高分。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己在英语和政治刚好过线的情况下总成绩也能过线,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自己以初试的成绩就能傲视群雄,尽早取得复试的“船票”。
对于海大企业管理,专业课的重要程度恐怕还要加一个比较级,因为从2010年以来,其专业课一直存在着一种类似于压分的现象,主要表现就是高分(120分以上)人数很少,普遍徘徊在110左右,也许很多考生会说大家分数都不高,没什么影响。
其实这是一种很危险的观点,因为思维的角度仅仅局限于进入复试的那几十个人里面了,其前提是已经进入了复试。
如果把思考的范围加以扩大的话,就会发现仅仅因为专业课得分较低,使得多少个辛辛苦苦了几百个日夜的考生被国家线拒之门外,不但没机会进海大的面试,甚至连调剂到其它学校的机会也没有。
这种局面在海大企管最近两年的复试入围名单中都有很明显的表现,2011年和2012年海大企管的复试线都是国家线,同时还要招部分调剂生,其中2011年接收8名调剂生进入复试,2012年接收13名调剂生进入复试,从这两年报录比上来看,2011年约为9,2012年约为13,竞争依然十分激烈,之所以接收调剂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志愿考生专业课得分不高,总分不过线。
认识到专业课的重要性,各位考生需要做的不是惊讶,更不应该是恐惧,大家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静下心来,好好规划,按部就班地复习,只要复习到位了,很自然地,分数也就到位了。
下面跟大家谈一下专业课复习的几点内容:
一、关于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可以多,但是不可以泛,最好能够做到精。
海大企管官方发布的参考资料只有两类:参考书目和历年真题。
其中参考书有三本:杨文士的《管理学》(2009版),徐二明的《企业战略管理》(2007版、2002版均可),郭国庆的《市场营销通论》(2009版)。
历年真题总共有12年的(2001-2012)。
参考书和历年真题是必不可少的复习资料,参考书里面的知识点是考试知识点的“菜篮子”,如果追根溯源的话,真题里面的几乎每一道题目都可以在参考书中找到答案或者是分析思路,因此,复习的时候“菜篮子工程”一定要作为一个
基础工程对待,打好基础,方能提升高度。
历年真题是发现考查重点和考查方法与答题方式的“窗口”和工具,也是考生与命题老师交流的最真切和最直接的手段,因为对于正规的高校而言,研究生考试中划重点、圈题目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大家也不要有其它投机取巧的任何想法。
对待真题,大家不应该仅仅就看到每年的那二十来道题目,而是应该把真题看做一个大宝藏,每一年真题里面的题目都是显露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真正需要大家挖掘的远不止于此,与每一道考题所涉及知识点相关的知识点也同样重要。
除了学校指定的参考书,对于时间较为充裕的考生,还可以看一下一下几本“名著”拓展知识面:周三多的管理学,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
鉴于营销部分涉及的知识点较新,大家还可以关注一些营销领域的期刊文章,或者选学校里某个市场营销名师的课去听一下,及时更新一下自己的知识存量。
二、关于复习时间安排
关于专业课复习要分几轮这个问题,我自己也说不清当时到底是进行了几轮,另外,个人认为专业课复习不应该很明显地局限于几轮几轮,只要能在时间上明显地断开,计划好自己在哪个日期之前必须要做完哪些工作就行了。
我当时是在9月中旬以前把三本参考书过了两遍(只是看,没有做笔记),真题过了一遍(也只是看)。
然后在9月中旬到11月上旬仔细看每一本书的每一章、每一节,看完一章就接着把该章的重要知识点整理在笔记上,同时还把历年真题中涉及到该章的题目也标注在笔记上,做到有目的、可追踪地分解真题。
这样,经过大约50天的时间,就整理出来了三本专业课笔记,每一本大约80页(大演草一样大的纸)左右。
这时候离考试也就还有两个月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就开始背笔记,我比较喜欢早晨记东西,因此当时就坚持每天早晨七点左右出现在学校的小树林里,为的是背两个小时的专业课和英语。
这样,到临考前,总共大约背了有五遍吧。
同时,在最后两个月里,我还系统地看了几遍历年真题,熟悉了一下命题人的出题规律和考查要点。
有点遗憾的是,最后阶段没能再系统地看一下参考书,建议大家最好在这一阶段再好好地将参考书过一遍。
简单总结一下的话,专业课复习时间和阶段安排是很简单和清晰的:看书和真题,做笔记,背笔记、看书。
三、关于笔记
我个人是主张要做专业课笔记的。
有句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做笔记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帮我们理清思路,从芜杂的叙述中提炼出精华部分;二是可以按自己的偏好组织知识点,同时也可以穿插进一些自己认为的重要知识或者自己的见解,这样都能方便和加深记忆。
还有一点要强调的是做笔记与抄书的区别,做笔记的时候要坚持“有所为有
所不为”,“有所为”就是要适当地用自己的语言精炼书中的啰嗦语句,适当地用自己的话总结、解释一些要点;“有所不为”就是要适当地舍弃部分考试的盲点,这个“盲点”不是绝对的,需要大家根据自己对历年真题的把握作出取舍。
毛泽东说过“不打无准备之仗”,也就是说要打仗就必须要准备,要打一场漂亮仗就必须要好好准备,要准备好了就一定要好好打一仗。
考研路上的人们,既要有一颗好好打一仗的雄心,更要有一份好好准备的毅力,考研,路在脚下……
祝各位13年的考生梦圆海大!
蜗牛
2012/5/21 23:00
更多交流:2452906780(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