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
科学、学科、科目的含义(P128)
科学:可实证的知识体系;系统化了的知识。
学科: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 ;
指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
范围的相对界定。
科目:教学中按逻辑程序组织的一定知识技能范围的单位。(三)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一、课程的词源 (一)中国
一说: 姜国均先生在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
版上撰文《“课程”与“教学”词源小考》一文中说,课程最 早一词出现在南北朝时翻译的佛经里,佛经中的“课程”已
接近于现代汉语中的课程。 另说: “课程”在汉语中始见于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
1、学校应努力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2、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 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是否达到?
如果我们对教育目标做出明智的选择,就必须考虑: 1、学科的逻辑(学科自身的知识、概念系统的顺序) 2、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 3、社会的要求(如社会经济、职业的要求)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对三种因素的强调程度不同,便构成了不同的课 程流派。
分类依据
类型
主导价值
课程计划中课程 的实施要求
第七章 课程
教学目的:理解课程的含义,体会各类课程的特点;
掌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概念、内容;
教学难点:课程含义、类型、课程标准;理解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教学重点: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和重点;掌
握其基本精神。
课程
基
课
课
程
程
的
的
朔
流
源
派
课
课
程
程
的
的
类
内
别
容
1.基本观点 课程是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工具,它不关注学科知识体系,
课程研制应从社会改造的要求出发,以解决社会问题的逻辑来 组织课程,使课程在统一的社会整体内完整地联系起来。
2.基本特征 (1)以社会需要为中心,围绕重大社会问题组织课程 (2)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去建立一种新
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要素主义代表人物柯南特:人类文化遗产中有着“一种知识的基本核心” 及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包括各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传统的态度 情感,强调学习各门学科的基本核心。这一思想成为美国50年代课程改革 的指导思想,并将数学、自然科学、外语称为“新三艺”。)
主要思想
第一,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第三,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第四,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第五,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在当代课程理论文献中,许多课程学者对“curriculum”的 词源“currere”表现出浓厚兴趣,因为“currere”原意是指 “跑的过程与经历”,它可以把课程的含义表征为学生与教师 在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和体验。
(三)课程的含义 广义课程: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包括
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 环境和氛围的影响等。
尽可能简明,教少学多,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 。
这里的“课程”含有学习的范围、时限和进度的 意思,表明课程就是学科及其进度。
(二)西方
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在1859年发表的著名文章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了“课程”(curriculum) 一词,意思是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3.代表人物 (古代)柏拉图、儒家思想 ;近代(洛克);帕森斯(角色理 论)
三、课程的类型
分类依据
类型
主导价值
课程内容的属性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文化 遗产
使学生获得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
课程内容的组织 方式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的文化知识
通过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 的整体性发展
雅·巧言》“奕奕寝庙,君子作之”所作的注疏,“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 也”。其语义可理解为分担工作的程度,学习的范围、时限、进程或教学与研究的
专门领域。这是我国文献中第一次出现“课程”一词。
南宋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谈到读书时,曾 说道: “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小立课程,大作工夫。”其基本主张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
curriculum来源于拉丁文语“currere”。 “currere”是一动词,意为“跑”;“curriculum”则是名 词,原意为“跑马道”(race-course)。 根据这个词源,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 (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斯宾塞使用的“curriculum”一词原意为静态的跑道,因此 在教育活动中过多地强调了课程作为静态的、在于学习者的 “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的层面,相对忽略了学习者与教育者 动态的经验和体验的层面,其意思就是让学生沿着“课程”这 条学习的跑道前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狭义课程: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 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 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 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
课程就是学生所接受教育的全部内容和组织形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
二、三大课程流派
现代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50)中 把课程的理论归结为四个最基本问题:
(二)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1.基本观点 学科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
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为目标。
2.基本特征 (1)以学科的知识结构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 (2)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的基本原
理、基础公理和普遍性主题) 3.代表人物:美国(布鲁纳)(古:赫尔巴特 、斯宾塞)
(一)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亦称儿童中心课程论、经验主义课程论
1.基本观点 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
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和发展,强调不能以成人的 标准判断儿童,应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心理发展要求 来确定课程。
2.基本特征 (1)课程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 (2)课程内容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变化而变化 3.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学家 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