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数字图像处理基础
主要内容
2.1 数字图像的表示 2.2 数字图像的采样与量化 2.3 人的视觉特性 2.4 光度学与色度学原理
第二章 数字图像处理基础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 采样和量化 BMP图像文件格式 RGB颜色模型和HSI颜色模型 难点: 采样和量化的理解 BMP位图
2.1 数字图像
数字图像:f(x,y),函数值对应于图像点的 亮度。称亮度图像。 注意:模拟图像与数字图像的区别 动态图像:f(x,y,t)
人眼成像过程
视细胞分为两类: 锥状细胞:明视细胞,在强光下检测亮度 和颜色。 杆(柱)状细胞:暗视细胞,在弱光下检测亮 度,无色彩感觉。 人眼成像过程
图像的对比度和亮度
人眼的亮度感觉 图像 “黑”“白”(“亮”、“暗”)对比参数 对比度 : c=Bmax/Bmin 相对对比度:cr=(B-B0)/B0 人眼亮度感觉范围 总范围很宽 c = 108 人眼适应某一环境亮度后,范围限制 适当平均亮度下:c=103 很低亮度下:c=10
亮度
也称为灰度,它是颜色的明暗变化,常用 0 %~ 100 % (由黑到白) 表示。以下三幅图是 不同亮度对比。
对比度
对比度(contrast)是亮度的局部变化,定义为物体亮 度的平均值与背景亮度的比值,是画面黑与白的比 值,也就是从黑到白的渐变层次。比值越大,从黑 到白的渐变层次就越多,从而色彩表现越丰富。人 眼对亮度的敏感性成对数关系。
同时对比度
人眼对某个区域感觉到的亮度不是简单 地取决于该区域的强度,背景亮度不同 时,人眼所感觉到的明暗程度也不同。
马赫带效应
马赫带(Mach Band)效应:边界处亮度对比加强
为什么我们要在暗室评片?
马赫带效应的出现,是因为人眼对于图像中不同 空间频率具有不同的灵敏度,而在空间频率突变处 就出现了 “欠调”或“过调”
256×256
128×128
64×64
量化参数的影响
图像的采样点数一定时,采用不同量化级 数的图像质量也不一样。量化级数越多, 图像质量越好,当量化级数越少时,图像 质量越差,量化级数最小的极端情况就是 二值图像, 图像出现假轮廓。
空间分辨率不变而灰度级数改变
256
128
64
32
16
8
4
2
灰度级改变代码
灰度级数不变而空间分辨率改变
灰度分辨率(幅度分辨率)
灰度分辨率:(量化)指数字图像中亮度层次 的多少,即单位幅度上包含的灰度级数。 计算机中用2n来表示。 如:当n=2时,灰度分辨率为4级;
256灰度等级
1024×1024
512×512
n=8时,灰度分辨率为256级; 灰度级数G越大,图像幅度分辨率越高。 M、N不变,减少G,灰度渐变变成突变, 出现虚假轮廓。
狄拉克分布
理想冲击函数 图像平面的二维δ函数为:
)0 x 0 and y 0 ( x, y ( x, y)dxdy 1
采样列
图像采样
像素 采样行 行间隔
采样示意图
采样间隔
则任意一幅图像可表示为(采样)
g (0,0) g (0,1) g (0, n 1) g (1,1) g (1, n 1) g (1,0) g (i, j ) g ( m 1,0) g (m 1,1) g ( m 1, n 1)
等间隔量化
幅度(灰度)等间隔离散化
f
f s (m , n )
方法
f (m, n)
f max f min G INT f
实际中取 G 2 k k 1, G Gray
Level
非均匀量化
非均匀量化是依据一幅图像具体的灰度值分布的 概率密度函数,按总的量化误差最小的原则来进 行量化。对图像中像素灰度值频繁出现的灰度值 范围,量化间隔取小一些,而对那些像素灰度值 极少出现的范围,则量化间隔取大一些。 由于图像灰度值的概率分布密度函数因图像不同 而异,所以不可能找到一个适用于各种不同图像 的最佳非等间隔量化方案。因此,实用常采用等 间隔量化。
图像数据的实 际层次越多视 觉效果就越好
256级 64级 clear; clc; X=imread(‘a.bmp’); XX=double(X); a=128; %256/128=2灰度级 for i=1:1024 for j=1:1024 X1(i,j)=floor(XX(i,j)/a)*a; end end X11=uint8(X1); imwrite(X11,'sampling2.bmp');
f s (m , n)
平板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闪烁体将X射线转变为可见光 光电二极管将可见光转变为电荷 读出电路将电信号通过A/D转换变为数字信号
f ( x, y )
f (m, n)
空间上,图像采样 ;幅度上,灰度量化
分辨率
2.2.1 图像采样(Sampling)
采样间隔多少? 采样几何选择? 采样频率? 采样点数及决定因素? 量化原理是什么? 量化位数的影响? 采样和量化对分辨率的影响? 图像采样时,若每行(即横向)像素为M个, 每列(即纵向)像素为N个,则图像大小为 M×N个像素。 采样时,采样点间隔的选取是一个非常重 要的问题,它决定了采样后图像的质量, 即忠实于原图像的程度。采样间隔的大小 选取要依据原图像中包含的细微浓淡变化 来决定。一般,图像中细节越多,采样间 隔应越小。
16级
4级
2级
采样与量化原则
对缓变的图像,应该细量化,粗采样,以 避免假轮廓。 对细节丰富的图像,应细采样,粗量化, 以避免模糊(混叠)。 对于彩色图像,是按照颜色成分——红(R) 、绿(G)、蓝(B)分别采样和量化的。若各种 颜色成分均按8 bit量化,即每种颜色量级别 是256,则可以处理256×256×256=16 777 216种颜色。
2.1.3 图像的统计特性
灰度平均 灰度方差 灰度分布统计-直方图 灰度直方图(histogram)是灰度级的函数, 它表示图象中具有每种灰度级的象素的个 数,反映图象中每种灰度出现的频率。
熵
图像的信息量
255
H pi log 2 pi
i 0
其中pi为灰度为i的像素所占比例。 注:一个图像的信息熵反映了图像中不同信息出 现的概率及其差别,但是与图像中具体信息出现 的位置却没有关系。
信息量/频率成分
空间频率:指图像在空间的明暗变化快慢。 空间频率高表征图像的细微变化或细节。 空间频率低表征图像中的大物体。 频率成分高低可通过图像傅立叶变换 注意:细节、噪声表现空间 频率高
低
空间频率
高
空间 频率低
2.2 图像的采样与量化
图像的数字化包括采样和量化两个过程。
图像的像素
图像的最小基本单元 灰度(亮度) 像素的值 位深度 1位(2色)/4(16)/8(256)/24(真彩色) 灰度级 表示像素明暗程度的整数量,如0,1,…255 层次 表示灰度级的数量,如16,64,256
256个层次的图像 64个层次的图像 16个层次的图像
2.1.2 彩色图像
2.3 人的视觉特性
人眼的机理与照相机类似: 瞳孔:透明的角膜后是不透 明的虹膜,虹膜中间的圆孔 称为瞳孔,其直径可调节, 控制进入人眼内之光通量( 照相机光圈作用)。 晶状体:瞳孔后是一扁球形 弹性透明体,其曲率可调节 ,以改变焦距,使不同距离 的图在视网膜上成象(照相 机透镜作用) 视细胞:视网膜上集中了大 量视细胞
空间分辨率
空间分辨率:(采样)指用于离散化的网格在 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共分为多少格。每一 个离散点称为像元或像素。记为:(M×N) 采样点数越多(采样间隔越小),空间分辨率 越高。 灰度级数G 不变,(M,N) 减少,图像像素粒 子变粗。
采样参数的影响
采样点数M×N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采样点数越多,图像质量越好( 分辨细节的 能力越强,图像越清晰) ;当采样点数减少 时,图上的块状效应就逐渐明显。
伪轮廓(false contour)
量化级别足够高才能使人察觉出图像的细 微变化。 量化级别不够时出现伪轮廓。
2.2.3 采样与量化参数的影响
采样点数、空间分辨率 量化位数、幅度分辨率 平板探测器的采样频率fs=像元间距的倒数 对应的空间频率
图像分辨率
图像分辨率指区分图像细节的程度。可分 为空间分辨率(采样点数)和灰度分辨率(灰 度级数)。 图像显示分辨率:与显示器性能有关 影响因素:采样点数和灰度级数
2.1.1 数字图像的几个有关概念
像素 灰度也可认为是亮度,简单的说就是色彩 的深浅程度。产品能够展现的灰度数量越 多,也就意味着这款产品的色彩表现力更 加丰富,能够实现更强的色彩层次。灰度 就是没有色彩。如果是一个二值灰度图象 ,它的象素值只能为0或1,它的灰度级为2 。一个256级灰度的图象,如果RGB三个量 相同时,如:RGB(100,100,100)就代表灰 度为100,RGB(50,50,50)代表灰度为50。
彩色图像转变为灰度图象的方法
任何颜色都有红、绿、蓝三原色组成,假如 原来某点的颜色为RGB(R,G,B),那么, 可以通过下面几种方法,将其转换为灰度: 1.浮点算法:Gray=R*0.3+G*0.59+B*0.11 2.整数方法:Gray=(R*30+G*59+B*11)/100 3.移位方法:Gray =(R*28+G*151+B*77)>>8 4.平均值法:Gray=(R+G+B)/3 5.仅取绿色:Gray=G
主观亮度与实际亮度的关系
主观亮度S与实际亮度B之间的关系 S=KlnB+k0 人眼亮度感觉之应用 若一幅原图像经过处理,恢复后得到重现 图像,重现图像的亮度不必等于原图像的 亮度,只要保证二者的对比度及亮度层次( 灰度级)相同,就能给人以真实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