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
曹文轩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主题,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3.感悟主人公的心里变化历程,学会在成长过程中克服困难。
教学重、难点:
1.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2.梳理出主人公对“孤独”感受的变化,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直接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打开书第九课,今天我们来学习曹文轩的孤独之旅”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个别读)
(一)作者简介
曹文轩,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着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草房子》等。
其中《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二)作品简介
《草房子》是中国当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主要讲述了桑桑、杜小康、陆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孩子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经历。
杜小康家原来是全村首富,他一直过着无忧无虑,有求必应的生活。
但一次意外变故,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跟随父亲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开始了放鸭生活…….
三、疏通字词(齐读)
嬉(xī)闹;撩(liáo)逗;狗吠(fèi);胆怯(qiè);一缕(lǚ);
掺(chān)杂;旧茬(chá)儿;撅(juē)断;戳(chuō)破;歇(xiē)斯底里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回顾小说相关的文体常识,小说三要素、情节构成等。
2.在预习的基础上梳理小说情节。
开端:(1)家道破落,辍学放鸭
发展:(2—27)芦苇荡放鸭,孤独难熬
高潮:(28—49)遭遇暴风雨,勇敢搏斗
结局:(50—52)少鸭子长大,少年成长
提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移、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讲述了哪些事情(或者先从开端和高潮入手,以高潮——风雨中寻鸭为切入点)
五、精读课文,解读探究
(一)分析主人公“孤独”的心路历程
1.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语言的词句,思考杜小康的心理在孤独的旅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点拨:(抓住关键时间段,找出相关段落)
刚出发时——到达芦苇荡时——安顿后——住段时间后——雨过天晴后
变化过程:茫然、恐惧——害怕、胆怯——孤独——不再忽的恐慌——坚强、长大
语言:①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②我要回家……
③还是分头去找吧。
④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在这个过程中,杜小康从一开始的恐惧、害怕、幼稚到最后成熟、坚强,这是在历经孤独、战胜困难之后的成长。
段落定位:
(刚刚出发时)
第5段: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
第21段:这才是真正的芦荡。
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
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
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驱除杜小康的恐慌。
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在芦苇荡安顿后)
第28段: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住段时间后)
第33段:后来,父子俩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这样反而好了。
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雨过天晴后)
第48段: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
但他没有哭。
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2.深层探究,品味“孤独”的含义。
结合对小说情节的把握和对小康的心路历程的概括,你认为,对于杜小康来说,“孤独”的内涵是什么呢
明确:背井离乡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前途迷茫与无知的孤独;空旷浩渺环境的孤独
(二)赏读课文,品味文章的环境描写
1、环境描写的作用(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
(1)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3)塑造人物形象、性格特点
(4)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5)深化作品主题,表达情感
(6)象征、暗示(人物性格、命运)
2、赏析课文的环境描写
文章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请找出作者着墨最多的环境描写,并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1.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
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
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杜小康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这样无边无际的芦荡渲染了气氛,更增添了主人公内心的恐惧和害怕。
2.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
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
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可怕的暴风雨让本来孤独恐惧的主人公更加陷入恐慌之中,但也正是有了这暴风雨,让杜小康体验了真正成长的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这与暴风雨来临前的环境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衬托出杜小康经历风雨之后轻松、平静、喜悦的心情。
小结:面对芦苇荡中极其可怕的暴风雨,杜小康在暴风雨中搏斗,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
3、分析描写鸭群的作用
文中除了对人物、自然环境的描述,还用大量篇幅描写了什么这与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明确:鸭群
1.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
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
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
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
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均匀、永恒的水声”说明此时声音比较单调,突出环境的寂静,“急促有力”说明划船赶鸭子的速度很快,衬托了父子俩对前途的茫然无助的心情。
2.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
它们开始觅食。
觅食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
鸭群们的无忧无虑,随遇而安的状态反衬了父子俩内心此时孤寂、迷茫。
3.鸭们十分乖巧。
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
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
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
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
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插回翅膀里。
以鸭子“无家”“漂流”及对唯一的小船的依靠衬托出父子俩此时孤独、恐惧、无依的心理。
4.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
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
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成年公鸭的羽翼丰满,实际上以鸭子的成长象征着小康的成熟,深化了小说主题。
小结:以较大的篇幅描写鸭子,以鸭群的变化折射杜小康的成长
(三)精读课文,探究杜小康这个人物形象。
同学们,你们喜欢杜小康吗你眼中的他是怎样的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勇敢坚强的少年,懂事,有责任心,坚毅勇敢、通情达理,理解父母苦衷,体贴父母疾苦、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坚强的男子汉
(四)交流感悟
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这节课给了你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发挥,交流)
(1)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3)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
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4)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
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六、教师总结
那个油麻地的少年杜小康,在经历了“孤独之旅”后,变的成熟了、坚强了,长大成人了。
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但只要你们勇敢去面对,就会收获成功与喜悦。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祝愿同学们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谱写出一首健康的成长之歌。
七、布置作业:
完成《轻巧夺冠》中与本课相关的练习
八、板书设计:
10、孤独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