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银杏文化园(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则文本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加强和规范泰兴市宣堡镇规划建设管理,有效控制宣堡镇及周边地区的建设与开发,塑造区域新形象,形成辐射带动整个泰兴城区,体现时代特征,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宣堡的新的核心,制定本规划文本。
第2条《中华银杏文化园(一期)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宣堡镇银杏文化园区一期的指导性文件,规划范围内任何拆建、改建、扩建或新建项目,均应符合本规划的规定和要求。
第3条本规划由文本、规划图、分图图则和说明书四部分组成。
文本和图纸(包括规划图和图则)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两者应同时使用,不可分割。
第4条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007)《江苏省城市管理条例》(2000)《泰兴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1997)《泰兴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7)《泰兴市宣堡镇分区规划》(2008)其他相关法规、标准和规范第5条本规划设计的指标是依据国家和泰兴市有关法律、规范和规定,结合宣堡镇银杏文化园区的实际情况和今后发展需要制定的。
第6条本规划的解释权属泰兴市规划局,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对各种问题的协调处理,由泰兴市规划局负责。
第二章功能与规模第7条中华银杏文化园(一期)的功能定位为旅游、商业、文化、居住的有机组成区域,是泰兴市重要的旅游、商业、文化、产业服务中心。
第8条中华银杏文化园(一期)用地规模188.3公顷,总建筑面积控制在80.35万平方米,平均容积率控制在0.43(容积率计算不包含地下空间)。
第9条园区自东向西,由北向南将整体划分为A-H共8部分,包含居住、商业、医疗、文化、公园、体育、休闲娱乐和酒店等用地类别。
其中居住建筑,总建筑量约36.06万平方米;商业金融建筑,总建筑量控制在20.14万平方米;酒店建筑,总建筑面积控制在1.47万平方米;医疗卫生建筑,总建筑量控制在10.85万平方米;体育建筑,总建筑量控制在3.32万平方米;宗教建筑,总建筑量控制在1.03万平方米,休疗养建筑,总建筑量控制在2.96万平方米。
第10条在规划中,园区留出一、二、三期动迁房用地约22.16公顷,满足搬迁需求。
在搬迁建设过程中应该按照三个步骤进行:首先开发城市空地、农田用地:其次拆平违规建筑,重新开发住区;最后是棚户区反迁。
第三章用地布局第11条中华银杏文化园(一期)的土地使用主要考虑旅游度假功能、居住功能和配套的商业、文化、休闲娱乐、及产业服务等功能。
总体上形成两个功能中心——以银杏文化公园为中心的旅游休闲区和以银杏文化商业街为中心的居住及配套区。
并大致分为四个板块——以东面公园新村及中明养生公馆、企业养生公馆为主的居住板块;以济川古街、银杏文化商业街、文化温泉酒店、养生医院、高端会所、中华传菜集中营、赛马俱乐部及万家宗祠和万佛寺为主体的公共设施板块;以中华银杏文化园及温泉文化公园为主的文化板块和以进入园区的交通停车为代表的交通板块。
具体用地构成指标参见《附表一:规划用地构成表》第四章土地使用控制第12条规划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和分类代号采用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的规定。
本规划用地一般划分至中类。
第13条地块控制指标包括地块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容积率、建筑限高、建筑后退、绿地率、公共绿地面积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等强制性指标,以及建筑密度、配建车位、禁止开口路段等非强制性指标。
规划区内的开发建设应符合规划控制指标的规定。
具体见分地块分图图则,以及《附表二: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第14条中华银杏文化园(一期)细分地块结合道路与地形条件有所变化。
中明养生公馆及企业养生公馆开发地块适当划小,文化公园及水域等旅游开发所占地块相应划大。
第15条以街坊为单位进行成片开发时,街坊内的地块界线和内部道路可根据实际开发建设的需要,在下一层次的规划设计中适当调整,但必须符合分图图则中强制性控制指标的规定。
第16条细分后的大部分地块为最小出让地块,原则上应作为最小出让单位,保证与今后的土地使用权一致而成为产权地块,原则上不允许再细分。
如果需要细分应该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局部调整,就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行相关论证,并重新合算规划控制指标。
第17条允许以满足规划用途为前提,在某中性质用地上进行设施的兼容使用。
适建范围按《附表三:各类用地建设内容适建表》执行。
第18条建筑的改建、扩建和新建,其使用性质应同所在地块的土地使用性质相符。
第19条对于公共设施板块内用地(A-5、B-1、B-2、B-4、D-1、D-2、D-3、D-4、D-5、E-1、E-2、E-3、G-1)的使用,按所处地块设置功能。
泰孔路东西侧沿路及水街(A-5、B-1,B-2,B-4)以景区零售商业与生活服务设施结合为基本原则,以满足旅游及生活服务需求,银杏文化商业街(B-4)沿河一侧以高层公寓式酒店为主要功能,刺激地块升值,带动片区旅游建设;景区北面(D-1、D-2、D-3、D-4、D-5)以体育娱乐休闲为主的功能布置,不仅增加景区娱乐休闲气氛,而且提升景区品质;银杏文化园西边及内部(E-1、E-2、E-3)设置宗教活动建筑及文化教育建筑,使景区境界得到更大的提升,丰富旅游人群层次;古高路南侧(G-1)设置中华传菜集中营,以农家乐大棚的形式布置在河流的一侧,与航天农业示范基地配合,是高科技与娱乐休闲的完美结合。
此板块布局宗旨是满足最大限度开发土地价值、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创造高品质、兼顾景观的旅游商业服务区。
第20条建筑间距应严格按照《泰兴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及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规定执行。
第21条规划中的绿化用地包括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规划中所划定的绿地界线为城市绿线控制范围,禁止以各种理由侵占。
绿地中可容纳小型的游乐设施、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临时建筑必须得到严格审批,且绿地率不小于70%。
第五章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控制第22条公共服务设施的安排分为城市性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以及居住配套设施,可以分为独立占地的设施和与其他建设用地混合使用的设施。
有独立用地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托幼(C-2),中华银杏文化园中的爱国教育基地(E-4)、社会停车场库(A-4、G-2)为满足旅游区要求,功能混合的商住用地(C-1)以及居委会(A-1、A-3、、C-1、F-3)和社区服务中心(A-1、A-3、C-1、F-3)。
第23条其他城市环境设施、居住配套设施以及小型市政设施和环卫设施占地很小,基本上是根据服务半径,在相应的规划地块中采取混合使用的方式布置,在规划图纸和图则中给与定位《附表四: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规划一览表》。
第24条进行较大范围成片开发时,地块内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单位建设和规划设计中进行适当调整,但其项目、数量、用地面积不得小于图则中的规定。
第25条本规划未涉及的其他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参照泰兴市相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道路交通规划控制第26条中华银杏文化园(一期)及周边地区交通应以公共交通为主体,主要依靠地块周边的泰孔路、古高路、高速路——宁通高速公路、及围绕整个景区的规划道路为主要道路,在景区主要入口设置大型停车场库,有效疏导人流及车流。
第27条在保留原有规划道路的同时,适当调整道路网。
为方便景区进出,将地块西侧原有的南北向道路调整为围绕景区外侧的环状道路,分别与泰孔路和古高路相交;另外一条进入景区的道路则从古高路上伸出进入景区。
第28条整个景区设置两个主要入口,南入口与东入口,结合银杏古风广场(F-2)和东门集散广场(B-3)对人流进行疏散。
并在景区入口附近设置集中停车场(A-4、G-2),有效限制景区内的车辆。
第29条充分利用现有以及规划的步道,结合景区的绿地、开敞空间以及地形条件,采用平面分离和立体分离等多种方式,以人行系统平面顺畅衔接为原则,并充分考虑盲道系统和无障碍设计。
第30条游客在景区中的游览路线主要有三种:商业游览路线、公园游览路线以及水上游览路线,各个路线之间有组织的相互连通。
第31条通过人车分离、客货分离、大巴与小汽车分离、快慢分离的“四分离”道路交通系统来高效组织各种交通流。
景区主-主干道、主-次干道相交考虑交叉口交通转向,进入景区规划路仅考虑游客及内部车辆行驶,其余车辆禁止进入,减少对景区的交通及环境干扰。
第32条规划结合建筑开发容量,在景区入口及景区内部配备停车设施,包括公共停车场(库)和各类设施的配建停车场(库)。
公共停车场(库)主要集中在景区入口处进行安排;配建停车设施在各类设施用地中,采取地面与地下相结合的方式解决。
总停车位为4760个,其中地上泊位2873个,地下泊位1887个。
具体要求参见《附表五:配建停车指标控制表》。
第33条道路红线之内的用地为交通设施用地(包括上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占道路交通设施用地。
第34条交通设施:结合用地性质,在A-4地块、G-2地块规划地上公共停车场。
第35条步行系统:1、步行系统由人行道、人行过街天桥、人行过街地道、景观道路等组成。
2、主次路上步行道必须设置无障碍通道。
3、本景区内有五条景观步道和三条商业步行街,景观步道一条是由南门的银杏古风广场进入景区银杏公园的景观步道,一条是由东门的集散广场进入景区商业区的景观步道,一条是中华银杏文化园内部的景观步道,一条是银杏温泉公园与周边公共绿地的景观步道,还有一条是沿河景观步道。
四条商业街分别位于东门入口处的济川古;沿泰孔路的商业街沿街步行道以及内部的商业街区内部步行街。
第七章绿地系统规划控制第36条规划网络状绿地系统,由内而外形成点状的组团绿地系统和开放绿地系统,线状的邻里绿廊系统,以及面状的文化公园三层结构。
由点、线、面的绿化系统构成片区的绿化系统网络。
第37条邻里绿廊系统与步行系统相结合,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条件,结合建筑屋顶绿化、平台、邻里空间进行复合立体式设计。
第38条利用规划的中华银杏文化园,使之成为区域中的特色大型开放空间。
第39条利用景区内原有的水体,考虑将水环境引入整个景区并局部扩大,软化景区内部空间环境,在公园内及南门游艇码头设计滨水步道,在景区开放绿地广场设置绿化水岸。
第八章区域景观控制第40条规划一期总体景观结构为围绕两个中心的放射状。
景区建设应结合功能定位突出使用高效性和生态文化性,强调商业区的标志性和主题公园的文化气息,提高景区的景观质量,突出景区作为泰兴市发展的带动作用。
第41条自然开敞空间:保护自然开敞空间(银杏古树、水体、防护林地等),保障区域绿色背景,保持远眺视线通畅,增强自然开敞空间的可达性。
临近中华银杏公园开敞空间的区域,采取控制建筑高度,分区降低密度等方式布置建筑,留出多条视觉通廊的建筑方式。
第42条景区特色空间塑造:强调主中心和主要道路沿线的空间塑造。
对于以银杏文化商业街为中心的居住及配套区,通过内部商业街向北面辐射集散广场、街角绿地、沿街商铺扩大道路退线释放地面步行空间,同时控制建筑高度自外向内逐步升高,来创造相对开敞和丰富的轴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