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滁州市花山彩云洞养生旅游度假区项目策划和规划设计word版

滁州市花山彩云洞养生旅游度假区项目策划和规划设计word版

[键入文档副标题]Microsoft2012滁州市花山养生旅游度假区项目策划 & 规划设计目录第一部分项目分析 (1)1.项目概况: (1)1.1规划总纲: (1)1.1.1项目范围: (1)1.1.2规划依据: (1)1.2现状条件分析: (2)1.2.1自然环境分析: (2)1.2.2区位交通分析: (3)1.2.3现状地形分析: (3)1.2.4项目区旅游资源现况分析: (3)1.2.5周边景区景点分析: (4)1.3资源禀赋及评价: (6)1.3.1自然生态价值: (6)1.3.2历史文化价值: (6)1.3.3科学价值: (7)1.3.4游憩价值: (8)1.4市场分析: (8)1.4.1南京高档房产调查分析: (8)1.5项目诉求: (12)1.5.1目标客户诉求: (12)1.5.2投资主体诉求: (12)2.SWOT分析: (13)2.1优势: (13)2.1.1市场优势:开发商具较高知名度,客源市场潜力大: (13)2.1.2资源优势:广袤山林是旅游房产的“绿肺”、景区规划的“画板” (13)2.1.3竞争优势:目前在南京地区尚无此类成熟和上档次的项目: (13)2.2劣势: (13)2.2.1市场劣势:旅游知名度低,品牌影响力较弱: (13)2.2.2资源劣势:资源品级不高,地块地势缺陷,文化缺失: (13)2.2.3竞争劣势: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上有所欠缺: (14)2.2.4效用相悖:景区的用途与房产配套的功能相悖: (14)2.3机遇: (14)2.3.1旅游业发展机遇无限: (14)2.3.2旅游产品转型契机: (14)2.3.3区位交通变化机遇: (15)2.4挑战: (15)2.4.1旅游业和房产业的竞争日益激烈: (15)2.4.2房产旅游开发的同质性态势: (15)2.4.3营销宣传的滞后 (15)第二部分项目策划 (16)3.策划思路: (16)3.1策划的出发点 (16)3.2旅游区策划理念: (16)3.2.1价值观: (16)3.2.2美学考虑: (18)3.2.3功能考虑: (19)3.3文化导入 (20)3.3.1文化主题思想: (20)3.3.2主题文化介绍: (20)3.3.3主题文化应用 (20)4.策划定位: (21)4.1主题定位: (21)4.2 景区定位与项目概念: (21)4.2.1人生境界之园(酒店区旅游用地): (21)4.2.2人生七雅之园(暂名,别墅区旅游用地) (23)第三部分项目规划设计 (26)5.功能分区和项目设计: (26)5.1土地适宜性评价 (26)5.1.1高程分析: (26)5.1.2坡向分析: (26)5.1.3坡度分析: (26)5.1.4植物分析: (26)5.2空间布局及功能分区 (27)5.3旅游项目及重要节点设计 (28)5.3.1旅游项目 (28)5.3.2重要节点设计: (28)5.4入口、园路及标识解说系统: (38)5.4.1入口: (38)5.4.2 园路: (38)5.4.3标识解说系统规划: (38)6.基础设施规划: (39)6.1旅游配套交通体系规划: (39)6.1.1对外交通: (39)6.1.2内部交通: (39)6.1.3停车场: (40)6.1.4交通服务: (40)6.2给水排水规划: (41)6.2.1给水: (41)6.2.2排水: (42)6.3电力、电讯、燃气规划: (43)6.3.1电力工程规划: (43)6.3.2电讯工程规划: (43)6.3.3燃气工程规划: (43)6.4环卫设施规划: (43)6.4.1厕所: (43)6.4.2垃圾收集与处理: (44)6.5消防安全规划: (44)6.6防灾工程规划: (45)6.6.1火灾: (45)6.6.2台风: (45)6.6.3虫灾: (45)6.6.4崩塌、滑坡、泥石流: (45)7.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45)8.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45)9.投资概算与效益评估: (45)10.图件: (46)附件 (46)第一部分项目分析一.项目概况:1.1规划总纲:1.1.1项目范围:花山生态养生度假区旅游度假区项目位于滁州市南譙区花山乡内,距离滁州市仅12公里,距离南京市区不到50公里,在南京1小时经济区覆盖范围内。

花山生态养生旅游度假区项目规划面积为3.63平方公里,(363公顷、5445市亩,具体边界参见如下附图)。

1.1.2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设部,1995年)《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安徽省旅游业“十二五”计划》《安徽省旅游业“十五”计划与至2020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滁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滁州市南譙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滁州市花山度假旅游区总体规划》《滁州市花山旅游区专题研究》《滁州花山·彩云洞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3)1.2现状条件分析:1.2.1自然环境分析:滁州市地处江淮之间丘陵地带,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气候特征可概括为:冬季寒冷少雨,春季冷暖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气爽。

全市年平均气温15.4℃,年平均最高气温20.1℃,年平均最低气温11.4℃,年平均降水量1035.5毫米。

梅雨期长23天。

年日照总时数2073.4小时。

初霜为11月4日,终霜为3月30日,年无霜期210天。

年均气温为16.3℃,最冷月平均气温为2℃,最热月平均气温为31℃。

滁州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地貌大致可分为丘陵区、岗地区和平原区三大类型,地势西高东低,最高峰为南谯区境内的北将军岭,海拔399.2米,围绕丘陵分布的平台和波状起伏地带,构成岗地区,滁河、淮河沿岸和女山湖、高邮湖的滨湖地带是主要的平原区。

花山彩云洞项目区位于风景秀丽的AAAA级国家森林公园琅琊山脚下,境内四周群山环绕,中间低山起伏,因形似莲花,故名花山。

据清光绪《滁州志》记载:花山巑岏突兀,有如列萼。

为滁州十二景之一,曰:“花山簇锦”。

山体绿化植被茂盛,竹木资源尤为丰富,拥有皖东最大的毛竹园,木材蓄积量为9.6万方;区内经济作物经营良好,主要有毛笋、茶叶、滁菊、板栗、桃、杏、金针菜、香菇等土特产品远近闻名。

境内文物古迹,旅游景点较多,主要景点有彩云洞、红花湖、叠翠园、仙人洞等(其中彩云洞为天然溶洞,洞内石笋、石花比比皆是,千奇百怪),具有乡村度假旅游和生态养生旅游的基本条件。

1.2.2区位交通分析:本项目地块处于皖东中部,地处江淮之间。

东经117°50′至118°30′,北纬32°05′至32°36′,为滁州市郊区,环抱市区四周。

东交来安县,西接定远、肥东两县,南邻全椒县,北倚明光市,东南与南京市浦口区隔滁河相望,在滁城周边的乡镇与琅琊区相连。

距省会合肥陆路149公里,距江苏省会南京市56公里,为南京1小时都市圈范围,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目前,项目区位于江淮之间,承东接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京沪铁路,合宁高速公路,蚌宁高速公路穿越市境,京沪高速铁路,宁西铁路在项目区境内通过,滁河航运直达长江。

市区距南京市直线距离约50千米,属于南京都市圈内伙伴城市,一小时车程可达南京禄口机场,京沪高速铁路的建成,则将促使上海及长三角区域对项目区的辐射更加强化。

然而,目前虽有合宁高速、蚌(滁)宁高速和104国道、312国道等公路干线沟通项目区内外;但是景区交通的对外通达性较差;公路沿线景观环境较差,道路标识指示系统也不够完善,对旅游点的导引性也较弱,造成旅游点的心理可进入性较低;内部道路较为狭窄且地块之间连接不畅。

因此,在规划中应进一步解决对外交通连接问题,营造沿线景观环境,完善交通标识指示系统,同时应系统地组织好内部交通体系。

1.2.3现状地形分析:本项目的现状地块狭长、分割、陡峭,平坦的地块较少且面积较小零散,旅游用地不尽理想。

北部、中部、南部三大片区块空间分割问题明显,且陡坡较多,可建设用地很少,因此破坏了区块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不利于旅游项目的设置和交通组织。

1.2.4项目区旅游资源现况分析:本规划区域的旅游资源完全处于原始状态,没有经过任何的开发。

其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主要是以山、水、林洞为主,人文构成要素,则集中在农耕文化和民间传统等两大方面。

本区的山不高,最高峰为335米,山势平缓,开阔地较多,适宜开展各类户外运动。

以现有水系论之,本区水量较小,需作较大的水源蓄积工作方能蔚为大观;水势较平和,但上端有一定落差;水景较为单调,要形成可游可憩的旅游景观,需作水体景观及水量调节等方面的设计。

植被尚好,但树种过于简单,以观赏价值而言,缺少造型上的回翔起伏高,色彩也较单一。

1.2.5周边景区景点分析:花山生态养生度假区旅游区周边旅游资源独特,自然人文景观相互辉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琅琊文化、名人文化、江淮文化和民俗文化。

滁州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自隋开皇9年(公元589年)始称滁州起,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

无数文人雅士曾于此流连盘桓,留下大量的诗词歌赋。

琅琊山名扬四海,声播古今,醉翁亭为四大名亭(另有北京-陶然亭、湖南长沙-爱晚亭、杭州西湖-湖心亭)之首,琅琊山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郊,城山相连,是皖东最大的旅游胜地,也是滁州旅游的必去地。

山由晋元帝司马睿以其王号封而得名,琅琊山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2000年12月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AAAA级旅游区。

整个风景区面积11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0%。

山中沟壑幽深,林木葱郁,泉水叮咚,湖泊星罗。

景区第一个景点野芳园,区内主要有洗心亭、琅琊墨苑景区、醉翁亭景区、深秀湖景区、琅琊寺景区、南天门景区、欧阳修纪念馆等,周边还有花山彩云洞等景点。

琅琊山风景区特色:琅琊墨苑景区:琅琊墨苑建筑为苏州园林风格,亭堂飞檐翘角,色彩淡雅和谐,山上峰峦叠翠,山下亭、台、轩、廊、小桥、假山曲径相通,景色宜人。

墨苑碑廊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丰富琅琊文化内涵,其中收集、整理了与琅琊山、醉翁亭文化有关的珍贵诗文,并征集了名人书法墨宝两百多篇,镶刻于此。

步入琅琊墨苑不仅可以欣赏琅琊园林美景,更是游人了解琅琊山、研究琅琊山的好去处。

醉翁亭景区:醉翁亭为四大名亭(另有北京-陶然亭、湖南长沙-爱晚亭、杭州西湖-湖心亭)之首,始建于北宋庆历六年(1064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