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井下通信联络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 ( 试行 )为规范煤矿井下通信设备和系统的选型、安装、使用、维护与管理,保证煤矿井下通信设备和系统的正常使用,建立通畅、便捷、有效、快速、智能化的井上下通信联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煤矿井下通信设备和系统选型、安装、使用、维护与管理的要求。
《煤矿安全规程》GB/T 2887GB 3836.1 60079-0:1998)GB 3836.2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 1 部份:通用要求(GB 3836.1-2000,eqv IEC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 2 部份:隔爆型“d”(GB 3836.2-2000,eqvIEC 60079-1:1990)GB 3836.3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 3 部份:增安型“e”(GB 3836.3-2000,eqv IEC 60079-7:1990)GB 3836.4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 4 部分:本质安全型“ i ” ( GB 3836.4-2000,eqv IEC 60079-11:1999)GB 50215-2005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AQ 6210-2022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MT/T 286 煤矿通信、自动化产品型号编制方法和管理办法MT/T 772-1998 煤矿监控系统主要性能测试方法MT287-92 煤矿信号设备通用技术条件MT209-90 煤矿通信、检测、控制用电工电子产品通用技术要求YD/N 065-1997 《邮电部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YD/T 954-1998 《数字程控调度机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YD/T 1821-2022 《通信中心机房环境条件要求》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 2022) 146 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发布《禁止井工煤矿使用的设备及工艺目录(第二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 2022) 49 号)下列术语和定义合用于本规范具有以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实现语音、数据、图象传输的功能。
设备与设备之间彻底以有线的方式实现语音、数据、图象的传输。
设备与设备之间彻底或者部份以无线的方式实现语音、数据、图象的传输。
以无线或者有线的传输方式实现公共广播、背景音乐等。
挪移通信系统中,连接固定部份与无线部份,并通过空中的无线传输与挪移设备相连的装置。
系统普通由地面调度交换机、不间断电源、本质安全型电话机、安全耦合器、线缆、接线盒、避雷器、接地装置和其它必要设备组成。
系统普通由地面计算机、交换机、不间断电源、井下基站、本质安全型手持挪移电话、安全耦合器、线缆、接线盒、避雷器、接地装置和其它必要设备组成。
系统普通由广播主机、话筒、隔爆兼本质安全型音箱、线缆、接线盒、避雷器、安全耦合器、接地装置和其它必要设备组成。
有线、无线通信系统和广播系统及其设备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符合 MT209、MT/T1004、MT/T1008、MT287-92、MT209-90、GB3836.1-3836.4 等标准的有关规定,并按照国家安标证使用规定取得“MA”安全标志。
有线、无线通信系统和广播系统及其设备应工作稳定、性能可靠,用于爆炸性环境的设备必须采用本质安全型,设备之间的输入输出信号为本质安全信号。
有线和无线通信系统必须具备数字中继接口能力和用户环路 (摹拟) 接口能力。
调度机房及入井通信电缆的入井口处应具有防雷接地装置及设施。
使用非开放频段的无线设备,必须获得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相关管理部门的批准。
系统产品生产单位应负责产品的终身维修、备件供应、软件升级和技术支持。
设备组网选型必须满足相关行业规范标准。
系统中用于地面机房、调度室的设备,应在下列条件下正常工作:a) 环境温度:10℃~30℃;b) 相对湿度: 40%~70%;c) 温度变化率:小于10℃/h,且不得结露;d) 大气压力: 80 kPa~106 kPa;e) GB/T 2887 规定的尘埃、照明、噪声、电磁场干扰和接地条件。
除有关标准另有规定外,系统中用于煤矿井下的设备,应在下列条件下正常工作:a) 环境温度:0℃~40℃;b) 平均相对湿度:不大于 95% (+25℃);c) 大气压力: 80 kPa~106 kPa;d) 有爆炸性气体混合物,但无显着振动和冲击、无破坏绝缘的腐蚀性气体。
地面设备交流电源;a) 双回路供电,具备防雷和电涌保护;b) 额定电压: 380V/220V,允许偏差-10%~+10%;c) 谐波:不大于 5%;d) 频率: 50Hz,允许偏差±5%。
井下设备交流电源a) 额定电压: 127V/380V/660V/1140V,允许偏差 (专用于井底车场、主运输巷:-20%~ +10%;其他井下产品:-25%~+10%;)-20%~+10%;b) 谐波:不大于 10%;c) 频率: 50Hz,允许偏差±5%。
a) 通信系统应具有井下固定电话和手持挪移电话与地面固定电话和手持挪移电话之间互联互通的功能;b) 广播系统应具有广播主机向所有连接音箱进行广播和播放的功能,广播系统宜具有井下音箱与地面主机的对讲功能;广播系统应具有广播主机向特定用户(组)选择播放功能。
a)通信联络系统应能对不同用户设置不同的优先权和呼叫权限;应具有紧急呼叫功能;b)通信联络系统应具有自诊断和实时故障显示功能;c)通信联络系统应具有录音功能,多通道同时录音,具备一个放音通道,可在线实时查询录音、监听、回放、存储等;d)井下固定电话和手持挪移电话与地面调度室具有直通功能;e)调度交换机应可以随时呼叫系统内的终端,可强拆、强插中继或者用户线,保证调度通信畅通无阻,具有最高优先级;f)调度交换机应配置可接收系统内终端紧急呼叫的设备,显示紧急呼叫的终端号码,发出声光报警,同时可进行语音录音;g)调度交换机应具有单呼、组呼和全呼功能;h)调度交换机应能召开多方会议,用户可随时发言,也可以由调度控制发言;i)调度交换机应能同时处理多路呼叫;j) 调度交换机应具有与地面专网(公网)组网的功能;k)无线通信系统应支持手持挪移电话的自动漫游、越区切换;l)无线通信系统宜具有非法用户禁用功能;m)无线通信系统手持挪移电话宜具有短信功能;n)无线通信系统手持挪移电话应具有抗震、防水、防腐功能;o) 广播系统应具有紧急广播功能,广播室只需打开紧急发送器,可强行切掉所有广播而转入紧急播放内容,讲话完毕后自动恢复原有状态,用于紧急通知、灾情通报等,紧急播放内容也可连续重复播放;p) 广播系统宜具有组播和选播功能。
a)故障率通信联络系统中设备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 (MTBF) 应不少于 2000 小时。
系统累计全年故障时间应不超过 80 小时(≤1%),可用性大于 99%。
有计划的停机、检修、升级和更新所耗时间不记为故障小时。
b)系统容量生产调度通信系统总容量不少于 200 门;无线语音通信系统总容量不少于 200 门。
采用网络电话(VOIP)技术,通过统一的数据网络(TCP/IP 协议)传输语音时,应根据网络带宽情况,对全网或者特定节点可同时通话的终端数做出规定,以保证服务质量 (QoS) 即呼叫的接通率处于可接受的水平。
建议每一个井下基站可以支持的同时通话的无线终端数应不小于 12 部。
c)传输距离:地面交换机与井下基站之间的传输距离,应不小于 10km。
无线基站之间、基站和手持挪移电话等挪移终端之间的无线传输距离随巷道环境的变化有所不同。
普通情况下,无线设备和终端之间的通信传输距离应达到如下水平。
直巷且巷道全程截面积不小于 7 平方米时,手持挪移电话与基站语音通信的距离不小于100 米。
直巷且巷道全程截面积不小于 13 平方米时,手持挪移电话与基站语音通信的距离不小于 300 米。
d)无线设备接收灵敏度≤-80dB,其中:手持挪移电话灵敏度≤-75dB;基站灵敏度≤-85dB;其它无线设备和终端灵敏度≤-75dB;e)井下各种通信设备如网络交换机、分站、无线基站等的备用电源必须达到 2 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
f) 手持挪移电话一次充电后应能保证正常工作 8 小时以上。
在主副井绞车房、井底车场、运输调度室、变电所、上下山绞车房、水泵房、压风机房、爆炸品材料库等主要机电设备硐室、井下主运输皮带转载点、挪移变电站、巷道分支处、溜煤眼处和采掘工作面以及采区、水平最高点,应安设电话。
掘进工作面距端头30米~50米范围内,应安设电话;采煤工作面距两端10米~20 米范围内,应分别安设电话;采掘工作面的顺槽长度大于 1000 米时,在顺槽中部应安设电话。
采煤工作面电话的设置:如图 a、b、c、d、e 所示,U 型、 Z 型、 Y 型、 H 型和 W 型通风方式的采煤工作面电话的设置。
图 a U 型通风方式采煤工作面电话的设置图 b Z 型通风方式采煤工作面电话的设置图 c Y 型通风方式采煤工作面电话的设置10-20m10~20m 10-20m 10-20m10~20m10-20m10~20m10~20m10-20m10-20m10~20m图 d H 型通风方式采煤工作面电话的设置图 e W 型通风方式采煤工作面电话的设置掘进工作面电话的设置如图 f 、g 所示:图 g 双巷掘进工作面电话的设置30~50m30-50m30~50m 10~20m10-20m10-20m10~20m10-20m10-20m10~20m10-20m 10-20m10-20m 10~20m10-20m图 f 掘进工作面电话的设置30~50m5.1.3 在井下避难硐室(救生舱)、井下主要水泵房、井下中央变电所和采掘工作面、爆炸品材料库、爆破时撤离人员集中地点等,必须设有直通矿调度室的电话。
5.1.4 在关键节点应有通信路线和设备的冗余及热备用。
5.1.5 井下基站、基站电源、电话、广播音箱应设置在便于观察、调试、检验、围岩稳定、支护良好、无淋水、无杂物的位置。
5.1.6 通信设备使用前,应按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调试设备,并在地面通电运行 24 小时,合格后方可使用。
5.1.7 通信联络系统中任何设备应有必要的备用,发生故障,应能及时更换故障设备,确保通信系统的不间断工作。
5.1.8 手持挪移电话严禁擅自拆开。
5.1.9 井下通信联络系统的路线,严禁利用大地做回路。
维护人员对通信设备及通信线缆应每天进行检查,每月测试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将检查、测试、处理结果报调度中心站。
每季度应对备用电源的放电容量或者备用工作时间进行测试。
当电网停电后,备用电源不能保证设备连续工作两小时时,应及时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