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1)┊┊┊┊┊┊┊┊┊┊┊┊┊装┊┊┊┊┊订┊┊┊┊┊线┊目录一﹑前言 (2)1. 1设计目的 (2)1. 2设计内容 (2)二﹑伺服系统的基本组成原理及电路设 (2)1.伺服系统基本原理及系统框图 (2)三﹑调试后的图 (8)四﹑设计心得与体会 (13)五﹑参考文献 (14)┊┊┊┊┊┊┊┊┊┊┊┊┊装┊┊┊┊┊订┊┊┊┊┊线┊《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一、前言1.1设计目的和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基本掌握常用电子电路的一般设计方法,提高电子电路的设计和实验能力;3.熟悉并学会选用电子元器件,为以后从事生产和科研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1.2设计内容1、分析和设计具有三环结构的伺服系统,用绘图软件(matlab)画原理图还有波形图;2、分析并理解具有三环结构的伺服系统原理。
二﹑伺服系统的基本组成原理及电路设计2.1伺服系统基本原理及系统框图伺服系统三环的PID控制原理以转台伺服系统为例,其控制结构如图2-1所示,其中r为框架参考角位置输入信号, 为输出角位置信号.┊┊┊┊┊┊┊┊┊┊┊┊装┊┊┊┊┊订┊┊┊┊┊线┊图2-1 转台伺服系统框图伺服系统执行机构为典型的直流电动驱动机构,电机输出轴直接与负载-转动轴相连,为使系统具有较好的速度和加速度性能,引入测速机信号作为系统的速度反馈,直接构成模拟式速度回路.由高精度圆感应同步器与数字变换装置构成数字式角位置伺服回路.转台伺服系统单框的位置环,速度环和电流环框图如图2-2,图2-3和图2-4所示.图2-2 伺服系统位置环框图┊┊┊┊┊┊┊┊┊┊┊┊装┊┊┊┊┊订┊┊┊┊┊线┊图2-3 伺服系统速度环框图图2-4 伺服系统电流框图图中符号含义如下:r为位置指令;θ为转台转角;u K为PWM功率放大倍数;d K为速度环放大倍数;v K为速度环反馈系数;i K为电流反馈系数;L为电枢电感;R为电枢电阻;m K为电机力矩系数;e C为电机反电动势系数;J为等效到转轴上的转动惯量;b为粘性阻尼系数,其中J=m J+L J,b=m b+L b,m J和L J分别为电机和负载的转动惯量,m b和L b分别为电机和负载的粘性阻尼系数;f T为扰动力矩,包括摩擦力矩和耦合力矩。
┊┊┊┊┊┊┊┊┊┊┊┊┊装┊┊┊┊┊订┊┊┊┊┊线┊假设在速度环中的外加干扰为粘性摩擦模型:()sgn()f c cF t F bθθ•=*+*控制器采用PID控制+前馈控制的形式,加入前馈摩擦补偿控制表示为:()sgn()f cl clu t F bθθ•=*+*式中,cl F和cl b为粘性摩擦模型等效到位置环的估计系数,该系数可以根据经验确定,或根据计算得出。
被控对象为一个具有三环结构的伺服系统,伺服系统系数和控制参数在程序中给出描述,系统采样时间为1ms。
取M=2,此时输入指令为正弦叠加信号:()sin(2)0.5sin(0.5)tr t A Ft A Ft=+,其中A=0.5,F=0.5.考虑到iK,L和e C的值很小,前馈补偿系数cl F和cl b等效到摩擦力矩端得系数可近似写为:1u d m gGain K K K KR=⨯⨯⨯⨯式中,g K为经验系数,摩擦模型估计系数cl F和cl b为:cclFF Gain=┊┊┊┊┊┊┊┊┊┊┊┊┊装┊┊┊┊┊订┊┊┊┊┊线┊cclbb Gain=系统总的控制输出为:()()()p fu t u t u t=+式中,()p u t为PID控制的输出,其三项系数为pp k=15,ii k=0.1,dd k=1.5.程序如chap01控制系统的simulink程序:chap01,如图2-5和图2-6所示。
图2-5 三环控制的simulink仿真程序┊┊┊┊┊┊┊┊┊┊┊┊装┊┊┊┊┊订┊┊┊┊┊线┊图2-6 电机模型的simulink仿真程序(1)带摩擦无前馈补偿时的仿真。
正弦叠加信号跟踪如图3-1和图3-2所示,由于静摩擦的作用,在低速跟踪存在“平顶”现象,速度跟踪存在“死区”现象。
(2)带摩擦有前馈补偿时的仿真。
正弦叠加信号跟踪如图3-3和图3-4所示,采用PID控制加前馈控制可很大程度地克服摩擦的影响,基本消除了位置跟踪的“平顶”和速度跟踪的:死区,实现了较高的位置跟踪和速度跟踪精度。
伺服系统的模拟PD+数字前馈控制伺服系统的模拟PD+数字前馈控制原理针对三环伺服系统,设电流环为开环,忽略电机反电动系数,将电阻R等效到速度环放大系数Kd上。
简化后的三环伺服系统结构框图如图2-7所示,其中u为控制输入。
┊┊┊┊┊┊┊┊┊┊┊┊装┊┊┊┊┊订┊┊┊┊┊线┊图2-7 简化后的三环伺服系统结构框图采用PD加前馈控制方式,设计的控制规律如下:121212 [()]d p vr r r ru k k r k f f k e k e f fθθ•••••••=--++=-++式中,1d pk k k=,2d vk k k=,e rθ=-。
21Js bs uθ=+即J b uθθ•••+=将控制律带入上式,得:2112()0r rf f J k b k eθθ••••••+--++=取:12f k b=+,2f J=得到系统的误差状态方程如下:┊┊┊┊┊┊┊┊┊┊┊┊┊装┊┊┊┊┊订┊┊┊┊┊线┊21()0J k b e k eθ•••+++=由于J>0,20k b+>,10k>则根据代数稳定性判据,针对二阶系统而言,当系统闭环特征方程式的系数都大于零时,系统稳定,系统的跟踪误差e(t)收敛于零。
被控对象为一个具有三环结构的伺服系统。
伺服系统参数和控制参数在程序中给出描述,系统输入信号的采样时间为1ms,输入指令为正弦叠加信号:()sin(2)r t A Ft=,其中A=1.0,F=1.0.u(t)为控制器的输出,伺服系统参数为:22.0J kg m=•,b=0.50, 2.0vk=, 15pk=, 6dk=.则12f k b=+,2f J=。
程序如chap02如图2-8.曲线图3-5,曲线图3-6,曲线图3-7.图2-8三﹑调试后的波形图┊┊┊┊┊┊┊┊┊┊┊┊装┊┊┊┊┊订┊┊┊┊┊线┊图3-1 正弦叠加信号跟踪图3-2正弦叠加信号跟踪┊┊┊┊┊┊┊┊┊┊┊┊装┊┊┊┊┊订┊┊┊┊┊线┊图3-3 正弦叠加信号跟踪图3-4 正弦叠加信号跟踪┊┊┊┊┊┊┊┊┊┊┊┊图3-5 装┊┊┊┊┊订┊┊┊┊┊线┊┊┊┊┊┊┊┊┊┊┊┊┊装┊┊┊┊┊订┊┊┊┊┊线┊┊┊┊┊┊┊┊┊┊┊┊┊┊装┊┊┊┊┊订┊┊┊┊┊线┊图3-6与图3-7四﹑设计心得与体会两周的课程设计结束了,在这次的课程设计中不仅检验了我所学的知识,也培养了我如何把握一件事情,如何去做一件事情,又如何较好地完成一件事情。
在设计过程中,与同学分工设计,与同学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相互监督。
学会了合作,学会了运筹帷幄,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做人与处世。
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是我们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设计,我深深体会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
我用两周的时间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学会脚踏实地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明天能稳健地在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次电机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本人学到了伺服系统三环的PID控制原理。
伺服系统执行机构为典型的直流电动驱动机构,电机输出轴直接与负载转动轴相连,为使系统具有较好的速度和加速度性能,引入测速机信号作为系统的速度反馈,直接构成模拟式速度回路。
由高精度圆感应同步器与数字变换装置构成数字式角位置伺服回路。
在这次设计过程中,体现自己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体会了学以致用,突出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心情,从中发现自己平时学习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从而加以弥补。
在此感谢我们的杨阳老师,老师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维给予我无尽的启迪;这次的每个实验细节和每个数据都离不开老师的信心指导,帮助我能够很顺利的完成课程设计。
五﹑参考文献1.先进PID控制及其MATLAB仿真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2.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装┊┊┊┊┊订┊┊┊┊┊线┊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装┊┊┊┊┊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