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场设计
2、运量
A
B
C
本站
计
A
6+25+0+0
3+10+0+0
1+0+0+5
10+35+0+5
B
6+18+0+0
0+5+0+0
0+0+3+0
6+23+3+0
C
3+17+0+0
0+3+0+0
0+0+2+0
3+20+2+0
本站
1+0+0+5
0+0+3+0
0+0+2+0
1+0+5+5
计
10+35+0+5
6+28+3+0
按上面分组方法,A端咽喉区有4项平行作业:3、4、5道接来自A方向的车、机车出段、机车入段和调车。B端咽喉区有3项平行作业:1道发去往B方向的车,机车出入段和调车。
2.6
《站规》规定,用于侧向接发旅客列车的单开道岔,不得小于12号,其他线路的单开道岔不得小于9号。则
五、主要参考文献
《交通港站选址与设计》杨涛兰州大学出版社
《铁路站场及枢纽》刘其斌马桂贞中国铁道出版社
审核批准意见
系主任(签字)年 月 日
一.车站基本布置图选择
1.
选用的车站配置图在长度上应与任务书中所规定的站坪长度相适应。由原始资料得知站坪长度为2200米,单线铁路,按照表1中要求,到发线有效长为850米,故该车站类型应为横列式。
2.4
一般来说,单线铁路区段站的货场应设于站房同侧,为了平衡两端咽喉区的负荷,货场设在A端。货场在站房同侧靠近城镇方便货物搬运,同时避免了铁路与公路的交叉干扰;虽然存在货车取送作业与正线的交叉干扰,但本站取送车次数每昼夜两次比较少,可以利用正线的空闲时间。
2.5
由于原始资料未提及有车辆的定期检修业务,所以不配备车辆段。
1.3
本站为三方向均采用肩回运转交路的横列式区段站,货运机车都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该站机务段设在站对右的位置,从A方向到达本站的货物列车机车需要经过机车走行线入段,往B、C方向出发的货物列车机车需要经过机车走行线出段,B端调车机车每昼夜需要入段整备,其出入段需要经过机车走行线。
每昼夜有机车经由机车走行线的次数为:
本站每昼夜解体编组20列,所以本站需要设两条牵出线。考虑A方向端设有机务段,为平衡咽喉能力将次要牵出线设在A方向端,将主要牵出线设在B方向端,并设有简易驼峰。
2
车站咽喉区应该满足一定的条件:必须设置一定数量的平行进路,以保证必要的平行作业;要保证作业的机动性、灵活性;尽量减少敌对进路交叉,特别应避免到达进路交叉;尽量缩短咽喉区的长度。
(次)
每昼夜机车走行次数大于36次,小于100次,所以本站设一条机车走行线,且设在到发线之间。
1.
当新建横列式区段站上设有机车走行线时,在无机务段一段的咽喉区,应设机待线。为便于出入段机车的停留,保证出发列车能及时摘挂机车,本站采用尽头式机待线,有效长为45米。尽头式机待线有隔开进路,比较安全。
1.
根据教材3-3-1表中换算后到发线数量应为9条,均采用双进路。
1.
在区段站上,旅客列车到发线每方向应不少于一股,以保证各个方向的旅客列车同时到发,所以设3条客运列车到发线(含正线),其有效长按货物列车到发线长计算,并设计为双进路,紧靠站台设置。使用中也可用于接发货物列车。
旅客站台除基本站台外,还应设中间站台。由于上下旅客较多,横越设备考虑采用地道。
B端咽喉区的可进行的作业项目有:客、货列车的到(发),本务机车(入)段,区段列车和摘挂列车的解体,本站和站修车的取送,有时也可能从调车场向区间发车。
2.
按《站规》规定,咽喉区平行进路的数量应保证不少于必要的平行作业数目。根据下表,横列式单线铁路,平行运行图列车对数在18对及以上的车站,机务段端和非机务段端均需要3个平行作业,其作业内容包括列车到(发)、机车出(入)段、调车。
式
双线铁路
中部
4
下行列车发(通过)、上行列车发、机车出(入)段、调车
非机务段端
3
下行列车发(通过)、上行列车到、调车
机务段端
1(有调车场时为2)
下行列车到(通过)、调车
2.
1)Ⅱ道和3道中间有5米宽的站台,站台建筑限界按1.75米计算,所以线间距为8.5米;
2)到发场和调车场之间的线间距为6.5m;
3.
AC方向每昼夜的车流为:3+10+3+17=33(列);
BC方向每昼夜的车流为:5+3=10(列)。
AC方向每昼夜的车流比BC方向每昼夜的车流大,为了减少折角车流,C方向从B端引入。
二
1
1.1
根据原始资料该站每昼夜行车量为:客车14列,直通60列,区段20列,摘挂6列。
由公式 得:
客货列车换算对数为: 对
3、确定车站各项设备
(1)货物运转设备的确定
①货物列车到发线数量的确定;②牵出线数目的确定;③调车线数目的确定;
④机走线、机待线及机车出入段线的确定
(2)客运设备的确定
①旅客列车到发线数目的确定;②客运其他线路的确定
③站台数目、长度、宽度及横越设备的确定
4、咽喉设计
(1)确定每一咽喉区作业项目
(2)根据确定的设备数量绘制咽喉区布置详图
2.
选择一幅单线横列式、到发线9条、调车线5条、机务段在站对右、尽头式机待线、第三方向线路从非机务段端引入的配置图作为参考。
2.
A端咽喉区的可进行的作业项目有:客、货列车的到(发),本务机车出(入)段,调车机车出入段,改编和自编货物列车的编组,本站和站修车的取送,向机务段取送车,向货场取送车,有时也可能从调车场向区间发车。
(3)检查各项必要的平行作业是否得到保证
(4)车站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和车站全长的计算
①确定股道间距
②确定道岔辙叉号码及相邻道岔中心距离
③确定警冲标、出站信号机的位置
④确定个别股道的连接尺寸
⑤计算车站咽喉长度
⑥计算到发线有效长
⑦确定车站的全长
5、绘出1:2000的车站比例尺图
(1)车站线路编号,道岔编号,股道有效长,到发线进路,超限股道。
158大于60,所以本站设出、入段线各一条。
1.
本站有解编作业,每一衔接方向设调车线各一条,本站作业车停留线一条,待修车和其他车辆停留线一条。所以本站设5条调车线。调车线有效长按该线上所集结的最大车辆数确定。
1.
区段站的调车场两段应各设一条牵出线。如每昼夜实际解编作业量不超过7列时,次要牵出线可缓设。
3+15+2+0
1+0+5+5
注:客+直+区段+摘挂
3、主要计算条件
(1)单线铁路Ⅰ级干线
(2)衔接各方向的限制坡度
甲方向:6‰牵引方式:单机
乙方向:6‰牵引方式:单机
(3)区间最小曲线半径800m
(4)牵引种类:内燃机车
4、信、联、闭方式
(1)甲方向为继电半自动,乙方向为继电半自动。
(2)道岔操纵方式为电气集中。
3)其他线路间距为5米。
2.5
到发场内线路分组可以保证必要的平行作业,调整线路的有效长。此外,分组所行成德隔开进路,有利于保证作业的安全。
本站共有到发线9条,分组如下:3、4、5道为一组,6、7道为一组,8道为机车走行线,9、10、11道为一组,12、13道为一组。1道、3道为客货混用到发线,4、5道接发下行直通货物列车,6、7道接发上行直通货物列车以及B、C方向的折角车,9、10道用于接发各方向的区段列车和摘挂列车。
A端咽喉区的平行作业项目有:客货列车的接车或发车;机车出段;机车入段;调车。
B端咽喉区的平行作业项目有:客货列车的接车或发车;机车出段或入段;调车。
表2区段站咽喉区平行作业数量
图形
条件
咽喉区位置
平行作业数量(个)
平行作业内容
横
列
式
单
线
铁
路
平行运行图列车对数在18对及以下
非机务段端
2
列车到(发)、调车
(2)警冲标、出站信号机及进站信号机的位置。
(3)股道间距,连接曲线半径,站台边距股道的距离,站台长、宽、高,平过道。
(4)站内正线的坡度标、里程标。
(5)指北针及主导风向。
(6)两端咽喉最外方道岔的里程。
6、编写设计说明书
说明书可分以下几章(或节)进行编写,文字要尽可能的简练,绝对避免抄书或笔记搬家。
8、线路平行错移连接:R=600m
9、机车交路
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三方向均采用肩回交路。货运机车都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
10、本站作业车:货场、机务段各取(送)两次、2台调车机车每昼夜入段两次。
(二)设计任务:
1、分析原始资料
2、选择车站原则性配置图
(1)车站类型的确定;(2)各项设备相互位置的确定;(3)第三方向C衔接位置的确定
考虑本站是三方向肩回交路的单线铁路,只设一个到发场,为了方便折角列车作业及到发线的灵活使用,均设置为双进路的到发线。
2.3
因为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三方向均采用肩回交路,所以应设置机务段同时配有机车整备设备。本站是单线横列式区段站,在单线横列式区段站上,上、下行到发场混用,机车出入段与上、下行两个方向列车到达、出发进路所产生的交叉性质相同,考虑车站远期发展和车站两端咽喉能力的均衡,因此机务段设在站对右。考虑三方向肩回交路,机车出入段的次数较多,为减少货物列车到发与机车出入段的交叉,在到发场内应设有机车走行线,供下行货物列车本务机车出入段走行用。
表1
车站
布置
形式
按远期采用的到发线的长度(米)
1050
850
750
650
单线
复线
单线
复线
单线
复线
单线
复线
横列式
1850
2150
1650
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