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目录9.《竹节人》教案及反思10.《宇宙生命之谜》教案及反思11.《故宫博物院》教案及反思《习作:让生活更美好》语文园地三9.《竹节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记叙文,通过对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并偷偷玩竹节人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儿童的喜悦和满足,同时通过对老师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叙述,抒发了对老师的亲近与理解,并且为我们的竹节人能得到老师的青睐而深感自豪,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物质带来的心灵快乐。
作者范锡林作为少年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本文洋溢着少年武侠的潇洒与秀美,特别贴近少年儿童的心理。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兼有初中生和小学生的特点,有着简单、纯洁的童真童趣,本文的情境与他们的心境特别相近。
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应该问题不大。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理解叙述、说明和描写性语言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3.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学法:诵读法、思考法、讨论法、质疑法教学方法:熟练诵读,尤其精彩段落,多进行诵读方法的指导,以读促情。
在熟练区分五种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把握说明和描述性语言的区别。
联系生活实际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重难点:1.理解记叙文中为了情感表达上的需要而采用的描写、叙述和说明性语言。
2.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课前准备:1、初读,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文字材料、图片资料,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你有没有一件自己特别喜欢的玩具?讲一讲你与它的故事。
(有的讲玩具得来不易,有的讲玩得入迷,有的讲失去之痛。
)今天来学习范锡林的《竹节人》,看作者的玩具得来还算容易,但也玩得超级入迷,也有失去时的短暂沮丧,但却很快化为乌有。
让我们一起走进“竹节人”的世界。
二、自学检测站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尤其本文中成语较多,要求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掌握,可用造句或写一段话的方式进行。
三、竹节人——其人其事1.本文围绕“竹节人”写了哪些内容?制作竹节人、玩竹节人、被老师没收、发现老师偷偷玩竹节人。
2.区分说明性语言与描述性语言。
(1)复习表达方式。
(2)情从文中分别找出说明性语言的段落和描写、叙述性语言的段落。
(3)为什么记叙文中用这么多说明性语言?(参考教参102页,感受理解说明性语言。
)四、小结五、作业设计:必做:同步练习。
选做:回忆一件或几件玩传统玩具的趣事。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观看斗竹节人视频,引入课文。
二、落实基础,梳理情节:检测一:掌握字词读音风靡俨然破绽颓然疙瘩卡住挨揍鏖战一绺偃月刀金箍棒弄巧成拙叱咤风云检测二:梳理文章情节学生:()竹节人()竹节人()竹节人老师:()竹节人()竹节人三、再读课文,揣摩文本:1、搜索关于竹节人制作方法的句子。
把毛笔竿锯成寸把长的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
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
(锯的时候要小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
)2、分析玩竹节人的客观条件(或玩法)。
四、深入品读,把握情感:1、品读分析8-19自然段,体会斗竹节人的乐趣。
举例:有时其中一个的线被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
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
把“金钩大王”刻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一下课,便得意洋洋招呼大伙来观摩,谁知弄巧成拙,中看不中用,没打几个回合,那粘着的脑袋连盔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磕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
2、由斗竹节人部分延伸,引导关注学生们玩竹节人的场面。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黒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
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
五、思考探究,解决疑难:探究学生心理发生转变原因。
(沮丧得要命→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六、小结课文,领悟主题:感受、理解快乐的真正源头,即拥有童心,往往能够收获快乐。
七、作业布置,以读促写:1、任选“读读写写”中的3个成语(四字),写一段有中心的话。
2、把第19段的内容进行扩写,可加入对竹节人的描写。
(100字以上)板书设计:竹节人范锡林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老师玩竹节人说明描写叙述教学反思:这是一篇容易理解的回忆类文章,语言夸张又富有童趣,同时贴合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学生自身情感的体悟。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课文的朗读,掌握阅读回忆记叙类文章的方法。
通过品读文本,启迪学生对于自己平时生活的联想,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有了以下感悟:语文课要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们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本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特别是课前总担心学生理解不透,其实学生的能力很强,只要做法得当,学生会理解到位。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导入新课,接着画面想象,寻找文中童年乐趣。
作者是怎样在童年时代寻找乐趣、度过这段时间的?然后利用时间地点人物,学习阅读方法:虽然我们和作者玩的东西不一样,但是每一个孩子的童年也有相似之处。
请在文中找找,哪些地方让你觉得与你的生活有相似之处,你仿佛也经历过?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段相似的经历?最后总结全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阅读记叙类文章,我们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进行分析,而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画面想象,和联系实际帮助理解。
10.《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认识“酶、碳、析、揭、磁、陨”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讲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阅读科普文的方法。
3.通过阅读,感悟出写这类文章的法。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2.激发学生质疑、释疑的兴趣。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幻灯片)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课前精彩两分钟:一、正确认读音下面的词语,注意带横线的字的读音。
磁场抵御猜测观测陨石枯萎稀薄银河系冥王星厌氧菌摄氏度二氧化碳嫦娥奔月酶二、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词语地球太阳系宇宙银河系三、有感情地把下面的句子读两遍。
1.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
2.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一种好的习惯,一辈子用不完它的利息,一种坏的习惯,一辈子偿还不了它的债务。
新课一、导入新课。
《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告诉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它被破坏了,我们将别无去处。
茫茫宇宙除了地球之外,在不可计数的星球上,到底有没有生命存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去了解的知识。
二、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宇宙生命之谜。
抓住“谜”让生解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明确学习目标,请生读阅读提示,让生明白学习本课要完成的知识目标。
(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四、生轻声读课文。
边读边圈点勾画和批注。
为小组交流做准备。
五、小组交流。
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情况,为集体交流做准备。
六、班上交流。
讨论作者围绕“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哪些内容?生述后(展示课件)(1)天体上生命存在具备的四个条件;(2)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3)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4)科学家利用宇宙飞船对火星作了近距离的观测,揭开了火星神秘的面纱(5)人们至今尚未能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科学家仍然相信那里存在着生命。
七、重点研读。
1.重点研读4、5、6自然段,分析哪些星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
(1)生命存在至少具备哪四个条件?(2)反复读课文,说说为什么太阳系中为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画出来,然后和小组内同学交换一下意见。
2.重点研读7、8、9自然段,说说能否确定火星上有生命存在,其科学依据是什么?八、交流,课文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小结。
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的问题,人类从有时候就有思考,发展到近代,科学家们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进行了探索与分析,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
但从落入地球上的陨石中包含着有机分子的情况看,我们仍然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他们在哪里呢?有待我们这些未来的科学家去进一步探索。
第二课时一、复习,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哪些内容?二、新课。
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讲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先提出问题(地球之外的有没有生命存在)然后进行分析(生命存在至少有四个条件——根据这些条件进行推测,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就是火星——研究证明火星表面还没有生命存在,但仍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有生命存在。
最后得出结论,这仍是一个谜。
三、作者在讲这些内容时,用上了哪些方法?四、交流学习本文后的感受。
五、拓展训练。
请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结合“神州六号”的发射成功,展开想象,写一篇与环保或飞往太空有关的作文,题目自拟。
教学反思:1.让学生主动查阅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的相关资料,培养了学生从小热爱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运用《宇宙》的音频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了解了“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
学习中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读书,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习兴趣。
3.运用微课导学《宇宙之谜》,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谈出自己观看后的收获,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1.《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初步了解故宫博物院2、了解故宫建筑群的宏伟壮丽,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教学重点: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初步了解故宫博物院体会文章方位词语的准确性和说明的条理性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方位词语的准确性和说明的条理性课前准备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画出有关游览的方位词语。
查找故宫博物院的资料,下载故宫资料或图片教学媒体: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说说你想去旅游的地方二、出示目标三、检查预习情况,“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四、找一名同学读课文,同学们画出有关方位词,1.故宫总体有什么特点?请用原文回答。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并指出作者的游览方向。
学生听读课文,自主学习思考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填写完成练习一的图。
全班讨论明确:文章的顺序,也就是参观的路线,故宫的建筑顺序。
故宫的建筑顺序是由南到北,作者的参观路线正是沿着由南到北的中轴线前进,同时将线路上的建筑物分成几个部分,总体,个别介绍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