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最终目标:一般亦称货币政策目标,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在一段较长时期内所要达到的最终宏观经济目标。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比率,以改变货币乘数量,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动用货币政策工具或手段,引起金融与真实经济领域的某些经济变量的一系列变化,并最终对总供给和总需求发挥作用,从而影响总体经济活动,实现既定货币政策目标的途径和过程。
流动性陷阱:是当现实经济运行当中利率已降低到无法再降低的程度时,人们对于货币的需求趋于无限大,既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任何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都不会对利率水平产生影响,因而货币政策对于社会总需求以及物价水平均不会产生作用。
货币政策时滞:指货币政策的制定及产生效果的滞后性,具体说就是从需要制定政策,到这一政策最终发生作用,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
金融危机:指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超周期的恶化。
货币危机:又称国际收支危机,通常指一国货币大幅度贬值或利率大幅上升的状况。
1.简述货币政策的主要特征。
(1)货币政策是一项总量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货币的调控来实现对社会总需求的调控,从而对市场产生影响,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及其方向的引导。
(2)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利率水平的变化将通过对进出口贸易、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形成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
(3)货币政策调节机制的间接性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利率水平等市场机制的作用对经济行为主体产生间接作用。
(4)货币政策目标的长期性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要实现的货币政策目标是稳定的,以保证其经济金融的稳定,若非其它重大因素的影响,并不轻易改变其最终目标。
2.货币政策的主要功能有哪些?(1)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保持币值稳定物价水平反映货币价值,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决定物价水平,因此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货币总需求,促进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达到维持物价水平和稳定币值的目的。
(2)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央行可以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反向操作,改变货币供应量来影响总需求,在经济过热时收缩货币供应量,在经济衰退或萧条时增加货币供应量,以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
(3)促进充分就业,实现社会稳定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可以影响货币供应量、经济规模和速度,从而对就业水平产生影响。
(4)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货币政策通过协调外币政策、控制本币供给、适时调整利率和汇率等手段,对进出口和资本流动产生影响。
(5)保持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央行通过及时、适度地使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社会信用总量,有利于抑制金融泡沫的形成。
3.简述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1.货币政策对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货币金融是国家经济的重中之重,因此货币政策的调整对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影响是显著的。
以利率为例,当中央银行降低利率时,意味着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利率降低,银根较松,市场资金充足,产出增加,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也会上升,反之则相反。
2.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由于经济人对货币政策理解、预期和反应速度的不同,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程度与影响速度也有大小与快慢之分,同时采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也会有所侧重。
4.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一)货币政策时滞1、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耗费的时间。
两个阶段:(1)认识时滞(2)决策时滞2、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实际执行某一货币政策到这一政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产生相应效应之间所耗费的时间。
两个阶段:(1)操作时滞(2)市场时滞(二)微观主体预期理性预期学派(三)货币流通速度指货币总量与整个经济的名义总产出之间的联系。
(四)金融创新1.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2.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3.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4.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五)经济体制安排1.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2.垄断与竞争并存的非均衡市场经济体制 3.计划经济体制4.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转轨经济体制一般而言,货币政策在不同经济体制背景下,其表现形态、传导机制、作用效果等都存在有很大的差异。
(六)其他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1.客观经济条件变化的影响2.政治因素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5.简述金融危机的主要成因有哪些?(1)自身恶化自身恶化论认为金融危机实质是危机发生国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及政府因采取了不适当的、甚至是错误的经济政策和金融制度而导致的宏观经济基础恶化的结果造成的。
(2)外部冲击外部冲击说,或称“金融恐慌论”,由于某些偶然的因素引发国际投资者突然的危机恐惧,使得投资者突然从某一国家大量撤资,导致撤出国外汇市场的崩溃。
(3)金融创新工具的投机操作金融自由化促进了期货、期权、掉期和远期协议等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但这些具有高杠杆效应的衍生金融工具可以以小搏大,它们逐步地由套期保值手段异化为投机工具,促进了泡沫经济的形成。
(4)虚拟资本膨胀虚拟资产的膨胀使资产的市场预期远高于实物资产价值,并引导了市场关于资产升值的心理预期,使资产的市场价格出现了较长时间的、较大幅度的、非稳定的上涨。
(5)国际游资的投机国际游资就是为追求高额投资利润而在全球金融市场中频繁流动、积聚和炒作的短期资金,巨额游资可以轻易地在较短时间内吹起金融泡沫,引发市场的暴涨暴跌。
6.简述道德风险论的主要内容。
P315—316该理论又称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是麦金农和克鲁格曼提出。
内容是:在政府免费保险和监管不严的情况下,银行具有很强的从事高风险投资的欲望(道德风险)。
这个模型强调了以往危机理论所忽略的一个现象: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普遍存在道德风险问题。
麦金农和克鲁格曼认为,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危机的爆发在于经济泡沫的破裂。
显然,这种危机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国际收支危机了,国内包括银行部门在内的金融机构都将面临资产价格剧烈下跌造成的大量不良贷款的压力。
就此而言,这是一种由国际收支危机和银行危机构造的双重危机。
因此道德风险论实际上刻画了双重危机的情形。
7.简述金融危机的特点。
P322—327(1)金融危机是以货币汇率危机为中心的综合性金融危机金融危机虽不是新现象,但以货币汇率危机为中心的综合性金融危机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金融危机的基本特征。
(2)危机中心移到新兴市场化和工业化国家从世界金融危机的历史发展来看,每个时期金融危机的发源地和中心都在工业化和市场化发展较快的地区。
(3)金融危机的程度不断加深90年代金融危机时期大于危机间隔期,银行危机、货币危机、金融市场危机、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交相并发,这都充分表明金融危机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不断深化的特征。
(4)金融危机具有快速和广泛的连锁性和传染性随着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也使金融危机蔓延和传染的范围和深度不断加大。
(5)国际游资是金融危机爆发导火索巨额游资可以轻易地在较短时间内吹起金融泡沫,引发市场的暴涨暴跌,可以说现代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在某种程度上都与国际炒家的投机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五、论述题(三选一,分值貌似改为20分,800字以上、字数越多越好)1.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孰优孰劣?P2062.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有哪些?3.试论存款保险制度的利弊。
(对银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孰优孰劣?P2061、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的优缺点分析(1)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优点。
1)其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强。
首先,其可测性强,货币供应量数据按月统计。
其次,就其可控程度很高,货币供应量可以表示为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乘积。
因而中央银行只要控制住了基础货币,就能较好地控制货币供给量。
基础货币可直接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央银行只要调整它自身的资产就能达到调节基础货币的目的。
再次,其与最终目标(特别是名义国民收入)的相关性高。
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只要货币流通速度稳定,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减少)就能导致名义收入的相应增加(减少)。
2)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即货币供给量与经济的运行方向是一直的,即经济繁荣时会增加,经济萧条时会自动收缩。
3)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力较强,经济繁荣时,中央银行为防止通货膨胀而压缩货币供给量,反之扩张货币供给量,复兴经济。
4)货币供给量与货币政策意图联系紧密,而且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
货币供给量增加表明货币政策扩张,货币供给量减少则表示货币政策紧缩。
(2)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缺点。
1)货币供给量是一个多层次概念,以其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就存在哪一层次的货币供给量作为指标的问题。
而中央银行又很难在短期内控制货币在现金与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之间的移动。
从M0,M1,M2和M3,它们的相关性渐趋增强,而可控性则渐次减弱。
2)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并不是绝对的。
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既取决于基础货币的变动,也取决于货币乘数的变动。
而后者受多种非中央银行可完全控制的因素,同时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存在一定的时滞。
2、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优缺点分析(1)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优点。
1)可测性强。
中央银行在任何时候都能观察到市场利率水平及结构,数据易于及时收集获得。
2)可控性强。
中央银行可直接控制再贴现率,而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也能调节市场利率的走向;同时中央银行运用一些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如再贴现政策、优惠利率、利率限制、间接信用指导等可以调节利率的结构。
3)利率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相关性高。
一方面,利率不仅能够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而且能够表现供求状况的相对变化,利率上升表明银根趋紧,反之则表明银根趋松。
另一方面,中央银行能够通过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支出,从而调节总供求。
(2)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缺点。
1)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由于资本收益率、企业对经营前景的预期等因素都可以成为市场利率变化的引发性因素,因此,往往使人们难以在货币政策变动时准确地区分货币政策效果和偶发性的外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