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一生长谱法

实验一生长谱法


四、操作步骤
1. 配制培养基 2. 制作糖浸片
将圆形打孔器 (d=0.8 cm) 打下的滤纸片 , 置入不同糖的饱和溶液 中浸泡 10 min后 , 取出置 28℃培养箱中烘干备用 (最好置紫外灯 下灭菌 20 ~ 30min)。
在已培养 24h的大肠杆菌 (E.coli) 等 3种斜面内分别倒入5ml无菌 水,用接种环轻轻刮下菌苔,振荡,制成菌悬液。
实验安排及分组情况

第一次课(第四周):


讲述实验内容, 完成实验步骤1:配培养基,灭菌 完成实验步骤2、3、4、5、6等 撰写实验报告

第二次课(第六周):
– –

分组

4个人一组,分成6组,每组作两种制平板方式。
注意事项

1.做实验之前要想好要准备哪些东西,准备多少;灭 菌时要想好要灭哪些东西,要灭多少。


2.要严格无菌操作。
3.加入菌悬液后要趁培养基尚未凝固及时倒平板,否 则将会出现平板尚未倒好培养基已经凝固于三角瓶中。

4.放滤纸片时要对号入座并轻轻按压 , 以免在进行倒 置培养时糖片脱离培养基平板,也可防止交叉污染。
附录:合成培养基
1.成分:磷酸铵 1g KCl 0.2g 硫酸镁 0.2g 豆芽汁 10ml 琼脂 20g 蒸馏水 1000ml pH 7.0 加12ml 0.04%的溴甲酚紫(pH 5.2-6.8),颜色由黄变紫,作为指示 剂)。121OC灭菌20min。

3. 制备菌悬液

4. 制平板


混菌法——在无菌平板内加入上述菌悬液(1ml菌悬液/10ml培养 基),倒入溶化冷却至50OC左右的合成培养基,轻轻摇匀。
涂布法——将溶化冷却至50OC左右的合成培养基倒入无菌培养皿, 待其凝固后,加入0.5ml菌悬液,用玻棒涂布均匀。
对照:培养基+菌0+糖0(1) 处理: – 培养基+菌+糖(3混菌,3涂布) – 培养基+菌+糖0(3,混菌或涂布) – 培养基+菌0+糖(1)
微生物生理学实验
生科楼C5029 双周二,下午,2:00~ 主讲教师:
博士 教学辅助研究生: – 任改弟,陈兆进
–何琳燕
实验一 用生长谱法测定微生物的营养要 求
一、目的要求

学习并掌握生长谱法测定微生物营养需 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基本原理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适宜的营养环境; 在缺乏某种营养物质的、含有指示剂的培养基上接入 某种微生物,再在接菌平板上置入这种营养物质,经 一定条件培养后 , 即可通过指示剂变化情况来判断 对不同营养物质的利用情况。
6. 培养及观察
– 将已放置糖浸片后的平皿置于37℃条件下 , 培养 18 ~ 24 h后 , 观察滤纸片周围有无菌落生长以及 指示剂变色程度。
五、实验报告
1.
2.
结果 – 绘图,表示大肠杆菌等三种菌在平板上 的生长状况。 分析 绘制表格,说明大肠杆菌等三种菌利用 六种糖的情况。 如何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四、操作步骤
5. 分小区植糖
– 在冷凝后的平皿背面 , 用记号笔画出 6个均匀的 植糖区域 (图1) , 用无菌镊子分别取代号为 A、B、 C、D、E、F的 6种糖浸片各 1张对号放入用两种 方法接菌的平板的对应区域中 , 并轻轻按压 , 以 免在进行倒置培养时糖片脱离培养基平板。
图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平板分区示意图

该法可以定性、定量地测定微生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 要求,在微生物育种、营养缺陷型鉴定以及饮食制品 质量检测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用途。
三、实验器材




菌种 – 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 – 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培养基( 合成培养基) – (NH4 )3 PO4 1 g, KCl 0.2 g, MgSO4 · 2O 0.2 g, 豆芽 7H 汁 10 mL, 琼脂 20 g, 蒸馏水定容至 1L pH 7.05,加入 12mL 0.04%的溴甲酚紫作指示剂 (pH5.2~6.8) , 将颜色 由黄色调为紫色。1 ×105 Pa灭菌 25 min。 溶液和试剂 – A—葡萄糖、B—乳糖、C—麦芽糖、D—蔗糖、E—木 糖、F—半乳糖。 器具 – 无菌培养皿、吸管、镊子、牙签、酒精灯、接种环等 , 另备试管无菌水 6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