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著名医家及代表著作:一、夏商周时期萌芽阶段,“疾育”为妇科病,《山海经》二、春秋战国奠基时期,扁鹊专门从事过妇产科的医疗工作,但是称为“带下医”《内经》记载了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药方——四乌贼骨一蘆茹丸。
《内经》的理论为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秦汉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胎产书》,对妊娠按月养生提出一些初步见解,最早记载胚胎发育,以胎产命名的产科专著张仲景《金贵要略方论》论述了妊娠呕吐、妊娠腹痛、产后发热、热入血室、带下、经闭、癥瘕等病的证治,并提出阴道冲下和纳药的外治法。
开创了妇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华佗成功进行了摘除死胎的手术四、魏晋南北朝及隋代晋代王叔和《脉经》提出“居经”、“闭年”之说,首先提出“月经”之名南齐褚橙《褚氏遗书》从摄生角度,提出晚婚与节育的主张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方》,妊娠各期保健要点隋《诸病源候论》,是综合性的中医病因病理学专著五、唐朝王焘《外台秘要》有关于妊娠、难产、产后、崩中、带下、前阴诸疾的论述,记载了若干堕胎段产的方法我国现存理论较完备的产科专著——昝殷《产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列“妇人方”为卷首六、宋朝陈自明《妇科大全良方》,承前启后,世界上最早的独立分科,标志着中医妇科以形成七、明代肾主生殖理论深化,代表性著作:《万氏妇人科》、《广嗣纪要》、《证治准绳·妇科》、《景岳全书·妇人规》、《邯郸遗稿》赵献可《医贯》,历史上第一部研究肾的专著八、清代与民国清代以近的妇产科专著:傅山《傅青主女科》、亟斋居士《达生篇》、吴谦《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张山雷《绅士女科技要笺正》女性生殖器别称阴户,又名“四边”,系指女性阴蒂、大小阴唇、阴唇系带及阴道前庭的部位,最早见于《校注妇人良方》玉门,又名“龙门”、“胞门”,相当于外生殖器的阴道口及处女膜的部位,见于《脉经》阴道、子门是女性内生殖器的一部分,子门一词最早见于《内经》。
阴道,又名子肠;子门是指子宫颈口部位胞宫,又名女子胞、子处、子宫、子脏、血室、胞室等,是女性重要的内生殖脏器,关于女子胞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冲任督带四脉与胞宫的关系1.冲脉与胞宫冲脉起于胞宫,隶属阳明;冲脉为血海,气血运行的要冲。
冲脉之精血充盛,才能使胞宫有行经、胎孕的生理功能2.任脉与胞宫任脉起于胞宫,与肝脾肾胃交会,为阴脉之海。
任脉为人体妊养之本而主胞胎3.督脉与胞宫督脉起于胞宫,行人身之背,为阳脉之海。
督脉与任脉共同主司女子的孕育功能4.带脉与胞宫与冲任督脉交会,间接下系胞宫,约束冲任督三脉维持胞宫生理活动天癸的定义、生理基础及作用天癸,源于先天,为先天之精,藏之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物质。
人体发育到一定的时期,肾气旺盛,肾中真阴不断得到充实,天癸逐渐成熟。
在妇女生理活动中,始终对冲任、胞宫起作用。
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和孕育胎儿的重要物质,也是维持胞宫行经、胎孕正常的物质。
月经的产生机制“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的月经机制,肾气化生天癸为主导,天癸是元阴的物质,表现出化生月经的动力作用;冲任受督带的调节和约束,受脏腑气血的资助,在天癸的作用下,广聚脏腑之血,血海按时满盈,满溢于胞宫,化为经血,使月经按期来潮。
带下,广义泛指妇女经、带、胎、产诸病;狭义专指妇女阴道流出一种黏腻液体。
产育包括分娩、产褥、哺乳预产期计算:末次月经第一日起,月份数加9(或减3),日数加7。
农历月份相同,日数加14。
分娩先兆:胎位下移,小腹坠胀,便意感,见红临产症状:腰腹阵阵作痛,小腹重坠,逐渐加重至产门开全,阴户窘迫,胎儿、包衣依次娩出,分娩结束。
产褥期:新产后6周内称产褥期恶露:产褥期内阴道不断排出的余血浊液。
妇科疾病的病因:淫邪因素(寒、热、湿)、体质因素、情志因素(怒、思、恐)、生活因素(房劳多产、饮食失节、劳逸过度、跌仆闪挫、调摄失宜)妇科疾病的病机:脏腑功能失常影响冲任为病;气血失调影响冲任为病;直接损伤胞宫影响冲任为病月经病:凡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等发生改变,以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明显不适症状的疾病。
月经病的治疗原则:1·治本调经。
治本大法——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
分清经病和他病主次,先病他病,当先治病;先经不调,当先调经。
2·标本缓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月经病注意事项:应连续出现2次以上;虽然只是一次,但症状严重者;期量稍有改变,或伴随症状较轻者,不属本病;期量随属异常范围,但较以往无明显改变者,不属本病。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10天,经期正常,连续两个月经周期以上月经后期:月经周期错后1周以上,甚至3-5月一行,经期正常,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提前7-10天,或错后7-14天,经期正常,连续3个周期以上月经过多:月经周期、经期正常,经量明显多于既往月经过少: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少于既往,不足2日,甚或点滴即静月经过少证型:肾虚证—当归地黄饮;血虚证—滋血汤;血寒证-温经汤;血瘀证-通瘀煎经期延长:月经周期正常,经期超过7日以上,甚至2周方净经间期出血: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两次月经之间,氤氲之时,发生周期性出血崩漏:经血非时而下,或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崩漏的病因:肾虚,脾虚,血热,血瘀。
病机: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崩漏的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治崩三法:塞流——止血;澄源——求因治本;复旧——固本,调理善后崩漏的辨证论治:1.肾阴虚证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血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左归丸2.肾阳虚证出血量多,淋漓不尽,色淡质稀,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晦暗,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温肾助阳,固冲止血。
大补元煎3.脾虚证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健脾益气,固冲止血。
固冲汤4.血热证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血色深红,质稠,心烦少寐,渴喜冷饮,头晕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清热固经汤5.血瘀证量多或少,淋漓不断,血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活血祛瘀,固冲止血。
逐瘀止崩汤闭经: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来潮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生理性闭经:妊娠期、哺乳期、围绝经期的月经停闭,或月经初潮后1年内月经不行,不伴其他不适者病理性闭经:器质性病变;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异常分型论治:1.肾气虚证月经初潮来迟,或月经后期量少,渐至闭经,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频数,性欲淡漠,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大补元煎加丹参、牛膝2.肾阴虚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足跟疼,手足心热,甚则潮热盗汗,心烦少寐,颧红唇赤,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滋肾益阴,养血调经。
左归丸3.肾阳虚证头晕耳鸣,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夜尿多,大便溏薄,面色晦暗,或目眶黯黑,舌淡,苔白,脉沉弱温肾助阳,养血调经。
十补丸4.脾虚证月经停闭数月,肢倦神疲,食欲不振,脘腹胀闷,大便溏薄,面色淡黄,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缓弱健脾益气,养血调经。
参苓白术散5.血虚证月经停闭数月,头晕目花,心悸怔仲,少寐多梦,皮肤不润,面色萎黄,舌淡,苔少,脉细补血养血,活血调经。
小营煎6.气滞血瘀证月经停闭数月,小腹胀痛拒按,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嗳气叹息,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而有力行气活血,祛瘀通经。
膈下逐淤汤7.寒凝血瘀证月经停闭数月,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缓,形寒肢冷,面色清白,舌紫暗,苔白,脉沉紧温经散寒,活血通经。
温经汤8.痰湿阻滞证月经停闭数月,带下量多,色白质稠,形体肥胖,或面浮肢肿,神疲肢倦,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胸脘满闷,舌淡胖,苔白腻,脉滑豁痰除湿,活血通经。
丹溪治湿痰方痛经:妇女正直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亦称“经行腹痛”痛经的病机:不通则通,不荣则痛痛经的分型论治:1.肾气亏损证小腹隐隐作痛,喜按,伴腰骶酸痛,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面色晦黯,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沉细补肾填精,养血止痛。
调肝汤2.气血虚弱证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补气养血,和中止痛。
黄芪建中汤3.气滞血瘀证小腹疼痛拒按,经血量少,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膈下逐瘀汤4.寒凝血瘀证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或周期后延,经血量少,色暗有块,畏寒肢冷,面色清白,舌黯,苔白,脉沉紧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温经汤5.湿热蕴结证小腹灼痛拒按,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经量多或经气长,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平素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或伴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清热调血汤经行乳房胀痛,每值经前或经期乳房作胀,甚则胀满疼痛,或伴乳头痒痛者带下病: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带下病的治疗原则:带下过多,健脾补肾温阳化湿,或清热除湿祛邪;带下过少,补肾填精,或行气化瘀,养血生津带下病的病因病机:带下过多,脾肾阳虚,湿热湿毒;带下过少,肾阴亏损,情志不遂带下过多的症状: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或赤白相兼,或黄绿如脓,或浑浊如米泔;质或清稀如水,或稠黏如脓,或如豆渣凝乳,或如泡沫状;气味无臭,或有臭气,或臭秽难闻;可伴有外阴、阴道灼热瘙痒,坠胀或疼痛等。
带下过多的辨证论治1.脾阳虚证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神疲倦怠,四肢不温,纳少便溏,两足跗肿,面色白,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完带汤2.肾阳虚证带下量多,色白清冷,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头晕耳鸣,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小便频数,夜间尤甚,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润,苔薄白,脉沉细而迟温肾助阳,涩精止带。
内补丸3.阴虚夹湿证带下量多不甚,色白或赤白相兼,质稠或有臭气,阴部干涩不适,或有灼热感,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颧赤唇红,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滋阴益肾,清热祛湿。
知柏地黄丸4.湿热下注证带下量多,色黄或脓样,黏稠,有臭气,或呈豆腐渣样,或伴阴部瘙痒,胸闷心烦,口苦咽干,纳食较差,小腹或少腹作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清热利湿止带。
止带方5.湿热蕴结证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状如米泔,臭秽难闻,小腹疼痛,腰骶酸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解毒除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