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展,①④正确。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 建设
•【真题演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经济发展相关图表。
•图表组合类试题应注意:①注意标题,标题即主
题;②把握变动总体趋势,抓住题目主干意思;③留 心特殊时段的变化情况;④思考图表之间有无内在联 系。
•
•(1)揭示材料一显示的经济信息(6分),并从科学发展 观的角度说明我国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第1的0课科必学发展要观和性小康。社会的(经济8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 析广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应怎样更好地 发挥财政的作用?(8分)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 建设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 析广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应怎样更好地 发挥财政的作用?(8分)
•(2)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 核心立场。财政支出要更加侧重民生,发挥财政促进 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分)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呢?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 建设
•二、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4、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 发展能力 •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6、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 用,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 建设
•4、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比较:
标准
总体小康
低标准的小康,人均GDP 只有800多美元(低水平 )
全面小康
较高标准的小康,人均GDP超 过3000美元(更加殷实宽裕 )
区 别
全面 程度
不全面,偏重于物质消费 的小康
更全面,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全面发展的小康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 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2020/11/25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 建设
•
•知识小 结
• 一个概念
第 • 两个阶段
十 •三项新要
求
课
• 四条措施
•共同回忆一下吧?
•科学发展观
•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 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 发展比较均衡,缩小地区、
发展 城乡差距、不同收入群体 城乡各阶层的差距,惠及十
程度 存在差距
几亿人口,体现共同富裕原
则
联系
①都是小康社会,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总体小康是我国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全面小康 社会是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目标,二者只是所处的发 展阶段不同。②总体小康是全面小康的基础和条件,全 面小康是总体小康的发展和完善。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 建设
•
•考点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项新要求)
•
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
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基础上,实现国内
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
2、一人番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 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②就业更加充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 建设
考点一、全面小康的目标
1、总体小康的表现 (1)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 提高。 (2)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总体小康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 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
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
•根本方 •——统筹兼顾 • 要始终把实现好法、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 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 建设
•◆牛刀小试◆
• (2010高考江苏卷)30.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 议原则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这对于加
快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 乡发展一体化 ;全面促进资源 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 发展能力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 建设
• 考点一、全面小康
的目标
•
“三步走”发展战略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部署大体分三步
走。
•第一步:从1981年至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
•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 方法。要加大财政对粤东西北交通、能源、基础设施 等方面的建设投入,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 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4分)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 建设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重要性(为什么)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 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分。 ③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扶贫对象大幅减少。 ④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P87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
建设
•考点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2、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特点和要求 • (1)特点: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 (2)要求: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有条件 的地方继续走在前列,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 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
建设
• ①表1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环境污染呈现不 断加剧趋势;表2表明“六五”至“十二五”期间我国 逐步加大对环保产业的发展力度,尤其是“十二五”对 环保产业投资力度明显加大;表1和表2对照表明:我国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但至2011年环境污染 加剧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6分)
• 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
• 农、城乡关系。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 建设
4 、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 可持续发展能力。
(1)原因: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 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2)要求: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 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 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 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
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
质量还有待提高。
• 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 建设
• 考点一、全面小康的 目标
3、全面小康的目标
(1)总体目标: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力量, 建成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D
③我国所有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④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目标的重要步骤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全面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本世纪
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是第三步目
标的重要步骤,②④正确;③与题干的叙述颠倒了,所有
制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①表述不正确,
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至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
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
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 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我国人民 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由贫 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具体表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 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 主义大国,将成为①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 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 ②成 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 环境良好的国家, ③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 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 ④成为各方面 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 家, ⑤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 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两个依靠,走新四化,区域发展)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 建设
•推进经 济结构 战略性 调整
•一条道路 •一个战略
•二个依靠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 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 略
•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 动
•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 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措施。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 建设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原因(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
•①、现实问题(必要性): •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浪费,环境 污染,生态破坏。 •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客观要求 •③、地位: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 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两个依靠,走新四化,区域发展)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 建设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1)原因
•“三农” 问题
• ①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 ②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2)要求:
• ①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 ②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
• 【高考警示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高考中的冷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