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评教工作总结
同行评教工作总结
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根据学校和系里的要求,也针对自己加强业务素质和提高教学水平的需要,我分别听了系里几位老师的课,其中包括我所在理论教研室和其他教研室的专业理论课和基础课:美国文学,语言学,高级英语和大一大二的精读课。
绝大部分老师都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他们娴熟的业务能力,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深入浅出的课程讲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我受益匪浅,现将听课体会总结如下:
I. 教育素质观念的更新
老师们在课堂上贯彻了有关教育素质观念更新相关文件的精神,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和实践性素质的培养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人文素质观念教育的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
学校教育要育人为首,教书在后。
学校不仅要给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书向学生传递文化和知识领域中所体现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美好品德。
在精读第一、二册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是关于“爱”的。
对于这样的文章的讲解,不仅要解释清楚重点词组的意思,而且要通过课文的解释、对话的练习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重新审视上大学之后父母给予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大多数学生在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的过程中逐渐成熟。
在这种心理转型期,教师有必要借助课文的学习来教会他们学会感激和回报,让他们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不易,鼓励他们向父母表达感激之情,为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有一些文章涉及到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等,要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关注和了解。
而第二册精读中有一篇课文是关于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比较,大多数同学对农村生活报有浪漫的观点,在讲解课文和讨论中向学生介绍了乡村生活的优势与缺陷,并告诉他们不要对于农村生活持有浪漫的观点,北方的很多农村地区还很贫穷。
对于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基础课,这方面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上。
向学生灌输自学和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刚刚入学的大学生实际上还没有脱离高中时凡事要依靠老师指导和命令的思维定势,因此大一上学期是扭转学生这种思维的时期。
专业课的老师要求学生们有广泛的视野,扩大课外阅读范围,从而深刻又准
确地了解英语文化内涵。
基础课所承载的创新素质教育的任务与其他专业课不一样。
学生创新素质的锻炼在这门课里主要体现在自编对话的练习里。
第二册对话练习中要求学生进行创新的部分较之第一册难度有所增加。
在指导学生进行这项练习中,教师鼓励学生尽量使句子变长变丰富,并在符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内容的增加。
比如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练习四,有学生在练习中加入了很多以前学过的词组,并创造性地加入了他们生活中真实的细节,既练习了口语,词汇,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专业课则体现在学生在充分理解课堂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新的问题。
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基础课教学中,大一基础阶段主要训练学生用英语解释词组、回答问题、翻译(包括英译汉和汉译英)以及写作能力。
前两项是检测学生听说能力的实践,后两项是检测学生正确运用写作能力。
随着课程的加深和学生水平的提高,我准备以让学生上讲台讲课的练习(时间不用很长)的形式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专业课则注重学生阅读中训练理解较难词汇和篇章的能力。
II. 培养目标的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我系老师都能够明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
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决定了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
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III. 教学原则的体现:
专业课程教学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专业课程教学不但要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在专业
课程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业务素质教育和其他素质教育的关系,使它们有机地、和谐地融为一体。
老师们注意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
既注意各门课程内在的系统性,又要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以符合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要求。
在课程安排上,要注意专业技能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的合理配置。
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注重各项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必须贯穿于4年教学的全过程。
在注意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应该突出说、写、译能力的培养。
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等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
III.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更新:
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在教学中要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利用现有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获取知识,并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同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
课外学习和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应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发展个性,提倡人人参与,培养合作精神。
其形式可包括:课外阅读、演讲、辩论、读书报告会、戏剧表演、编辑报纸杂志、专题访谈、拍摄电视片等。
除参加校内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要积极采用现代的、多元的和全方位的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原有的电教设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
有条件的要逐步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光盘资料中心以及多媒体自修中心,为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创造条件。
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灵活、方便、实用和广阔的学习和实践的空间。
IV.小结:
在听课之后,我觉得自己收获颇丰,也感到了自己和这些优秀的同行之间的差距,他们自然大方的师姿师态,标准的发音,整洁规范的板书,以及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长处,都是我今后值得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