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中国婆媳关系【摘要】当原本没有亲缘关系,“本不是一家人”的男女,由于相爱“走进一家门”的时候。
婚姻,不仅带来了夫妻关系,而且也带来了一大串家庭关系与身份,婆媳关系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关系。
“婆媳关系”这个话题,对已进入婚姻围城的朋友来说,是讳莫如深非常敏感的一个词汇。
可以说,在影响婚姻幸福及家庭和睦的诸多因素里,“婆媳关系”成为仅次于婚外恋的破坏夫妻感情的“杀手”,还有人戏称其为影响婚姻质量的“恶性肿瘤”是导致家庭内战的一大诱因。
可见,其影响力和伤害性非同一般。
【关键词】婆媳关系婚姻家庭矛盾一、婆媳关系问题的社会现象最新进行的一项关于现代婆媳关系的调查结果显示:现代婆媳关系以融洽为主流,但矛盾总是有的。
46.4%的受访女性表示婆媳关系非常融洽,像真正的一家人;49.2%的受访女性表示虽有些小矛盾,但问题基本能得到解决,相处比较融洽;婆媳关系紧张甚至存在尖锐矛盾的仅占4.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思想的解放,使现在的婆媳关系有了改善,但婆媳矛盾总是存在的,依然影响这人们的日常生活。
如在钱的方面,这个问题分两种,一种是婆婆问媳妇要钱,另一种是媳妇问婆婆要钱;孩子的教育方面,由于教育观念的不同,对于怎样教育孩子,在婆媳之间也会引起争端;房子的问题,现在年轻人喜欢分开单住,认为那样更自由,有自己的生活空间,而上一代人则喜欢几世同堂,住在一起,否则就认为晚辈嫌弃他们。
家务的承担方面,现在社会提倡平等,所以很多女性认为家务应该平均分担,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婆婆不能接受这一观念,认为媳妇就应该承担家务,为全家效劳,因此也会产生矛盾,还有一个最中要的方面,那就是婆婆宠爱儿子,而儿子宠爱媳妇,造成了婆婆心中的严重不平衡。
种种不满的情绪出现后,婆婆和媳妇又都会出现一种归因偏误,那就是认为婆媳关系就是婆媳关系,永远不会变成母女关系。
有的婆婆说:“无论你怎么对她好,她也不会变成你的女儿的。
”媳妇就更容易说:“她怎么也不会对我像对她女儿那么好!” 这些矛盾会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产生婆媳关系问题的多方面原因而婆媳问题的产生也不是无来由的,它也是由很多原因在成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有一个生活与处事的习惯问题。
譬如说,有的儿子就特别懒,什么也不想动,而当母亲的呢,还特别“喜欢”儿子的懒劲,宁肯自己做也舍不得儿子去做,宠着、惯着。
然而当儿子成立了家之后,当媳妇的可没有宠、惯自己丈夫的“义务”,该做什么就得做什么,甚至不该做什么的还得指挥自己丈夫去干这干那做,于是,当母亲的就受不了了,对儿子就特别心疼起来,尤其是当小俩口发生了小矛盾之后,一个劲儿地就偏向自己的儿子,婆媳之间的矛盾也就产生在这些小的、说不清谁对谁非的恩恩怨怨之中。
二是有一个年龄的问题。
婆婆与媳妇之间,毕竟年龄差距很大,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有他们的兴趣爱好,有许多是谈不上错与对的问题,婆婆因为看不惯,又因为是长辈,想管,硬要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强加给年轻的媳妇身上。
于是,一个想管,一个又不服管,这也会产生矛盾,这就是人们所称的代沟或代际差异。
三是有一个观念问题。
婆媳关系难于相处还有另一重要原因?这个原因是因为一个字:“爱”。
“爱”这个东西,是很奇怪的。
尤其是当它变成两个人所属的时候,就比较地自私的。
譬如说,当妈妈总是非常疼爱、关心自己的儿子,因此就有伟大的母爱之说,因而在当母亲的潜意识中都有一种这样的“本能”,不希望其它的爱来干扰母子之间的爱。
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当儿子找到对象、成了家之后,必然会将儿子对母亲的爱转移到自己对象的身上。
有相当一部分的母亲,就是适应不了儿子对母亲的“爱的转移”,在潜意识中就有一种说不清楚的妒忌和不快。
尤其是那些心眼比较小的婆婆,当小俩口表现得亲亲热热时,更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味道,在内心深处甚至还有一种“我的儿子居然被这个丫头夺走了”这种想法。
有了这种想法,她就要“找岔”、“找借口”,将这种“说不出来的味道”发泄出来…于是,矛盾说不上在什么地方就冒出来了。
四是有一个感情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这四个问题当中相当重要,能起到引擎与导航的作用。
对于媳妇来说,婚前与夫家的人一般交往比较少,她对丈夫是真有之情,而对公婆和夫家其他成员就只有应有之情。
但是,大多婆婆没认识到这个问题,她看到媳妇与自己的儿子结婚,走进自己的家,就会本能地形成一种预期,那就是儿媳妇应该像女儿、儿子那样对待自己。
可是往往儿媳妇因为缺乏“真有之情”,恰恰无法做到这一点。
同样,儿媳婚后改口称婆婆为“妈妈”,也会本能地将婆婆的行为与自己的母亲相比,形成婆婆应该像母亲这种预期。
当双方混淆了婆媳关系与母女关系的时候,往往都会因为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预期而渐生不满。
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婆媳双方暂时混淆了婆媳关系与母女关系。
在这个时候,婆媳关系只能是一种应有之情,只是一种根据角色规定的情感,并没有因为日久天长的友好相处产生母女之情。
一方强调真有之情,另一方强调应有之情,两方都不满意。
其实,有许多问题也并不完全出在婆婆或者媳妇身上。
这期间还有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婆婆的儿子,妻子的丈夫,他如果不能很好的承担起自己的角色,没有起到协调的作用,也会使婆媳之间产生很多的矛盾。
细致观察,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抱怨婆婆的媳妇或抱怨媳妇的婆婆常常忽视一个现象,那就是无论婆婆还是媳妇,她们的母女关系一定比婆媳关系要好。
被儿媳妇看作是“不能和得来的婆婆”,肯定却对她们自己的女儿疼爱有加。
反过来,被婆婆认为不行的媳妇,却总是对她们自己的母亲时常惦念,关怀备至,这是双方长期以来的习惯问题,改变一个习惯是需要时间的。
三、婆媳关系问题的处理策略对于如何处理好婆媳关系,这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很早就存在,也经过了无数次的解答,但婆媳矛盾的现象依然存在,并没有彻底的根除。
所以,对于如何处理婆媳关系,只能总结历史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最佳的处理经验。
首先,做媳妇的要尊重、关心婆婆。
据有关方面调查,现在多数家庭是媳妇“执政”,因而在解决婆媳矛盾中,媳妇负有首要的责任。
做媳妇的要注意尊重、关心婆婆,遇事多和老人商量,尽量做到“经济公开”,并定期或不定期地给婆婆一些零用钱。
每逢时节,或婆婆生日,要记着给婆婆准备点礼物。
平时媳妇给自己的母亲送吃的、用的,最好同时给婆婆准备一份。
要照顾到老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经常做一些婆婆爱吃的食物,一家人同桌吃饭,要注意先把好菜给婆婆,不能只顾自己的孩子和丈夫。
要尊重、关心婆婆,还必须学会适应婆婆。
婆婆大多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思想上、生活上、习惯上有时难免带些旧的痕迹。
媳妇思想较新,常常不易理解婆婆的习惯,故一些举动,常会引起婆婆的反感,从而引起婆媳不合。
在这种情况下,媳妇要注意控制自己,尽量照顾老人的性情和习惯。
只要不是什么原则问题,就要尽可能地使自己的举动适合老人心意。
必要时,甚至迫使自己迁就老人的某些习惯。
等得到婆婆的欢心,再将老人的一部分旧习惯,用巧妙的办法渐渐改变过来。
这样,婆就会慢慢消除隔膜,使关系和谐融洽。
对于婆婆来说,要换个角度进行思考,不要经常端长辈的架子,尊重晚辈,毕竟现在社会进步了,年轻人越来越强调自主了,给媳妇充分的自主空间,在不违反原则的基础上,不干预他们的私生活。
要像对女儿那样对待媳妇,但又不能完全一样。
同样是一句话,对于婆婆来讲,自己女儿说的和媳妇说的,效果就完全会不一样,自己女儿说的,不管说得怎么重,都不会记在心上;而媳妇说的,不管说得怎么轻,都特别在意,有的甚至会“一辈子都忘不了”。
反过来也一样。
对于媳妇来讲,自己的母亲说的和婆婆说的,效果也完全不一样。
所以,婆婆应该在尊重儿媳的基础上与她沟通,提出自己的意见,但不要用自己的观点去衡量他们的观点。
同时,婆婆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不要对媳妇做错的事耿耿于怀,谁还不犯错啊,有些事能过去就过去了。
在处理婆媳关系当中,儿子的作用很重要。
婆婆有了烦恼,就找儿子诉说;媳妇受了委屈,要向丈夫倾吐。
在这种情况下,做儿子的倘若只听一面词,信一面理,偏袒一方,指责另一方,那就火上浇油,使矛盾加剧。
做儿子的只有一碗水端平,既不使母亲感到失望,也不让妻子有苦无处诉,才能缓解婆媳矛盾。
比如:遇到婆婆数落媳妇的不是时,做为儿子要尽量替妻子承担责任,缓和对方气氛。
若是遇到妻子诉苦,则宜向她多做解释和安慰,要她看在夫妻情份上,原谅老人,使她消去怨气。
由儿子充当调解人,作好缓冲工作,婆媳矛盾才能日益好转,家庭和睦才可能实现。
还有一些男人夹在老婆和妈妈两个女人之间,产生畏难情绪,遇到她们的摩擦能躲就躲——时间长了,小事情不处理,要积累成大事情。
女人的忍耐力是很强,可一旦不再忍耐,爆发起来破坏力惊人,不可收拾。
因此,在婆媳关系中,男人要发挥润滑剂的功效。
四、结束语婆婆与媳妇之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相理解、尊重、体谅,就能相处好。
请注意是“互相”,如果单靠一方努力,无论是婆婆还是媳妇,很难达到满意。
作为晚辈的媳妇也要知道,父母就像我们身后的两扇门,一旦他们走了,门就打开了,我们看到的是死亡。
倘若我们活到60岁的时候,家中还有一位老人给我们看着门,像哄孩子一样,逗着老人开心,那该是何等的幸福!而作为婆婆,要学会享受自己的生活,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去做那些吃力不讨好的事呢。
婆媳关系虽然很难协调,但只要我们用心经营,总会有一个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