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东新高考历史模拟猜题专项汇编
(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选择题
1、儒家认为,“明于天人之分”,“不与天争职”,这样“仁民爱物”才可以实现“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后期儒家更是直接以“仁”来关心自然、贯通自然。
这反映了儒家( )
A.具有神秘色彩
B.注重伦理道德教育
C.提倡民本主义
D.主张和谐的世界观
2、董仲舒为树立儒家之权威,曾建议对其他学派加以“灭”“绝”,但汉武帝并未实际推行,只是剥夺了其他学说在官方学校中的传授资格。
就是在官场之中,武帝也重用了一批具有法家、黄老道家、阴阳家色彩的人物。
这说明汉武帝( )
A.顾忌新儒家,承天意施政
B.以“外儒内法”之术治国
C.兼用百家之学以粉饰统治
D.容许多元文化并存,统治开明
3、东汉时期的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其生前并无画像传世,也未留存任何与容貌有关的资料,但后世依照个人想象为张仲景绘像者颇多。
下列两幅画像( )
A.源于想象并不具有史料价值
B.表明了雕版印刷术技艺高超
C.体现文人画注重形似的特点
D.反映了中医学的传播与发展
4、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主张“直击人心,见性成佛”,不拘修行。
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诗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宋代诗人苏东坡(号东坡居士)诗云:“殷勤稽首维摩诘,敢问如何是法门。
弹指未终千偈了,向人还道本无言。
”这两首诗都体现了( )
A.理学对唐宋诗歌的深刻影响B.道家自然主义哲学深入人心
C.士大夫援禅入诗的审美意趣D.尊古崇雅的创作追求和风气
5、春秋时期敬姜在《论劳逸》中指出:“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
”清初教育家颜元认为:“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
上述思想( )
A.表明了统治阶级对劳动的重视
B.意识到劳动对品德养成的重要性
C.反映了对劳动作用的不同认识
D.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观念
6、顾炎武认为:“欲使民兴孝兴弟,莫急于生财。
以好仁之君,用不聚敛之臣,则财足而化行。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矣。
”这说明顾炎武强调( ) A.民间教化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B.对财富的渴望败坏公序良俗
C.君主要以仁德之心来治理天下
D.儒家道德标准高于财富积累
7、顾炎武批判专制统治者的政治哲学,指出“自古用蛮夷攻中国者,始自周武王”;重申并发扬了孟子“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的观点,强调民族大义高于君臣之义,人民的福扯高于一姓之兴亡。
这表明顾炎武( ) A.违背传统儒家思想 B.否定封建君主制度
C.提倡人道主义原则
D.有鲜明的革命意识
8、朱熹曾说:“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
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
所谓格物, 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
”这表明朱熹的思想( )
A.具有唯物主义色彩
B.实现了儒学的思辨化
C.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
D.包含一定的科学因素
9、朱熹的诗《观书有感》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该诗意在( )
A.赞美池塘优美的风景
B.强调书法取法于自然
C.强调克制欲望来探究天理
D.借自然现象说明事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明于天人之分”“不与天争职”“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直接以‘仁’来关心自然、贯通自然”,可知当时的儒家已经具有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观,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神秘色彩,A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未强调伦理道德,B项错误;民本主义是指统治阶级“重民”,材料与之无关,C项错误。
2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汉武帝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既给儒家以尊崇的地位,又给其他学派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汉武帝容许多元文化并存,实行开明统治政策,D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说法正确,但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汉武帝兼用百家思想,绝非单纯为粉饰统治,C项错误。
3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
4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佛教自汉末传入中国以来,就与中华文化不断地相融合、相适应,尤其是禅宗,是“纯粹中国宗教的产物”,是“中国式的精神现象哲学”。
魏晋时期,由于僧侣和文士的交往增多,出现了诗僧这一特殊群体。
从中唐开始,禅学与诗学结合的轨迹已随处可见。
宋代更是推波助澜。
禅学与诗学的结合,形成了中国
古典诗歌的一个新局面:以诗寓禅,以禅入诗,诗禅合一的禅境与诗境相谐和的现象。
答案选C。
其他三项与“援禅入诗”无关,错误。
5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敬姜”“颜元”不能代表统治阶级,故A错误;依据材料“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可知,上述思想认为劳动能生善心,使邪妄之念不起,可见其意识到劳动对品德养成的重要性,故B正确;依据材料“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可知,敬姜、颜元对劳动作用的认识相近,不是不同,故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劳动与人的意识的关系,无法体现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观念,故D错误。
6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以好仁之君,用不聚敛之臣,则财足而化行”可知,顾炎武认为民间教化也需要一定的财富积累,故选择A选项;结合材料,顾炎武认为有了物质条件更有利于“天下平矣”,而并不是破坏公序良俗,故排除B选项;材料主旨为财富积累利于民间教化的推行,君主实施仁政并非此材料主旨,故排除C选项;顾炎武认为财富积累是儒家道德标准实施的条件之一,并不是儒家道德标准高于财富积累,故排除D选项。
7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的关键信息“强调民族大义高于君臣之义,人民的福祉高于姓之兴亡”可知,顾炎武批驳了传统的伦理至上观念,而强调“民族大义”“人民的福祉”,这体现的是人道主义原则,故选C项。
顾炎武的思想没有脱离传统儒学
范畴,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材料体现不出“革命”的色彩,D项错误。
8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朱熹认为格物就是要用“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即观察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客观存在的东西找出理论规律,这一思路符合近代实验科学的要求,证明朱熹思想包含了科学因素,故选D项;朱熹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排除A项;朱熹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辨化,但是材料并未体现这方面的观点,排除B项;经世致用思想是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人提出,强调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此处朱熹的格物思想并未体现对国事的关注,排除C项。
9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朱熹只是借池塘风景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故D项正确,A 项错误;“观书”是读书的意思,B项误读材料;材料未体现“克制欲望”,C 项可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