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纳(一)教学园地11-24 2319:松滋四中二轮复习高效突破教案诗歌鉴赏松滋四中周志军【考纲解读】(一)、考点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
(二)、考点阐释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考情综述】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选材形式多样,为诗歌鉴展示了丰富的内容,对今后的诗歌教学也有很大的启示,试题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题量分值稳定2、选材数量以单一诗歌为主除湖南选用两首诗歌外,其他均为一首,诗歌考查的重点在对单首诗歌的深入鉴赏上,这启示我们要指导学生把一首诗读深读透。
3、体裁趋向较为集中近体诗还是2009年考查重点,律诗8首,绝句4首,占2009年全部鉴赏作品的63.2%;唐诗6首,宋诗6首,宋词3首,告诉我们复习重点应放在诗词高峰的唐宋诗词上。
4、考点分布全面稳定2009年诗歌考查基本落实在对诗歌形象、语言、手法、感情的分析鉴赏上,从试卷来看,考查思想情感及态度的有16套,考查字词句考点的有13套(08年7套),考查的重心明显向深入把握诗歌内容方面移。
(湖北09年考查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5、大部分选用的是熟悉作家的作品。
6、写景抒情诗独领风骚。
【失误分析】在高考考场,考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在于:1、缺少对采分点的把握。
比如:单个词的鉴赏,由于没有规范格式的约束,常常会丢失采分点,最常见的丢分在于:缺少情感的分析。
2、手法鉴赏题不知道从何下手,往往看到试卷一片茫然,缺少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方法,其实大处记住抒情(直接、间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言志)、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方法,小处记住几个常用手法(对比、衬托、动静、虚实、想象、渲染、感官、色彩、正面侧面描写加修辞手法)即可,掌握了这些基本可以应对表现手法的大多题型。
3、情景鉴赏题中的“景“不细,往往比较粗,其实一定要把景物概述具体,另外情感概括往往会忘记的内心感受,而只有对景物的态度。
4、风格特征类题型缺少举例和例析,只有概括性的句子。
不能证明自己的界定。
5、对一些类别诗缺少总体把握,比如怀古诗、田园诗、边塞诗的基本思想内容要清楚,心中有类别诗的主要思想内容的概括,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诗歌的类别来判断诗歌的思想内容。
6、平时对诗歌的阅读量较少,一些常见的诗歌意象不是太了解,所以在完成考题时显得手足无措。
第一课时重点突破之形象【考查重点】鉴赏诗歌形象的设题形式有:1、感受诗歌的物象2、描述诗歌画面3、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4、理解诗歌的情景一、【典题导练】(一)感受物象型例1(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6分)【考点】鉴赏古代诗词中的形象【试题解析】古诗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把内心的感情投射到客观物象上,从而使客观物象与诗人的主观感情融为一体,因此鉴赏诗歌的物象,应抓住诗中描写物象的诗句,理解物象的特征,再赏析物象的表意效果。
回答应包含三个要点:1、写的是什么物象?2、最能体现物象处境的词语是什么?最能体现其品行的词语是哪些?3、指出物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感情。
【参考答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一丝思乡之情。
【总结归纳】这类题的解题模式常常是描绘意象+的情感。
(二)描述画面型例2、(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考点】考查诗歌的形象的分析【试题解析】此题意在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对于景物,概括时要抓住意象,分析出意境的特点。
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的思想感情。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参考答案】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
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
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总结归纳】这首诗(或哪一联)描写了(景、人、事、物),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理想、志趣)。
(三)鉴赏人物型例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陆鸿渐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是从哪了两个方面来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考点】考查诗歌的形象的分析【试题解析】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需要根据细节的的情感分析概括。
解题思路:1.找出诗人描写人物的有关诗句,分析形象,识别性质;2.概括描述形象特征;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
格式:通过哪些细节,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常见的概述人物形象的词语有:豪放潇洒、斗志昂扬、寂寞惆怅、勇猛剽悍、干练果决、情趣高雅、壮志难酬、怡然自得、怀才不遇、安闲宁静、零落漂泊等。
答题步骤:1、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2、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概括形象的意义(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结归纳】诗中塑造了形象,(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抒写了之情(概括形象的意义)(四)理解情景型例四、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6分)【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考点】考查诗歌的形象的分析【试题解析】古代诗歌创作讲究含蓄。
含蓄的一个典型特点是不直抒胸臆,而是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它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
情景分析题,答题关键在把握景物的特点(哀伤、欢乐),再分析感情的内涵。
答题分三步:第一步指出景物特点,第二步指出情与景的关系,第三步揭示情感的内涵。
【参考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
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总结归纳】诗歌描写了 ( 景物、图景的特点,用双音节词或表时令、季节的词语) (景物、图景)。
通过对的描写(结合原诗具体分析景物的特点),表达(抒发)了的(思想感情)二、【强化训练】第二课时重点突破之语言考查内容:1、考查诗中词语(多为动词、形容词)的含义2、考查诗歌的炼字炼句3、考查诗歌的语言风格一、【典题导练】(一)炼字型例5、(09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考点】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试题解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解题的思路为:(1)释义析理: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语境义。
(2)还原画面: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还原该字所描述的景象。
(3)抓住关键:要注意实词中动词、形容词的新奇用法,也要体会虚词中数词、连词、副词的特别意味。
(4)明确重心:一定要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在全篇结构上起着怎样的作用。
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总结归纳】炼字题常见的答题模式为:这个字的意思是(或运用了什么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形象(景色),烘托了什么意境,表达了情感。
例6、(09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考点】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试题解析】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组织答案,内容上要抓住意象的特征和的思想感情,结构上要抓关键词在诗中的位置以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
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
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总结归纳】该词在突出主旨上所起的作用和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两方面结合。
(二)炼句型例7、例(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