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查询姓氏

查询姓氏

查询姓氏创建纪念馆 | 创建族谱 | 录入姓氏 | 录入人物 | 创建休闲吧 首页 | 百家姓 | 网上纪念 | 搜索查找 [ 登录 注册 ]姓氏:高拼音: 2008-03-0949045次 1人1个 55个1762人161部站长: [申请站长]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字号:大中小 ]进入高姓社区(56)一、来源有四1、出自姜姓。

相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

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

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

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

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

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

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

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

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

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

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

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

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

因此,当今高氏子孙多数为渤海高氏后裔。

2、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也为高氏,也为山东高氏。

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

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

3、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赐姓,少数民族姓氏改人高姓。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

其中一项措施就是改北方胡人复姓为汉族单姓。

这一时期,鲜卑族的是娄(楼)氏改姓高氏。

据《魏书》所载,鲜卑族中有楼氏改高氏者,另有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是为河北高氏。

清朝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年,满族姓氏出现了大量改用汉姓的变化,有的以满姓字头音译为汉姓,高佳氏就改为高氏。

北齐重臣高隆之,本姓徐氏,他的父亲被姑婿高氏收养,因从其姓,叫高干,是北魏时的白水郡守。

高隆之也从跟随其父姓改姓高。

他在北齐时为朝中重要大臣。

在他因故被杀死后,北齐皇帝高殷下令由他的兄子高子远承袭了阳夏王的爵位,高子远的后代就在今河南杞县一带发展起来,成为当地的望族。

另外,唐朝宦官高力士,是冯盎的曾孙,本姓冯,后被高延福收养,所以改高氏。

当高氏建立北齐政权后,高姓就贵为北齐的国姓,于是北齐皇帝便赐他姓为高姓以示恩宠之举。

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力战有功,被高欢赐爵西华县都乡男,高洋建立北齐政权后,550年(天保元年)赐他姓高。

此外,元文遥在北齐时也先后得到高洋、高演皇帝的重用,因迎立高湛皇帝即位有功,566年(天统二年),后主高纬下诏特赐他姓高。

他们的后代就以高为姓。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朝鲜半岛封建国家高丽有羽真氏后改高氏的,高居丽原为中国东北浑江流域的一个古老部族,汉朝时属玄菟郡管辖。

公元前37年,其部落首领高朱蠓在纥升骨城 (今辽宁桓仁)定都称王,建立高居丽国。

高氏在高居丽国的统治维持了600多年的时间。

公元3年高居丽迁都国内城(今吉林集安),427年又从国内城迁到平壤。

由于高居丽的国王为高氏,所以在古代高居丽国的存在期间,高氏有着较高的政治地位。

其中有一部分高氏迁到了中国内地。

如高云,其祖父高和是高居丽之支庶,自云高阳氏之苗裔,所以以高为氏。

北周时期,曾被封王为巨野县侯的大将军高琳,其祖先就是高居丽人,五世祖高宗归附北魏,被拜为第一领民酋长。

高琳因战功显赫,他的一个儿子被别封为许昌县公。

高琳的后代就在山东巨野和河南许昌一带发展起来。

唐朝大将高仙芝也是高居丽人,在他父亲舍鸡时在唐朝任军职,他也随父亲到安西,后成为唐朝的著名军事将领。

其后代也就定居于北京市密云县一带。

4、以"高"字开头的两个字的复姓,后有改单姓"高"为氏。

譬如:高车氏、高东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

二、历史上高姓的分布和迁移春秋战国时期,高氏主要活动在华北地区,其中一支在战国后期,楚国灭越后,经吴越之地,进入楚国,最终到达海南。

秦汉时期高姓的足迹已经遍布于华北、陕甘宁以及中原地区。

东汉末期是高姓的鼎盛时期,在渤海莜县地区形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渤海高姓。

西晋时,高姓主要向北和东北迁移。

南北朝时,高姓因北齐的灭亡而被迫移民陕南和西蜀。

隋唐时期,高姓主要的活动地仍在长江以北,但继续向四川和江浙地区迁移。

五代宋元时期,高姓大批移民于江南各地,尤其是江浙地区。

明末清初高姓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高姓大约有8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5,排在第十五位。

安徽为高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高姓总人口的15.6,占安徽总人口的3.1。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北、陕西、河南、四川五省,这五省高姓占高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山西、湖北、浙江,这三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0。

全国以皖豫陕冀为中心,向东北、西北、东南呈放射形的高姓分布带。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高姓大约有9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为明朝第十九位姓氏。

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高姓人口基本没有增长,远远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600年中高姓人口纯增加率为4,净增加了4万。

山东为高姓第一大省,约占总高姓人口的18.8。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苏(12.5)、浙江(12.2),这三省高姓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甘肃、河北,这四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9。

宋、元、明期间,高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西北迁移,特别是向江浙赣地区移民。

全国重新形成了山东、江浙赣、陕晋三个高姓人口聚集地区。

三、当代高姓的人口及分布当代高姓的人口已达1 452万,为全国第十五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21。

从明朝至今近600年中高姓人口由93万激增到1 450余万,达15倍之多。

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

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1 000年高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安徽、江苏三省,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北、河南、四川、广东,这五省又集中了31。

山东居住了高姓总人口的14.6,为高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2.3。

全国形成了渤海湾、东部沿海地区高比率的高姓区域。

在近600年间,高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移动流。

四、历史上的高姓郡望2、渔阳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后置郡。

以渔水之阳得名。

高隐、高瞻之后。

3、广陵郡:汉时置。

此支高氏,为吴丹阳太守高瑞曾孙高悝之后。

4、河南郡:汉时改秦三川郡置郡。

此支高氏,为鲜卑族高氏之后开基。

5、辽东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所建郡。

高瞻之后。

五、姜姓高氏(渤海高氏)世代谱系表(上源西周齐太公姜尚,下迄南宋高世则家族,本表据史记、新唐书、氏族志等史书和各地高氏名谱修成,没有确凿根据请不要擅自修改)姜姓高氏世代谱系(含公子高、公子祁两支高氏)01世齐太公(姜尚,字子牙)02世齐丁公(姜彶)03世齐乙公(姜得)04世齐癸公(姜慈母)05世齐哀公(姜不辰)、胡公(姜静)、献公(姜山)06世齐武公(姜寿,献公子)07世齐厉公(姜无忌)08世齐文公(姜赤)09世齐成公(姜说)、公子高(文公次子)10世齐庄公(姜购)、公孙癸受(高子)11世齐厘公(姜禄甫)、高傒(癸受子,字祖望,谥敬仲)12世齐襄公(姜诸儿)、齐桓公(姜小白)、高庄子(虎)13世齐惠公(姜元,桓公子)、高倾子(顷)、高酀14世公子祁(惠公子,字子高)、高宣子(顷子,名固)、高式(酀子)15世姜虿(字子尾)、高厚(固子)、高偃(式子)16世高强(姜虿子,字子良,后世不详)、高子丽(厚子)、高张(偃子)17世高止(子丽子,字子容,出齐奔燕)、高良夫(张子)18世高竖(止子)、高柴(良夫子,厚余堂始祖)19世高鱼(竖子)20世高彄臧21世高石22世高般23世高赫、高赭24世高宽(赫子)、高穹(赭子)25世高峻、高量(宽子)、高严(穹子)26世高奉名(峻子)27世高鼎28世高邑29世高成30世高则31世高不疑、高不识32世高兴(不疑子)33世高然34世高晖35世高洪(东汉渤海太守,渤海高氏始祖)36世高茂37世高瑞38世高褒(字宣仁)39世高韦40世高承(韦子,字文休)、高悝(瑞曾孙,广陵高氏始祖)41世高延(承子,字庆寿)42世高纳(字孝才)43世高达(字式远)44世高约、高乂、高隐、高汉45世高瞻(约子,渔阳、辽东高氏始祖)、高庆(隐子)46世高展、高敬、高泰(庆子)47世高谠、高颐(展子)、高韬、高湖、高恒(泰子)48世高佑(谠子)、高允(韬子,北魏宰相)、高真、各拔、谧、稚(湖子)49世高振(佑子)、高树、高翻(谧之子)50世高表(振子)、高欢(东魏宰相)、高琛(树子)、高岳(翻子)51世高衡(表子)、高澄、高洋(欢子,北齐文宣帝)、高劢(岳子)52世高冯(字季辅,唐朝宰相)、高士宁、高士廉(劢子,唐初名相)53世高履行、质行、真行、纯行、审行、慎行(士廉子)54世高璇、高瑾(履行子)55世高绍、高术(璇子)、高丕、高迁(瑾子)56世高卿、高崇文(唐威武王、渤海郡王)、高子羽(迁子)57世高质(卿子)、高暄(子羽子)58世高伯祥(质子,京兆高氏始祖)、高岳(暄子)59世高郢(伯祥子,唐朝宰相)、高登(岳子)60世高定、高文举(郢子)、高仲武(登子)61世高顺励(文举子)、高冕(仲武子)62世高思继、高思祥(顺励子)、高霸(冕子)63世高行周(思继子)、高行圭(思祥子)、高乾(霸子)64世高怀德(行周子,北宋武将)、高文玉(行圭子)、高琼(北宋烈武王)65世高处恭、高处俊(怀德子)、高继勋、高继忠、高继伦(高琼子)66世高永能(文玉孙,北宋武将,陕西老高始祖)、高遵裕、高遵甫(琼孙)67世高世亮(永能子)、高士林、高士宏、高耀祖(继伦孙,闽粤高氏始祖)68世高昌裔(世亮子)、高公绘、公纪、公泰(琼玄孙,江浙诸支始祖)69世高世则(公纪子)、高世英、高世杰70世高百之、高千之(世则子)六、古代历史名人1、高渐离:战国末年时燕人,擅长击筑,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击筑,荆轲和歌。

后因在筑内暗藏铅块扑击秦始皇,不中被杀。

2、高长恭:又名高孝瓘,他勇武善战,常常大败敌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