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园林考察报告范文

园林考察报告范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园林考察报告范文篇一:园林苗木业考察报告xx年2月28日-3月6日,应日本政府农林水产省的邀请,中国花协苗木分会组织了棕榈园林、铁汉生态、绿大地生科、森禾种业四家公司前往日本香川县、千叶县两地进行了专题考察。

德国、新加波、捷克的园林业代表也与我国代表一同参加了此次活动。

主办方在香川和千叶两地都举行了业者见面会,每个考察团成员都配备了一名专职翻译,负责与日本生产业者进行沟通,进行问答交流和现场参观后,每个考察团成员还需要对各个受访苗圃进行专业性评估。

最后农林水产省官员会根据评估结果对苗木生产业者提出改善建议。

考察团成员对由于日本的国情与中国有较大的不同,因此园林苗木产业形式的差异也非常明显,人本园林苗木业界的主要产品形式是盆景或者中小规格造型植物。

其产业状况总结来看有两个关键词:传承、专业。

1.传承1.1.继代日本的园林苗圃占地面积很少超过10亩地,以小型盆景为主要产品形态的苗圃面积则更小。

但是这种苗圃的传承六成以上超过4代人,传承10代人的家族盆景园也不罕见。

1.2.不辞辛劳苗圃往往是处于比较偏僻的地方,而且劳动时间长,因此家族成员不计加班费的劳作才能有所收获。

目前日本植物修建专业工人每天的工资是1xx日元,折合人民币是每天800元,平均每人每天可以修剪10棵树,那么每株树每天的修建成本是80元,每年按照200天修剪日来计算,就是16,000元。

20年就是320,000。

实际上以罗汉松为例,20年修剪成造型的20公分左右的罗汉松在当地的装车价也就是20万人民币。

因此,家族成员不计工资的劳动,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如果没有家族传承,这样的投入产出,估计难以为继。

1.3.独家秘笈盆景的修剪是们技术,也有个人的感悟,虽然同样是修剪,不同家族的修剪风格也略有不同,这种技术在家族成员内部传承,更有利于家族获得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因此传内不传外的传统思想也是日本园林苗木业界家族传承的主要原因之一。

1.4.资产传承日本园林苗木的主要盈利构成是:土地地租、家族成员的劳动力投入、园林植物修剪专业技术、家族资产的利息增值。

由于土地私有可继承的,因此日本的园林苗圃尤其是依靠土地培育中等规格造型苗木的家族,对土地改良的投入较高。

因此虽然经历了长达5xx年的苗圃种植,其土地肥力状况并没有下降,而且苗木挖土球所带走的土壤也被新投入的木炭灰及其它栽培土给填充,并没有造成地表下降。

2.专业2.1.技艺专业由于家族多代人的传承,让园林技艺得以有效沉淀并不断改良,所以日本的造型植物修剪技艺可以说世界领先。

尤其对于罗汉松、黑松、五叶松等植物的修剪技术更是出神入化。

2.2.资材专业技能专业配套的园林资材开发也能可见一般。

比如十年前还用铁线进行绑扎造型,现在采用铝线;关于植物洗根的工艺也比较先进,专业的喷水枪,浸泡消毒池,配套的水苔、泥炭土、包裹网等等一应俱全。

2.3.持久性园林苗木的造型绝非朝夕之功,需要长时间耐心的修剪才能带到语气的效果。

比如罗汉松20年持续地修剪达到特定造型后才会出圃销售,这种坚持的做法在中国是很难想象的。

一般来说中国生产型苗圃的出圃时间是5年,流转型苗圃的出圃时间是1年左右,如果在苗圃持续修剪20年才出圃,那么在植物上累加的地租、人工、利息成本以及20年所要经历的自然灾害风险,都会让业者难以承受。

此次考察也有一些隐忧:1.优质苗木库存减少日本销售造型植物的速度大于其生产速度,我们已经看到了其库存产品品质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再过5年之后,如果还是维持这种速度的话,日本的造型苗木库存估计将岌岌可危。

2.苗木生产业者传承无人出席交流活动以及在苗圃劳动的从业人员平均年龄超过50岁,年轻人继续从事园艺生产的人员数量非常少。

如何保持精良修剪技术,对日本来说是一个挑战。

此次考察是中日园林业者之间的高峰交流,政府牵头,企业唱戏似乎比政府之间的直接对话更加高效富有成果。

篇二:景观调研报告格式建筑功能:界定空间、遮景、提供私密性空间和创造系列景观等,简言之,即空间造型功能。

调节气候功能:遮荫、防风、调节温度和影响雨水的汇流等。

美学功能:强调主景、框景及美化其他设计元素,使其作为景观焦点或背景;另外,利用植被的色彩差别、质地等特点还可以形成小范围的特色,以提高景观的识别性,使景观更加人性化。

景观中的植被绿化设计,还应该注意其他一些事项:与景观道路、广场有关的绿化形式有:中心绿岛、回车岛等;行道树;花钵、花树坛、树阵;两侧绿化。

最好的绿化效果,应该是林荫夹道。

郊区大面积绿化,行道树可和两旁绿化种植结合在一起,自由进出,不按间距灵活种植,实现路在林中走的意境。

这不妨称之为夹景;一定距离在局部稍作浓密布置,形成阻隔,是障景。

障点使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栖口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城市绿地则要多几种绿化形式,才能减少人为的破坏。

在车行道路,绿化的布置要符合行车视距、转弯半径等要求。

特别是不要沿路边种植浓密树丛,以防人穿行时刹车不及。

要考虑把绿引伸到道路、广场的可能,相互交叉渗透,最为理想:使用点状路面,如旱汀步、间隔铺砌;使用空心砌块,目前使用最多是植草砖。

波兰有种空心砖,可使绿地占铺砌面2/3以上。

在道路、广场中嵌入花钵、花树坛、树阵景观设计中的地形可以起到d作用●改善植物种植条件,提供干、湿,以至水中;阴、阳、缓陡等多样性环境。

●利用地形自然排水,所形成水面提供多种景观用途,同时具有灌溉、抗旱、防灾作用。

●创造园林活动项目,建筑所需各种地形环境。

●组织景观空间,形成优美园林景观。

生态设计观生态设计观念或结合自然的设计观念,已被设计者和研究者倡导了很长的时间,随着全球化带来的环境价值共享和高科技的工具支持,生态设计观必然有进一步的发展,可以将其概括为:不仅考虑人如何有效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而且将设计作为完善大自然能量大循环的一个手段,充分体现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设计中尽量避免对地形构造和地表机理的破坏,尤其是注意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观;从生命意义角度去开拓设计思路,既完善了人的生命,也尊重了自然的生命,体现了生命优于物质的主题;通过设计重新认识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建构更好的生态伦理。

人性设计观全球化是人类推动的,人类是世界的主体,是技术的掌握者、文化的继承者、自然的维护者。

景观设计观念拓展的重要一方面即是完善人的生命意义,超越功能意义设计,进入到人性化设计。

具体包括:以人为本,设计中处处体现对人的关注和尊重,是期望的环境行为模式获得使用者的认同;呼应现代人性意义,对人类生活空间与大自然的融合表示更多的支持;与人类的多样性和发展性相符合,肯定形式的变化和内涵的多义性。

多元设计观多元的景观发展要求景观设计强化地方性和多样性,以充分保留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来丰富全球景观资源。

其观念具体包括:根据地域中社会文化的构成脉络和特征,寻找地域传统的景观体现和发展机制;以演进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地域的文化传统,将地域传统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与景观现实及未来发展相结合,使之获得持续的价值和生命力;打破封闭的地域概念,结合全球文明的最新成果,用最新的技术和信息手段来诠释和再现古老文化的精神内涵;力求反映更深的文化内涵与实质,弃绝标签式的符号表达信息设计观传统的景观设计集中于展示形态与空间,满足功能需求。

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要求景观承载更多的信息,相应的景观设计必然集中于信息,体现时间优于空间的概念。

其具体包括:应对于信息处理,设置信息调节、疏导的空间,留有增容余地和弹性发展的场所;为有效读取信息,更多提供一目了然、形象简洁、色彩夺目的形式,尤其是对符号标志系统的处理;将信息技术融进设计理念和人的审美需求之中,在更高层次上与情感抒发融为一体;创造互动景观,使景观应对于不同信息而变化,而不是固定地扮演某种角色,承载某种功能。

技术设计观全球化时期的景观发展充分利用技术所提供的一切可能性,相应的设计观念也必然紧密结合技术。

表现在:体现技术理性,设计作为与人口增加、资源减少、环境变化的回答,反思技术的优越性和潜在危险;体现技术理性,反映技术与人类情感相融合的发展动态和技术审美观念的多样化趋势;体现景观智能化趋势,创造有“感觉器官”的景观,使其如有生命的有机体般活性运转,良性循环;尊重地域适宜技术所呈现的景观形式,将其转化为新的设计语言。

篇二:景观调研报告景观设计调研报告班级:10建设(2)班姓名:赵文龙学号:1032203234一导言调研时间:20XX年7月2日调研地点:上海绿城广场调研方法:实地考察、上网、文字资料考察内容:广场、小区,以及人流、交通、环境、停车等。

调研目的:了解广场、小区的设计、布局等。

二基本情况介绍绿城广场始建于1986年,1987年5月建成对外开放,规划占地面积近9公顷。

广场位于中原路与嵩山路两条城市主干道的交汇处,西靠市委市政府,地理位置优越。

广场内建设有音乐喷泉、观礼台、雕塑等设施。

配以大面积绿色草坪,花灌木,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环境宜人,是我市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文化、集会、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

绿城广场是位于上海某区的中心广场,也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上海的点睛之笔,是上海市一个面积较大且功能齐全的休息娱乐广场。

三调研情况介绍绿城广场的改建规划按照跨世纪、高起点的方针通过创造性规划设计与施工,造就了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感和开放性,服务功能完善,空间布局合理,景观环境优美的独具中原文化特色的绿城广场。

规划占地16.25公顷,实际管理面积达12公顷。

广场硬化铺多样化,以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质感,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尺度来引导人们的活动界定活动区域。

广场在原有巍巍嵩山,滔滔黄河两座雕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小品一组和园林绿地浑然一体,突出了中原文化的特色。

广场的绿化实行“点”、“线”、“面”、“乔”、“灌”、“草”相结合,尽力扩大绿化面积,体现绿城广场的主题和意境。

植物配置根据不同功能区分,既种植整齐壮重、富序列感的规则形植物,又种植富于自然情趣的不规则形植物,既注意观赏性,又照顾市民的活动的需要,大面积草坪以波浪形构图增强其观赏性,花卉栽植以常绿为主兼顾四季景观,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绿色永驻。

具体分析:空间组织围绕广场东西主轴线和南北辅轴线展开,由东向西追求由实空间到虚空间、由下沉空间到凸起空间的转化,形成有抑有扬、有张有弛、有放有收的空间变化模式。

广场空间在强化轴线序列感的同时,也注意小型半开敞、开敞空间的营造,丰富广场的空间构成。

规划采用植被分隔、铺地界定、高差错落相结合的手法,将广场空间划分为六个功能特色各异的小型活动空间,并通过广场内部道路串联组织,使广场空间相互融合、渗透,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

同时,规划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法,对广场周围建筑的空间布局提出了具体要求,保证广场地区空间景观组织的统一有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