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伊川县中考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15分) (共5题;共15分)1. (6.0分) (2019八上·河源期末)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2)烈士暮年,________。
(曹操《龟虽寿》)(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环境也无喧嚣之感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5)将《庭中有奇树》默写完整。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知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2. (3分) (2019八下·建瓯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位于屏南县长桥村的万安桥,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木gǒng廊桥,始建于宋代,历史上曾数次遭毁重建,2005年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万安桥全长96.6米,桥宽4.7米,有5墩6孔36开间,除船形桥墩由石砌成和廊项用青瓦铺盖外,其余全为木结构。
远tiào万安桥,翘角飞檐的桥门如苍鹰展翅。
这些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如今,这座桥仍发扬着重要的作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
gǒng tiào________廊桥远________(2)给文中划线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砌成铺盖(3)修改文中画线的病句。
3. (1分) (2019七下·揭西期末)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黄河以它英雄的qì pò________,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2)我曾yí hàn________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3)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已经是fù rú jiē zhī________的人物了。
(4)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每走一步都yōu xīn chōnɡ chōnɡ________。
4. (1分)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理解正确的是()皎洁的月光装饰了春天的夜空。
田野、村庄、树木,在幽静的睡眠里,披着银色的薄纱。
那些稠密的白杨树叶子,像是一条流水,沙沙沙,沙沙沙,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平静又响亮地流着。
我喜爱夜的柔和、舒缓;我喜爱夜的安宁、静谧;我更喜爱夜使一切浮华和喧嚣退去,让我们重新找到了自己。
A . 选段首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出春天夜空的明亮、透彻。
B . 选段中连用“沙沙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夜晚的喧嚣。
C . 选段中把“月光”比喻成“银色的薄纱”,形象地描绘出春天夜景的朦胧美。
D . 选段中运用“我喜爱……”的排比句式,描写了山村夜晚的柔美、安谧。
5. (4分) (2017八下·金山期末) 2017年春节,央视最火的节目是《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
《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通过演播室比赛的形式,重温经典诗词。
(1)“飞花令”本为古人行酒令的一种,原为按顺序吟诵带“花”字的诗词,答不上则罚酒。
“中国诗词大会”中简化为两人依次吟诵带主题字的诗句。
诗词大会第二季冠军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飞花令”的出口成章圈粉无数。
飞“春”字,你也来试试,请写出两句带“春”字的诗句。
(2)《中国诗词大会》播出以后,网友对其徽标赞声一片。
一个成功的徽标设计一定是图文设计有创意、寓意丰富的,请你从图文设计和寓意角度来写写中国诗词大会徽标设计的特色。
要求语句通顺,80字左右。
中国诗词大会会徽(如下图)二、阅读理解(45分) (共5题;共45分)6. (10分)(2019·贵阳)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沧浪亭记(节选)【宋】苏舜钦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①广水,不类乎城中。
并②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③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杠④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⑤。
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
坳⑥隆胜势,遗意尚存。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⑦ ,号‘沧浪’焉。
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
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⑧小舟,幅巾⑨以往,至则洒然⑩忘其归。
箕⑪而浩歌,踞⑫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形骸⑬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⑭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⑮,隔此真趣,不亦鄙哉!【注】①阜fù:土山。
②并bàng:靠近。
③纵广:纵横。
④杠gāng:独木桥。
⑤亏蔽:掩映。
⑥坳ào:低洼。
⑦倚qí:弯曲的堤岸。
⑧榜bàng:摇桨,划船。
⑨幅巾:男子用布包头,不戴帽子,古人认为这是很随意的装束。
⑩洒然:畅快的样子。
⑪箕:坐时臀部着地两腿分开前伸,形如箕。
⑫踞:蹲坐。
⑬形骸:身体。
⑭汩汩:沉浮。
⑮磨戛:折磨。
(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B .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C .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D .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2)修建沧浪亭之前,作者经历了一系列过程。
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 经过郡学,发现东面的弃地。
B . 纵横合计寻找了五六十里路。
C . 通过走访,了解这块地的来历。
D . 喜欢这块地,于是买下了它。
(3)《与朱元思书》中,吴均由山水美景引发了人生感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请摘抄本文中思想情感、表达作用都与之相近的句子。
(4)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A . 其地益阔自以为大有所益(《资治通鉴·孙权劝学》)B . 旁无民居居无何(《史记·周亚夫军细柳》)C . 水之阳又竹已而夕阳在山(欧阳修《醉翁亭记》)D . 不亦鄙哉肉食者鄙(《左传·曹论战》)7. (5.0分) (2017九上·广东期中)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划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B . 以君为长者武陵人捕鱼为业C . 轻寡人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D . 休祲降于天相与步于中庭(2)下面是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第①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B . 第③段中的人物对话写出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C . 第④段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秦王怕出现“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的局面。
D . 唐雎与《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诸葛亮一样,以出色的外交才能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8. (16分) (2017七上·南阳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站在山脚下的人27岁时,他从牧师转行去当画家,深信自己会在绘画艺术上有所成就。
一天,他拿着自己的几幅临摹画作,去巴黎向一位知名的画家求教,希望他能指点一二。
可一连去了好多次,对方都以他的作品太稚嫩,根本不具备绘画天赋为由拒绝给他指导,甚至连面都懒得见。
无奈之下,他只好守在这位画家的院门口,希望能在他出门时拦住他。
一天,画家果然被他等到了,“我对您的才华仰慕已久,请您务必花几分钟时间,指点一下我的作品。
好吗?”说完,他便将自己的画双手奉上。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位画家不但没有伸手去接画,反而以无比轻蔑的语气说道:“让我去看一个无名小卒的画,除了浪费我的时间外,没有任何意义。
”对方的话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但他还是稳了稳情绪,然后微笑着说道:“如果把绘画艺术比作一座高山,那么现在的您无疑是站在山顶的那个人,而我则毫无疑问是站在山脚的那个,您若是朝下看我,自然觉得我渺小得如同一只蚂蚁。
”大画家听后哈哈大笑:“既然你懂得这个道理,就应该知趣地离我远一点!”他点了点头:“从下一刻起,我便会离您远远的。
可是,难道您就不想知道山脚下的人看山上的人是怎样的感觉吗?”“什么感觉?高山仰止?”大画家得意地反问。
“不,我在山脚朝上看您,同样也觉得您渺小无比。
”他淡淡地答道。
就在那位画家惊愕不已时,他接着说道:“人是不能永远站在山顶的,无论他站得多高,始终都是要下来的;而站在山脚的人,只要肯努力,也一定有登上山顶的一天,不是吗?”后来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攀上了绘画艺术的最高峰。
不错,他正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画家之一——文森特·梵高。
(1)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梵高是一个怎样的人。
(3)文中划线句“人是不能永远站在山顶的,无论他站得多高,始终都是要下来的;而站在山脚的人,只要肯努力,也一定有登上山顶的一天”,你赞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4)自选角度赏析这篇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最成功的一种写作手法并说明理由。
(5)站在山顶和站在山脚的两个人,虽然地位不同,但在对方眼里,同样的渺小。
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9. (9分)阅读下列短文,完成小题。
①拔去心灵的杂草②自从加盟网上“开心农场”,每天有不少时光与“种菜”“除草”“收菜”“偷菜”为伍。
与别人热衷“偷菜”不一样,我感触更深的,是“除草”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