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辩论会 愚公移山的精神不值得提倡

辩论会 愚公移山的精神不值得提倡

开篇立论今天,我方观点是愚公应该搬家。

理由如下第一点,是从原著中总结出来的。

众所周知,《愚公移山》出于《列子*汤问》,它的前篇是“淮南的橘到了淮北就变成了枳”,它的后篇是“夸父追日”,很显然,原著是要通过这三篇寓言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一味蛮干。

愚公的精神可嘉,但做法不可取。

第二点,是从现实生活中总结出来的。

现代社会是追求效率的时代,需要的是便捷而明确的方法和思路处理事件。

我方所说的搬家,并不是逃避,而是要选择一个适当的方式来使我们解决困难事半功倍。

而今天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只有运用搬家这种便捷高效的方式,才能更轻松,不至于活得那么累。

同时,对方辩友一再强调直面困难,难道对方辩友所说的直面困难就是要我们放弃便捷的方式而去追求繁琐吗?山不转,水要转,水不转了,人要转,面临如此两座大山,毫无疑问,愚公应该搬家。

谢谢!二辩:从历史角度面对困难,就像是一场战斗。

而搬家,就印证了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游击战,也就是迂回。

换一种角度,从另一方面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长征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并不是对方辩友所说的逃避,而是另辟蹊径的去解决问题,恰恰,如同搬家一样,他很好的解决了困难而且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而反过来看,对方一再强调着直面困难,难道只有像愚公一样,硬碰硬的拼才叫做“直面”吗?同样,这里也有很好的例子。

也是在战斗中,王明、博右的错误思想直接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他们提出的思想恰恰就是硬碰硬,他们就是钻入了“死移山”的牛角尖里。

不会灵活,不会迂回,只有死路一条!难道如山的史实还不足以说明一切吗?三辩:拉入现代社会我放再一次声明,我们所说的搬家并不是在逃避困难,而是用另一种迂回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一味的埋了头,扎根于移山,则就是在思想上钻入了牛角尖,毕竟解决问题不只有一种方法。

从另一方面,移山是需要消耗的,它浪费了人力、物力,但利用这些我们却可以做许多其他的事。

而且用种笨拙的方式消耗的时间也会可想而之,于是很有可能在困难还没有解决,就已经失败了,或出现更多困难,这恶性循环难道是对方辩友所希望看到的吗?自由辩论反方三:看来对方辩友今天还是没有明白困难到底是什么。

我们说困难就是交通不便,而对方辩友要愚公和他的子孙世世代代背上移山的包袱。

请问交通从何而来呢?正方三:同样的嘛,在困难面前常常搬来搬去,回避问题,其结果不言而喻,不堪设想的了!(掌声)反方三:首先再次说明一下,我们所说的
意义上的搬家并不是指逃避困难,而是一种以迂回的方式解决问题。

其次,我们回到题目——愚公移山。

这是古人在编写故事是便给出来的名字——愚公。

这名字不像张三、李四那样随便给出来的,既然叫愚公,那么便映射的说明了愚公的做法是愚的,不然为什么不叫“智公”呢?正方二:不毛之地,险山峻岭,处处看到大石头,谁能保障搬到那地方没有自然的障碍物没有生活困难呢?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桃花源”呢?反方二:是啊!所以说愚公搬家它不是逃避困难,因为他要在新的地方去建设家园。

如果愚公搬家是逃避困难,那么“搬家公司”是不是“帮人逃跑公司”呢?(笑声,掌声)正方三:对方辩友好像主张搬家比移山容易,但是,山是看得见的障碍,而搬家的路途中应该是怎么样的呢?搬家的路途中可以暴雨连天、饥寒交迫,可能碰到土匪啊!而且搬家了以后也可能水土不服,语言不通,还有昏君的暴政啊!搬家以后还会有山的可能性啊!反方一:对方辩友所说的种种困难都是难免的,即使移走了山,住回原地,谁知道以后是不是会有更多的困难出现。

同样有困难,选择的方式一样简单,一个词——成本。

解决交通的问题,有两个方法:第一,移山;第二,搬家。

同样是解决办法,当然要选择成本低、简便易行的方式。

四辩总结陈词:首先,有了搬家才有了人类进步。

从树上搬了下来变成人直立行走,从洞穴里搬出来人开始刀耕火种,从封闭落后的小山村里搬出来,我们又开始辞别了小农经济走向工业文明。

搬家是进步的阶梯。

其次,搬家意味着打破封闭僵化的思维模式,提倡功效结合的思维方法。

也意味着人员、物资、信息的合理流动。

而这些也是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现代文明的坚实基础。

第三,搬家是在和谐之中求进取,应该做到人与自然活谐相处。

果像对方辩友所说的那样,因为出入之迂就破土滥挖,岂不破坏生态。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了吗?而且移山式的行为反映的是人是万物的主宰的陈旧观念,已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1988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的全球头号新闻人物竟是我们伤痕累累的地球。

两相比较,高下立分。

第四,愚公搬家体现了创新意识,破除守土重迁的传统观念以坦荡的胸襟面对世界。

第五,愚公搬家也体现了仁爱的情怀,自己搬了家,可使千千万万的动植物免于受害嘛。

最后,愚公搬家更体现了积极进取的热情,向自我挑战的勇气。

九十岁的愚公要去另一片天空下重建家园,真是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呀。

综上所述,愚公搬家集中了中华民族务实之中求应变,应变之中求进取的科学精神,这是时
代旋律、时代需要、搬家思维。

有道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我们只有务实,应变进取,才能破旧立新,再造辉煌。

谢谢。

反方立论:今天的辩题事实上给了愚公两条路的选择,但体现在更深层次的却是两种思维方式的取舍。

一条路,愚公率子孙万代挖石运土,移山填海。

另一条路是移民新风,举家搬迁修建家园。

究竟何去何从,我们和对方辩友是志同而道不合。

我们双方都有锲而不舍迎难而上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意志,但对方辩友选择了移山,既不现实,也不科学,而我方观点是搬家,这是一种新思维,体现了中华民族务实之中求应变,应变之中求发展的科学精神。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我方的观点。

首先,人的精神固然重要,但不能片面无限夸大而违背自然规律。

愚公的愚就在于无视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

让世世代代都去移山,且不说子孙们吃什么,更重要的是去掉一座山去填一个海,破坏了山和海的自然生态,将是怎样灾难性的后果,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本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自然不属于人,而人属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相互和谐的存在。

其次,我们知道,问题有多种,有的只有一种解决方法,那么我们无法选择。

而有的则有多种方法,正如愚公所面临的问题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选择一种科学的方法呢?再次,无论是搬家,还是移山,它最终的目的,都是更好的与外界沟通。

既然解决的问题相同,那么肯定要选择一种既现实又可行的方法。

试想,山就这么移下去,至少需要多少代人,而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这仅有一次的生命难道应该用来移山吗?而愚公搬一家所用的时间若用来移山,可又能挑几担土呢?如此劳民伤财,还不如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地打破封闭的凝固,创造开放和流动是历史进步之所在。

综上所述,一边是移山事倍而无功。

一边是搬家事半而功倍。

一边是移山的辛苦和汗水,一边是搬家的大智和大勇。

一边是封闭山村的无奈,一边是外面世界的精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