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睡眠与觉醒的脑机制

19睡眠与觉醒的脑机制



非REM睡眠的特征可表述为“休闲的大脑, 可动的躯体”
二、快速眼动睡眠的特征

P409

REM睡眠的特征可表述为“活跃的大脑,瘫 痪的躯体”
睡眠的两种时相
非REM
兴奋部位 相关递质 脑干中缝核 5-HT
REM
脑干中缝核尾端-蓝斑中、后部 5-HT、NE、ACh
睡眠特点 ①脑电波为高振幅快波; ①脑电波为低振幅快波; ②感觉、呼吸、Bp、心率、 ②感觉和肌紧张,阵发性 代谢率↓,肌紧张减退; 呼吸不规则和肢体抽动, ③不出现眼球快速运动; 骨骼肌张力丧失; ④唤醒阈低,且主诉做梦 ③出现眼球快速运动; 者少。 ④唤醒阈高,且主诉做梦 者多。
第二节 睡眠时相和周期

睡眠过程中,脑反复循环于非REM睡眠相 和REM睡眠相两种状态。非REM睡眠时 间占睡眠总时间的75%左右,REM睡眠占 睡眠总时间的25%。

健康成年人的典型睡眠过程:
第三节 睡眠与觉醒的机制
睡眠的机制: 睡眠不是脑活动的简单抑制,而是一 个主动过程。目前认为脑干尾端存在能引 起睡眠和脑电波同步化的中枢,其上行通 路(上行抑制系统)作用于大脑皮层,与 脑干上行激动系统的作用相对抗,从而调 节睡眠与觉醒的相互转化。

人的一生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 度过,其中四分之一的睡眠时间处于活跃 做梦状态。
睡眠功能的理论: 恢复理论 适应理论



第一节 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
人正常的一天包括两种状态:觉醒和
睡眠
快速眼动睡眠(REM)
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
一、非快速眼动睡眠的特征

P409
第四节 快速眼动睡眠和梦

梦多数发生在REM睡眠期间,对梦的解释 极大地依赖于对REM睡眠的研究。
睡眠剥夺实验 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



“激活-合成”假说
作业
名词解释: 精神分裂症

快速眼动睡眠
简答:

试述Klü ver-Bucy综合征的特点
三、快速眼动睡眠

REM睡眠的神经控制来自脑干深部,特别是 位于脑桥的弥散性调制系统。 蓝斑的NE能系统和中缝核群的5-HT能系统的 神经元放电频率随着REM睡眠几乎降为零; 而脑桥Ach能系统的神经元放电频率则急剧上 升。 在REM睡眠期为何四肢不能运动?


四、促睡因子

胞壁酰二肽

白介素-1

调制系统工作的几条基本原则:
一、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与觉醒

损毁动物脑干网状结构导致类似于非REM睡 眠的状态,提示这一部位的神经元活动是保 持觉醒所必需的 反之:

二、入睡与非快改变, 然后进入非REM睡眠状态。

大多数弥散调制性系统的神经元(例如,蓝 斑、中缝核群以及基底前脑的神经元)放电 频率普遍降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