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步步高 【高考地理(通用)第二轮专题复习 高考题型冲刺练 选择题 计算型

步步高 【高考地理(通用)第二轮专题复习 高考题型冲刺练 选择题 计算型

题型4 计算型读“宁波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2题。

1.该地计划在海拔100米以上丘陵种植杨梅,按3株/100 m2标准种植,图示范围内需要杨梅苗约() A.100株B.1 000株C.3 500株D.9 600株2.A段村道比B段村道更曲折,是为了() A.少占杨梅林的规划用地B.减缓坡度,减少工程难度C.监测高速公路车流量D.开发旅游资源,方便游客观赏答案 1.C 2.D解析第1题,根据比例尺结合图示中海拔100米以上丘陵区域范围估算其面积约为900 m2,据此判断大约需要的杨梅苗数量。

第2题,A段村道附近多碑刻和古寺,为开发旅游资源,方便游客观赏,村道比较弯曲。

3.下图中,当a、c值相差20°时,该地的纬度值是()A.23°N B.63°NC.43.5°N D.27°N答案 B解析由曲线图可知,该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说明该地位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可知,该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与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之差为47°,即可知c=23.5°,求得a=3.5°。

由a为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可计算出该地纬度为63°N。

(2013·上海地理)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的差异,图示的四个市的人口容量也不同。

据此完成4~5题。

4.有人口学专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

假设图示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市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A.①B.②C.③D.④5.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

据下图判断,四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的城市代码是()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 4.D 5.C解析第4题,考查人口容量的计算。

根据题目叙述: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 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

四地耕地面积相同,但是由北向南农作物由一年一熟变化为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

④地熟制最高,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较小,所以④地的理论人口容量最大。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第5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

人均用水总量小于人均水资源总量表示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

图中①和④人均水资源总量大于人均用水总量。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下图为“部分经纬线图”,30°N纬线与120°E经线相交于①地,①、②、③、④地位于同一经线圈上,且①与②、②与③之间纬度差均为15°,N为北极点。

读图回答6~7题。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与④地相距大约2万千米B.②地比③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大C.③地与④地相比白昼时间较短D.④地日落时①地正值日出时刻7.关于图中各地所在区域地理环境叙述正确的是( ) A.①附近在外力作用下喀斯特地貌广布B.②附近自然植被是以温带草原带为主C.③附近冬末春初河流有凌汛现象发生D.④附近气候特点呈明显的旱雨两季答案 6.B7.C解析第6题,A选项中两地的距离是处于对应经线上,应先向正北走,再正南走,沿经线走120度,距离为13 320千米;B选项中②和③地均位于北回归线之北,②永远比③正午太阳高度角大;C选项白昼时间长短随季节不同;D选项两地不在赤道上,也不一定在晨昏线上,所以不一定是日出和日落的关系。

第7题,A选项喀斯特地区不是在杭州附近;B选项此处为温带落叶阔叶林;C选项③位于勒拿河,由南向北流,有结冰期,则有凌汛条件;D选项④地不是热带季风气候,没有明显的旱雨两季。

读“世界某区域的经纬网图”,图中箭头为地球自转方向,阴影为黑夜,此时在丙地正好可以看到日落的景观,完成8~9题。

8.若此刻丙地是17:30,此时有一架飞机从乙地取最短路径飞往甲地,行程用了3小时30 分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飞机先向东北后向东南飞B.抵达甲地时,当地时间为当日17:40C.飞机先向东南后向东北飞D.抵达甲地时,当地时间为当日17:20答案 B解析根据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可知为北半球,从乙地飞往甲地的最短路径偏向北极点,即先向西北再向西南;乙地经度为东经25度,时间为17:30,甲地经度为西经25度,飞机从乙地起飞时,甲地时间为14:10,再加上路上时间3小时30 分钟,所以到达甲地时,时间为17:40。

9.当乙地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时,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A.北印度洋洋流向西流B.黄河正处于主汛期C.亚洲高压正处于强盛期D.我国江淮地区阴雨连绵答案 D解析当乙地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时,季节为北半球夏至日,北印度洋洋流向东流;黄河主汛期还未到;亚洲为低压。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12月某日昼夜分布示意图”,阴影表示黑夜。

读后回答10~11题。

10.甲、乙、丙、丁四地按纬度从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乙、丁、丙、甲C.乙、丙、丁、甲D.甲、丙、丁、乙答案 D解析甲地昼长为12小时,可知甲地位于赤道,乙地出现极昼现象,位于极地地区,丙地昼长为13小时,位于南半球且纬度较低,丁地昼长为10小时,位于北半球,且纬度较丙地高。

11.当丙地日出时,世界标准时是() A.当日18时B.次日18时C.昨日18时D.当日6时答案 C解析丙地日出时,北京时间为2时,所以世界标准时为昨日18时。

北京时间2012年4月11日16时38分,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6级地震。

读图完成12~13题。

12.该岛两端长度约为() A.2 200千米B.1 800千米C.1 400千米D.1 000千米13.地震发生时,纽约(74°W)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日出东方B.正午烈日C.红日西沉D.繁星闪烁答案12.B13.D解析第12题,根据图上纬度相差1°的经线长约为111千米,经度相差1°的纬线长约等于(111千米×cosψ)(ψ为所求地的纬度),再结合勾股定理计算可得,故选B。

第13题,地震发生时北京时间为2012年4月11日16时38分,此时纽约(西五区)为11日3时38分,应该是繁星闪烁。

假定城镇是唯一市场,城镇周围是条件均一的平原,种植农作物的收益只与市场价格、生产成本和运费有关,其关系表达式为:收益=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运费。

单位面积甲、乙、丙农作物,其市场价格分别为600元、1 000元和1 400元,生产成本分别为200元、400元和600元。

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下面是“这三种农作物收益随距城镇(市场)的距离变化示意图”。

据此回答14~16题。

14.X、Y、Z线代表的农作物依次是() A.甲、乙、丙B.乙、丙、甲C.丙、甲、乙D.丙、乙、甲15.在距城镇OJ范围内,为取得最佳综合经济效益,种植这三种农作物的界线应该是() A.E、F B.F、GC.E、H D.F、H16.与其他两作物相比较,单位面积作物Z () A.单位距离运费最低B.单位距离运费最高C.随距城镇距离增大收益递减最快D.总是收益最低答案14.D15.C16.A解析第14题,由本题提供的材料可知当运费为0时,丙收益最高,乙次之,甲最低。

因此丙可付地租能力最高,因此距城镇应最近,其次是乙,最远是甲。

故选D项。

第1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各农作物收益与城市距离不断变化,在不同距离范围内有最大收益的农作物,因此在某范围内就应种植收益最高的农作物。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OE 范围内,种植丙类农作物收益最高;在EH范围内,种植乙类农作物收益最高;在HJ 范围内,种植甲类农作物收益最高,故选C项。

第16题,当运距为0时,收益甲:600-200=400元,收益乙:1 000-400=600元,收益丙:1 400-600-800元。

当收益为0时,运距甲为OJ,乙为OI,丙为OG,单位距离运费甲=400/OJ,乙=600/OI,丙=800/OG,运费甲分子最小,分母最大,单位距离运费最低,故甲(z)最低。

故选A项。

读“我国近年来的人口变化情况表”,完成17~18题。

A.4.79% B.0.479%C.7‰D.7%18.下列关于表中数值反映的我国人口变化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有()①人口出生率一直在下降②人口死亡率一直在上升③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在下降④人口总数在减少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17.B18.C解析第17题,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计算可知我国201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0.479%。

第18题,由表可知,我国人口出生率并不是一直在下降的;由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然为正值,故总人口一直在增加。

读“世界城市人口增长示意图”,回答19~20题。

19.世界50亿人口日出现在20世纪的() A.60年代B.70年代C.80年代D.90年代20.从1950年至2000年,世界乡村人口约增长了()[来源:Z|xx|]A.10.32亿B.14.7亿C.16.5亿D.23.6亿答案19.C20.B[来源:学.科.网]解析第19题,1980年的世界总人口=17.64÷39.6%≈44.5(亿),1990年的世界总人口=22.34÷42.6%≈52.4(亿),故世界50亿人口日出现在1980年至1990年之间,即20世纪的80年代。

第20题,1950年的世界乡村人口=(7.43÷29.2%)-7.43≈18.02(亿),2000年的世界乡村人口=(28.54÷46.6%)-28.54≈32.70(亿),32.70-18.02=14.68(亿),故选B项。

解题技巧因为在地理高考中淡化复杂计算,所以在高考中一般不会要求精确的计算,因此遇到计算型选择题往往可以使用估算,这样会达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区时与地方时,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日出、日落时刻计算,比例尺,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化水平等,在平时要注重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注重规律和原理的应用,以记忆促进理解。

另一类地理计算型题目是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材料和新的计算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种题型因为有很强的创新性,又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原则,在考题中出现较多。

比如日照间距,人口生理密度,人均耕地面积,人口迁移率,人口红利,刘易斯拐点等新概念,必须在仔细分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加以应用。

该类题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计算。

(1)“提取信息”:认真审题,提取试题中的图文信息,明确考查的内容和能力。

(2)“分析信息”:对提取的信息加以分析整合,掌握信息间的内在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