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药学期末重点知识教学提纲

农药学期末重点知识教学提纲

1.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2.致死中量(LD50)或致死中浓度(LC50):用杀死种群50%的个体所需要的计量表示的各种药剂毒力称为致死中量,若用浓度为单位则称为致死中浓度。

3.有效中量(ED50)或有效中浓度(EC50):是指抑制50%病菌的孢子萌发所需要的剂量或有效浓度,多在离体测定方法中测定。

4.忍受极限中浓度(TLm):是对鱼的毒性测定时常用的指标。

在一定条件下,一种农药与某种鱼接触一定的时间杀死50%所需的浓度,ug/g表示。

5.相对毒力指数:几种杀虫剂或杀菌剂若在不同时间及不同条件下分批进行试验时,则每次都得用一个标准药剂作对比,以二者的LD50进行比较,即为相对毒力指数。

6.农药分散体系:各种农药的原药或制剂经调制、施用、燃点或释放,使之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即形成应用上的分散体系。

7.乳化剂:能使原来不相溶两相液体,其中一相液体以极小的液珠稳定分散在另一相液体中的形成不透明或半透明的乳浊液的助剂。

润湿剂:又称湿展剂,可较低水的表面张力,使水易于在固体表面润湿与展布的药剂8.油水分配系数:一种溶质在油相的溶解度与在水相的溶解度之比,比值越大,亲油性越好。

9.亲水亲油平衡值HLB:表面活性剂的亲油、亲水性的强弱常用HLB值来表示,HLB 越小,亲油性越强,HLB越大亲水性越强,HLB值在0-20之间。

10.抗药性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象。

11.耐药性:一种昆虫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药力。

12.交互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13.负交互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对一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后,反而对另一种从未使用过的药剂变得更为敏感的现象。

14.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指以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产生的具有农用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开发的农药。

15.独立的联合作用:指毒理作用不同的几种机理部位,减少其中一种杀虫剂的剂量,不能用增加另一种杀虫剂的量的办法来代替。

16.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仿照植物激素的化学结构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物质。

17.淋溶性:是指除草剂在土壤中随水分移动在土壤剖面的分布的能力,水溶度高的品种易淋溶,同时化合物的盐类比酯类淋溶性强。

18.VSR:常以对脊椎动物的选择毒性比表示杀虫剂对脊椎动物和昆虫毒性大小:VSR=脊椎动物的LD50/昆虫的LD50。

一、简答题和问答题1、农药的毒力、毒性与药效的区别何在?农药的毒力指药剂本身对不同生物发生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

一般在相对严格的控制条件下,用精密测试方法及采取标准饲养的试虫或菌种及杂草而给予药剂的一个量度,作为评价或比较标准。

毒力的单位包括:(杀虫剂)致死中量(LD50)和致死中浓度(LC50);(杀菌剂)有效中量(ED50)或有效中浓度(EC50);(针对鱼的毒性测定)忍受极限中浓度(TLm);相对毒力指数。

农药的药效是药剂本身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效果。

不同的药剂,不同的寄生植物,不同的病、虫和草害等防治对象以及各种田间环境因素,都与药剂的作用效果有密切关系,药效更有实际意义。

药效是药剂、有害生物和环境条件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因素较多,主要三方面:与药剂联系的因子;与有害生物联系的因子;与环境联系的因子。

农药的毒性:将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害作用称为毒性。

测试农药毒性主要用大白鼠进行实验,农药可以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进入高等动物体内而引致中毒。

农药毒性分类:急性毒性:毒性较大的农药被误食后或经皮肤或呼吸道进入体内后,在短期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

亚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者多有较长期连续接触一定剂量农药的过程,中毒症状表现需要一定时间,但最后表现往往与急性毒性类似,有时可引起局部病理变化。

慢性毒性:有些农药急性毒性不高,但性质稳定,不易分解消失,污染环境及食物,少量长期被人畜摄食后,在体内积累,引起内脏机能损失,或后代不育,致残。

2、农药分散度对药剂应用性能的影响?(1)影响覆盖面积(2)影响药剂的附着性(3)影响药剂颗粒的表面能(4)影响药剂颗粒的运动性能(5)影响悬浮液的悬浮率及乳状液的稳定性3、列出十种主要的农药剂型?(1)粉剂:通常由有效成分和填料组成。

主要是供喷粉使用的低浓度粉剂,是古老剂型,后来发展了高浓度粉剂,供拌种、配制毒土等使用。

(2)粒剂:由原药、载体和助剂加工成的粒状剂型。

它是由粉剂派生和发展的多规格、多形态、多用途的剂型,保留了粉剂使用方便、施药功效高的优点。

(3)可湿性粉剂:易被水润湿并能在水中分散、悬浮的粉状剂型。

以不溶于水的原药与润湿剂、分散剂、填料混合,经粉碎而成。

该剂加水可稀释成稳定的分散性良好的可供喷雾使用的悬浮液。

(4)可溶性粉剂:可直接加水溶解使用的粉状农药剂型,又称水溶性粉剂。

制剂外观似可湿性粉剂,但有效成分较可湿性高,可达60%-90%。

(5)悬浮剂:固体原药分散、悬浮在含水介质或油介质中能流动的高浓度粘稠制剂。

(6)胶体剂:加水后可将制剂溶解成为胶体状或类似胶体状悬浊液的块状、粗粉状或黏胶状农药剂型。

(7)乳油:入水后可分散成乳状液的油状均相液体剂型。

可溶解性乳油,透明;可溶化性乳油,半透明;乳化性乳油,不透明。

(8)种衣剂:含有粘结剂的农药包裹在植物种子外面并形成比较牢固药层的剂型。

(9)油剂:农药原药的油溶剂剂型。

加工时需加助剂或化学稳定剂,该剂专供超低容量喷洒,一般含农药有效成分20-50%,不需稀释,可直接喷洒。

(10)烟剂:引燃后,有效成分以烟状分散体系悬浮于空气中的农药剂型。

4、表面活性剂在农药加工与使用中的应用?(1)乳化剂在乳油加工中的作用乳油是农药原药,有机溶剂和乳化剂的互溶均相液体,将之注入水中,乳化剂立即在油-水界面上形成一层定向排列的分子层,降低了界面能力,并对油、水合并起屏障作用。

(2)润湿剂在可湿性粉剂中的应用可湿性粉剂是原药、填料和润湿剂混合后经粉碎并达到一定细度的粉状物,兑水后成为悬浮液。

固体原药不论多细都不可溶于水,加润可使之溶于水,提高药效。

有的原药不易被水润湿,有的填料也难被润湿或慢,含有润湿剂后,粉剂较快被润湿,有利于提高悬浮率。

(3)湿展剂湿展包括湿润与展布,当夹角<90°时,液体不仅能湿润固体表面,并且能扩展到较大面积。

5、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作用机制?有机磷 E P PE E PX E PX K3K2Kd +−→−−→−•−→←+X氨基甲酸酯类 E C CE E CX E CX K3K2Kd +−→−−→−•−→←+XPX--有机磷杀虫剂 CX--氨基甲酸酯 X--杀虫剂分子侧链E--AChE 乙酰胆碱酯酶 PE--磷酰化酶 CE--氨基甲酰化酶PX ·E/CX ·E--复合体(1)形成复合物(2)形成磷酰化酶/氨基甲酰化酶(3)酶的复活*磷酰化酶复活时间比氨基甲酰化酶的复活长得多6、作用于神经系统的杀虫剂的作用机制?(1)神经细胞的兴奋传导:从外界来的刺激,不管是机械的、化学的,还是光的,树枝突起接受后,细胞即发生脱极化作用,于此同时引起膜的渗透性改变,膜内外K 、Na 离子的改变,使膜内外的电位差发生变化。

由脱极化作用产生的动作电位,像电波一样沿轴突传导以达到相应器官。

冲动不能逆方向传导,永远沿一定方向前进。

(2)突触处冲动的传导:冲动通过轴突后,向另一轴突传导,此时传导与上述不同,需经过突触传导。

突触处的传导主要是化学传导物质起作用。

传导物质包含在突触小泡体内,由前膜放出,后膜上的感受器接受,引起轴突膜的脱极化作用,冲动即可向前传导。

轴突:DDT 拟 ;突触:有机磷氨基甲酸酯7、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原理?(1)化学保护:指病原菌侵入寄主植物之前用药把病菌杀死或阻止其侵入,使植物避免受害而得到保护。

在接种体来源施药;在可能被侵染的植物或农产品表面施药。

(2)化学治疗:植物被侵染发病后,在植物体使用化学药剂使其对植物或病菌发生作用而改变病菌的致病过程,从而达到减轻或消除病害的目的。

包括局部化学治疗、表面化学治疗和内部化学治疗。

(3)化学免疫:指利用化学物质使植物产生抗病性。

a 、生物固有的周体抗病能力b 、抗病力必须维持较长时间,甚至可以遗传给后代。

8、杀菌剂的作用机理?(1)对菌体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对细胞壁、细胞膜以及菌体内一些细胞器或其他细胞结构的破坏。

(2)对菌体内内能生成的影响a 、对乙酰辅酶b 、对三羧酸循环c 、对呼吸链的影响d 、对脂质氧化e 、对氧化磷酸化的影响(3)对代谢物质的生物合成和功能的影响对核酸合成和功能的影响:多菌灵,苯莱特,抗生素类,甲霜灵。

对蛋白质合成和功能的影响:稻瘟灵,甲基立枯磷等。

9、举例说明除草剂生物化学选择性原理?利用除草剂在植物体内所发生生化反应的差异而产生的选择性称为生化差异选择性。

植物的生化选择性多数情况下是由所含酶系不同而产生的。

(1)活化差异选择性:这一类除草剂本身并没有除草活性或活性很小。

但在某些植物体内由于酶的作用而使其迅速代谢成活性很强的化合物,使植物受害死亡,而在另一些植物体内,则没有这种活化反应或反应很弱,因而对这些植物很安全。

具有此类选择性原理的除草剂举例如下:2甲4氯丁酸和2,4-滴丁酸除草剂。

(2)钝化差异选择性:这一类除草剂本身除草剂对植物都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但在另外一些植物体内没有这种降解钝化反应,或反应很弱,因而保持了它原有的生物活性,能把这些植物杀死,从而产生了选择性。

具有此类选择性原理的除草剂举例如下:敌稗。

(3)植物体内靶标酶差异选择性:除草剂在植物体内发挥作用,通过影响植物正常的生理生化反应来完成,而这又是通过影响生化反应所需的酶来实现,这些酶就是植物发挥作用的靶标酶。

对于存在这种靶标酶且对该除草剂敏感的植物来说,接触除草剂后就会被杀死。

如芳氧苯氧丙酸类。

10、除草剂位差与时差的选择性原理?(1)位差选择性:一些除草剂对作物具有较强的毒性,施药时可利用杂草与作物在土壤中或空间中位置的差异而获得选择性。

a、土壤位差选择性播后苗前土壤处理法:利用药剂仅固着在表土层,不向深层淋溶的特性,杀死或抑制表土层中能萌发的杂草种子。

深根作物生育期土壤处理法:利用除草剂在土壤中的位差,杀死表层浅根杂草,而无害于深根作用。

b、空间位差的选择性:一些行距较宽且作物与杂草有一定高度比的作物田或果园、树木、橡胶园等,可用定向或保护性喷雾,使一些对作物有毒害的除草剂药业接触不到作物或仅喷到非要害基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