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0510产业经济学习题解答汇总

最新0510产业经济学习题解答汇总

20110510产业经济学习题解答产业经济学习题导论1、阐述产业的概念及其特性。

答:概念:“产业”是指具有某类共同特性的企业集合。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业”应指“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产品、服务的企业集合”;产业结构理论中“产业”应指“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相同用途产品的企业的集合”。

特性:多层次性(继续补充)2、国外学者关于产业经济学基本内容和学科体系的观点。

P83、中国学者关于产业经济学基本内容和学科体系的代表性观点。

P9产业结构理论1、什么是三次产业分类法,试将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的“20个门类”(从A-T)按照三次产业分类进行分类。

答: 以产业发展的层次顺序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作为标准第一产业: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的物质生产部门,即广义的农业第二产业:加工取自自然物质的物质生产部门,即广义的制造业或工业第三产业:派生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活动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即广义的服务业2、什么是产业结构?按照产业发展层次不同进行分类,有哪几种产业结构类型?答: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二、产业结构的类型(还要补充)(一)三次产业构成不同的类型按照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不同进行排序,越是排在前面的产业所占的比重越大、地位越重要。

1、金字塔型: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总所占比重最大,工业和服务业所占比重比较小,工业中主要是手工业,以第一次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鼓型:第二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最大,第一、三次产业所占比重较小,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工业社会或工业国的产业结构。

鼓型1:第一次产业的比重比第三次产业的比重大,工业化前期的结构。

鼓型2:第三次产业的比重比第一次产业的比重大,工业化后期的结构,服务业已经超过农业。

哑铃型:第二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第一、三次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的特殊结构,这是部分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产业结构。

哑铃型1:第一次产业的比重比第三次产业的比重大;哑铃型2:第三次产业的比重比第一次产业的比重大。

倒金字塔型:指第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最大、第二次产业其次、第一次产业最小、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这是后工业社会或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

(二)产业比例关系不同的类型按照产业之间比例关系状况的不同,产业结构可分为协调性和失衡性两大类。

协调型(均衡型):指产业之间数量比例合理,投入产出均衡,没有过剩和短缺现象,或者过剩和短缺现象不严重,国民经济能够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

失衡型(畸形):指产业之间数量比例失调、投入产出失衡,某些产品严重过剩、或严重短缺、或两者并存,对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和效益的提高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的产业结构。

(三)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构成不同的类型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不同,产业结构可分为重型结构、轻型结构、以农为主型结构。

重型结构:是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大部分国家或者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的国家的产业结构。

重型结构1:以原材料、燃料、动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型结构。

重型结构2:以高加工度制造业为重心的重型结构,这是中工业化后期的产业构。

轻型结构:是以轻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一般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国家的产业结构。

以农为主型结构:是没有实现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四)产业发展层次不同的类型按照产业发展程度、技术水平、生产要素密集度、加工程度和附加值大小的不同,产业结构可以分为:初级结构:指以技术落后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度比较地和附加值比较小的产业及第一次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发展水平最低的产业结构。

⏹中级结构:指以技术水平较高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加工度比较高和附加值比较大的产业及第二次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高级结构:指以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及第三次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发展水平最高的产业结构。

2、简述“配第—克拉克定理”及其应用。

(一)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的主要内容1.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的理论前提以若干国家在时间推移中发生的变化为依据首先使用了劳动力这个指标三次产业分类法2.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的主要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第一次产业将减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将增加。

(二)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的应用1.根据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通过一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比较和不同国家的横截面比较,可以判定一个国家产业结构所处的阶段及特点,为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2.利用这一定理对未来就业需求进行预测,以便制定相应的劳动就业政策。

3、论述库兹涅茨关于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答:四、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分布的演变趋势⏹库兹涅茨法则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等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两个方面,探讨了国民收入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分布与变化趋势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化了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方面的研究。

库兹涅茨根据50多个国家的统计资料,整理出1958年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几个不同基准点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根据两表,库兹涅茨得出如下的结论:①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产业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该产业中劳动力相对比重一样,呈不断下降趋势。

②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相对上升,劳动力相对比重的基本趋势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③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的样本国家都呈上升趋势。

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未必与之同步,综合地看,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在这些样本国家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经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型变化。

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原因分析。

答:1.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及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趋于减少的原因分析:(1)农产品的收入弹性较低,是导致第一产业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2)农业处于报酬递减状态,也是导致第一产业国民收入相对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3)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第一产业劳动力相对比重下降的重要原因❖ 2.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及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先升后降、基本不变的原因分析:❖1)消费结构变化使工业产品的需求量增加,从而使工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处于有利的地位;❖(2)国民收入中用于投资部分的增长在不断扩充着生产资料的工业品市场,工业品市场的扩大反过来又给工业的增长和工业提供国民收入的增长创造了条件;❖(3)工业化推进到一定阶段后,工业内部存在着排斥和吸纳劳动力的两股力量势均力敌,即工业技术进步迅速,工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产生出排斥工业部门本身劳动力的力量;与此同时,工业部门内部的行业扩大与增加又产生出吸纳劳动力的力量,这种排斥与吸纳力量趋于平衡,就使第二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趋于稳定。

❖ 3.第三产业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及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的原因分析:❖(1)第三产业的资本、技术的“进入壁垒低”,为劳动力大量进入该产业提供了可能;❖(2)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服务”等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高,“服务”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大,使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成为必然;❖(3)服务性产品“差别小”,因而该产业内竞争激烈,不易形成垄断,服务产品附加价值少,随着经济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大而导致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的有利因素,大部分被该产业产品附加价值较小的不利因素相抵偿,从而使第三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不多,处于微升状态。

4、简述霍夫曼定理。

答: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定理”。

霍夫曼比例越小,重工业化程度越高,工业化水平也越高。

把工业发展划分为如下4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统治地位,资本品工业不发达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的增长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但消费品工业的规模仍然比资本品工业的规模大。

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比消费品工业更快地增长。

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的净产值已经超过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7、试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产业关联理论1、试画出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一般形式,并分析其结构。

(2)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分析①第一象限——中间产品象限(中间使用象限)第一象限是一个横行、纵行部门数目完全相同,排列也一致的表格。

横行表示各部门的产品分配给其他部门(包括本部门)的数量,即中间产品。

中间产品指本期生产、本期尚需进一步加工的产品,是用于本期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纵列表示中间投入或中间消耗。

中间投入是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非固定资产的价值,包括产品投入和服务投入两部分。

行列交叉处的元素即主对角线上的元素,表示各部门产品提供给本部门生产使用,或者本部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本部门的产品数量。

②第二象限——最终产品象限(最终使用象限)横行看,各项数字小计就是各部门的最终产品,用Yi表示;纵行看,各项数字说明最终产品是由哪些生产部门提供的。

所有部门最终产品之和即为社会总产值或国民生产总值。

第一,最终消费。

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

第二,资本形成总额。

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两部分。

第三,净出口。

是出口总额减去进口总额之后的差额。

③第三象限——增加值象限增加值等于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之和。

固定资产折旧是一定时期内为补偿生产活动中耗用的固定资产而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价率提取的价值。

劳动者报酬是一定时间内,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而得到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包括工资、奖金、福利、各种补贴津贴、个体劳动者的纯收入等货币报酬;等生产税净额是生产税与补贴相抵后的余额。

营业盈余是一个平衡项,指一定时期内各产业的增加值超过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的部分。

2、试分析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中的均衡关系。

答:①行平衡关系各产业(各行)提供的中间产品价值 + 各产业(各行)最终产品价值 = 各产业(各行)的总产值②列平衡关系各产业(各列)的中间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Vj+生产税净额Tj+营业盈余Mj)=各产业(各列)的总产值。

设Nj = Dj+Vj+Tj+Mj3、试利用直接消耗系数和投入产出表推导投入产出行模型。

4、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之间的异同点。

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的比较(1)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了产品的消耗关系。

(2)直接消耗系数一般小于相对应的完全消耗系数。

(3)可以大于1,而必定小于15、试解释中间投入率和毛附加值率?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6、试解释中间需求率和最终需求率?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7、试解释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1)影响力和影响力系数=1时,说明j产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和社会平均水平相同;<1时,说明j产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小于社会平均水平;>1时,说明j产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大于社会平均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