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概念与规律教学浅谈

高中物理概念与规律教学浅谈

高中物理概念与规律教学浅谈
摘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通过感性材料,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建立物理概念,又从概念表象中,理解其本质,从而反映出相关的物理规律,并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
达到提高物理教学目的。

关键词:高中物理;概念与规律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知识的基本组成元素。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使学生
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决不是简单的,机械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记忆一些概
念和规律,对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它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从抽
象到具体的复杂变化过程。

(一)通过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建立相关
物理概念。

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
常必要的。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
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学生得
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

教师应根据认识论的规律,首先帮助学生
形成表象认识,然后在诸多表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经过抽象和概括,分析,综合,通过类比的思维方式,建立物理概念。

在将静电场电势能的概念时,由于电
场和重力场很相似,我们常常将两者类比,由于重力做功比较直观,易观察,将
重力做功的特点迁移到静电场中,这样对电场力做功,电势能的变化有了较具体
的认识,学生不会感到抽象。

(二)通过概念表象,理解概念本质。

物理概念是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出来的。

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现象的表面特征和
周围事物一些联系,而对它本质特征的内在的联系却不容易看出,必须透过现象,进行思维加工,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
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

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
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

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
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
用力做深入细致的分析。

(三)物理规律就是反映有关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
物理规律的掌握是在物理概念形成的基础上的理性认识过程。

物理规律既可
以用文字表述,也可以用数字关系式或图像描述,这其中均涉及相关的物理概念,也涉及物理运动过程各物理概念的关联。

例如,牛顿第二定律涉及力,质量和加
速度三个物理量,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质量为m的物体受到力F的作用,必然产生加速度a的规律。

(四)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在物理规律教学过程中,典型例题精讲和习题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它有
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物理规律,并且提高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习题的选择时,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其次,所选题目要有代表性,启发性和灵活性。

最后,由于物理规律在教学中具有阶段性,某一阶段只要求学
生掌握到一定的程度。

因此,在具体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阶段,提出
适度的要求,不可随意加深,扩展,以免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影响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

另外,在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要知道教会学生不断的总
结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做到举一反三。

总之,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段积累,不断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高中物理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
出发,深入钻研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加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
应用,从而达到提高物理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1] 乔际平刘甲珉重要物理概念规律形成与发展 [M]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
[2] 叶丛希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形成概念与掌握规律 [J] 中学物理教学参
考.1994(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