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点体会
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和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的概括,它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通过科学抽象的感怀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形成的,是物理知识的大门。
现就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方法谈几点体会:
一、观察实验、形成概念
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对概念的形成积累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再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这样形成的概念表象丰富,概念形象鲜明。
例如:在“压强”概念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形成压力产生的效果不仅与压力大小有关,还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的印象。
为了强化压力的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的认识,让学生用两个食指挤压一支铅笔的平端和尖端,说出自己的感受,指出其意义。
再联系一些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压力越大,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这样,压强的概念可以建立得更好,更深刻一些,更容易接受。
初中物理概念的形成大多是建立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抽象归纳出来的。
学生对直观性强的形象易形成表象,有益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但应注意的是,要把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引导到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上来,应注意概念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找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它们的共同属性,启发他们在过程中积极思维,抽象概括出物理概念。
二、举例分析,形成概念
选择生活中经验与形成概念有密切的关系的事例,使学生头脑中展现出的表象再通过实验强化概念的直观形象,进行抽象思维概括出概念。
这样形成的概念自然、易懂。
例如:在绝缘体的概念教学中举我们常用的钳子外套是橡胶和塑料制的。
这是用它不导电的性能给出概念,像这样不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然后,演示课本实验,说明概念中为什么用“不易”而不用“不能”,强化了绝缘体概念的建立。
这样形成的概念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印象深刻。
三、对比概括,形成概念
通过对比研究的各个事物或现象的有关属性进行对比分析,弄清异同,引导学生从比较中抽象概括出新概念,使学生在愉快中接受新知识,形成概念明朗,利于突破难点。
例如:在密度概念教学时,首先出示几组不同的物质,让学生各抒已见,讨论鉴别物质的方法,再让学生掂一掂体积相同的铁和铝哪个重,质量哪个大,并用实验验证,比较不同物质必然要取相同体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同
体积不同物质的质量是不同的印象,再通过演示分析对比,使学生发现对同一物质来说,它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确定的,对不同物质来说,比值是不同的。
从而引出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密度。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出密度概念。
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注重知识联系,形成概念
运用物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新问题,创造新情境,通过各种手段揭示现象本质,概括出新的概念。
这种形成方法,既可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又可减少学生接受新概念的抽象性。
例如:在电功率概念教学中,课堂上先复习一下功和功率的概念,总结出力学的功率,即: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功率,而电学中的功率是电流在单位时间完成的功叫电功率。
概括出电功率的概念。
这种方法引入自然,形成的概念容易理解,但注意在复习旧知识时不能无目的地频繁提问,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应按知识的迁移规律有序地提出问题,这样为新课教学创造良好情境,由浅入深地揭示分析物理现象的本质才能事半功倍。
形成概念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学中要把握概念形成的规律特点,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教法,不可千篇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