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学校乱收费问题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全国范围的学校乱收费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应。
由于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涉及到办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办教育、如何保证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公平分配、学校等教育机构如何发挥教育的公共服务功能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因此可以说,它是中国公共教育体制在社会经济体制转轨的变革中面临的一次严峻挑战。
一.乱收费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乱收费名目较多
当前,学校乱收费的名目主要有建校费、借读费、进班费、赞助费、补课费、搭餐费、寄宿费等等,名目繁多。
例如,公安县埠河初级中学2003年至2004年共开设6个多媒体班,向441名入班学生收取进班费共计80.9万元。
其中,以每人2400元标准收取一年级174名新生41.76万元;以每人1600元标准收取二年级221新生35.36万元;以每人500至1100元标准收取46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78万元。
再如,鲁某是我市某中学高二学生,平日生活节俭。
每当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交费时,他都会在家庭作业本上记下来,提醒自己回家后及时向父母要钱。
“小账本”上,详细记录着2005年下学期学校收取的各项费用,共13种,计21次,收费总计1618元。
其中有670元收费连一张白条也没有。
收费的项目,可谓五花八门,有上机费、补课费、复习费、搭餐费、单车寄存费、饮水费、试卷费等等。
此外,近年来一些学校为收费想尽“花招”。
如中小学借招生之机违规收取“择校费”、“赞助费”、“建校费”等;以“捐资助学”为名降低分数录取的高收费;以“公办民助”、“校中校”、“校中班”为名实行“一校两制”高收费;借“重点班”、“竞赛班”、“试验班”等名义高收费;强行收取“保险费”、“勤工俭学费”、“教辅材料费”等代办费等等。
(二)乱收费金额较大
近年来,根据对20个省(区、市)的初步统计,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共对63484所大、中、小学和教育主管部门进行了重点检查,查出违法收费案件12634件,违法收费金额高达21亿多元。
2006年0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又曝光了南京审计学院、太原市第五中学、浙江省奉化中学、西安美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南昌市第一中学和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等八所学校教育乱收费金额总计达2270万。
近年来我市也查处了部分学校的乱收费问题,光不正当收费而设立的“小金库”就达100多万元,其实,这都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还没曝光报道出来。
(三)乱收费隐蔽性强
通过近些年来查处的案件,我们不难发现,各级学校的乱收费行为隐蔽性越来越强,特别是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而言。
由于在全国普遍实行“一费制”,明里乱收基本上“治”住了。
于是,某些学校“明的不行就来暗的”,出现了变相“乱收费”的现象,增加了查处和治理的难度。
如有的学校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收钱,有的班主任老师委托班委会代收等,五花八门。
对此,大多数家长无奈地称这类行为是“软收费”,不自愿的自愿。
事实上,70%以上的家长对“作贡献”表示反感,但是为了孩子,他们不得不这么做。
比如,某小学将周四订为早餐日,每个学生必须到学校买5元钱的东西,换成早餐券交给老师,老师回报给孩子的是一朵小红花。
其实,这种“软收费”比起明收费、硬收费更可怕,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
实质上是巧立名目、变换手法向家长施压,但对外说是“自愿”行为。
不少家长担心,如此做法,一方面会助长孩子的攀比心理,另一方面也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而且“作贡献”的背后是出钱,让一些经济并不富裕的家庭不堪重负。
二.乱收费问题存在的原因
那么,学校乱收费为什么会屡禁不止呢?学校乱收费问题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于今为烈。
学校乱收费的成因复杂,应作具体分析。
对于“利益驱动型”乱收费要坚决查处、不能手软,这一点教育部门与社会各界已有共识。
但要彻底遏制“生存型”、“发展型”乱收费现象,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需要探讨和解决。
(一)教育投入不足导致学校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
近10年来我国教育经费总量虽然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是相对于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而言,教育经费短缺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
2000年我国教育经费总量为3849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2.5%。
这个数字低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多数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也低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200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
可以说,教育经费的短缺已经成为当前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性问题。
教育投入的不足滋生了一部分地区和学校的乱收费现象。
这种乱收费或是为了生存,或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尽管都有自己的理由,但是不规范的收费引发了教育领域内部的不正之风甚至导致各种腐败现象。
一些学校以择校费、借读费、赞助费等为名目乱集资、乱收费,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和学校乘机搭车收费,损害了公共教育体制的公信力。
(二)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导致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有偿分配
公共财政经费是纳税人贡献的公共资源。
从理论上说,用公共财政经费举办的公立学校应当使所有纳税人受益而不只是某一群体甚或某一个人受益。
公共教育资源在分配上的不均衡现象源于我国在学校领域中长期实行的所谓重点学校政策。
由于这类学校的设立和维持要占用大量的公共教育资源,而能够进入这些学校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人只是少数,因此对于大多数未能进入这类学校的人来说,这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存在着实际上的不公平。
为了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许多地方采取了将重点学校转制,即在不改变学校国有性质的前提下把运行机制由公办机制转为民办机制,把优质教育资源当作一种高消费产品,通过收费方式来进行社会分配,从而产生了褒贬不一的择校现象。
这是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
因为引进民办机制来改造公办重点学校,这意味着政府将改变对这部分公共教育资源的支配方式,通过合同承包、特许经营等形式把责任委托给在竞争市场中运营的学校组织。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这种转制所导致的结果不仅没有能够解决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所产生的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而且在教育机会的分配上除了能力标准外又出现了一个金钱标准,因此这项政策的实际效果有利于富人而不利于穷人。
同时,由于现行的政策与法律对这类转制学校尚缺乏有效的控制,对由此所可能引发的腐败现象尚缺乏预见和准备,这就导致一些人借机变公益为私利,其结果是加大了教育改革中的腐败风险。
(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社会上少数人“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某些部门“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难办事”的现象,特别是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的腐败问题等,对学校领导及老师产生了较大的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其乱收费有理的心理。
2005年,我市某中学因乱收费问题受查处时,该校一名负责人忿忿不平,公然质问办案人员:我们学校这点事和官场里的一些腐败问题比起来,还值得你们这样兴师动众来查?实际上,教育战线抱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治理教育乱收费难度相当大。
三.乱收费问题的改善途径
教育乱收费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经济问题,而成为一个涉及社会公平的敏感问题。
如何治理学校乱收费是对现行公共教育体制的功能及其运行方式的一次检验。
为此我国的公共教育体制正在做出回应,在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纪案件的同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如: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行“一费制”;进一步完善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严格规范高校收费行为;禁止搭车收费和各种形式的摊派,等等。
但是,要想实现教育公平,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断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