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们认识的数教案设计

我们认识的数教案设计

我们认识的数教案设计【篇一:《我们认识的数》教学设计】《我们认识的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40~41页。

教材简析: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实践活动课。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积累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三部分,“说一说”,让学生联系生活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用学过的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同时利用教科书中4名孩子说的话,开拓学生视野。

“猜一猜”,通过根据一把糖果的颗数估计一把花生米和一把瓜子的粒数,再数一数实际的粒数加以验证,来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增强数感。

“数一数”,则把数数与校园里物体的个数、教室里的物体个数等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的意识和习惯。

学情分析: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通过传授来培养的,而是通过主动观察和感知逐步形成的。

教学中要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来学习数学,体会数的意义和作用。

设计理念: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课,我把这节课设计成一节游戏课,让孩子在玩的同时实现我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用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培养数感。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提高估计能力。

3、与他人交流,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与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用数学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教学难点:学会简单的估计,发展数感。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糖果、花生米、瓜子。

教学过程:一、课前游戏,导入新课游戏:数数游戏分别请两位同学上来跳绳,其他同学数数跳了多少下,并引导学生进行完整的表述。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数跳绳的游戏,开始这节课,让学生一开始就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新的内容。

]二、活动探究,生活中的数游戏一:说一说。

(一):说一说第一部分。

1、让学生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

2、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44页场景图1,并播放学生说的话。

3、认真想想,,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哪些数,和你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

4、谈话:同学们说得真好,只要细心观察,你还会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

(二):说一说的第二部分。

1、提问:谁来告诉我,你今年几岁了?2、谈话:自己的年龄都记得很清楚,我看谁能说出家中每个人的年龄?(要求先说出家中有几口人,再分别说出他们的年龄。

)3、谈话: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可见你们平时对自己家里人都很关心。

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智力小测试,比比谁最聪明。

(出示场景图2。

)(1)提问1:你们看,这是小明一家,他们家有一个人,今年64岁,你们猜这个人可能是谁?还可能是谁呢?(2)谈话:你们都猜对了!在你们的家庭里,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的岁数比较大,一般在60岁左右;爸爸妈妈的年龄中等,大约三十几岁;而你们的年龄是最小的,今年还没有超过10岁。

4、猜一猜老师的年龄。

老师通过大了,小了给学生提示。

[设计意图:利用第一幅图四位同学的话,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开拓视野。

猜年龄这一层次则以一个智力游戏的形式出现,通过师生互动,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游戏二:猜一猜。

1、活动1:请一个同学抓一把糖果,数数有几颗;老师抓一把,数数有几颗。

提问:为什么不一样多?2、活动2:请一个同学抓一把花生米,先估一估,再数一数。

提问:谁来吧自己猜数,数数的结果告诉大家?3、谈话:某某同学抓一把花生米的粒数都要比抓一把糖果的颗数多,这是为什么呢?请同桌讨论一下。

讨论结束后,指定代表发言,其余学生补充。

小结:因为一粒花生米比一颗糖果小一些,所以一把花生米的粒数就要比一把糖果的颗数多一些。

4、活动3:抓一把瓜子,先估一估,再数一数。

比较一把瓜子的粒数和一把花生米的粒数有什么不同,教师小结。

游戏三:数一数。

1、在教室里你能找到哪些数,你是怎么数的?讲述:刚才小朋友都观察的非常仔细,数的也非常好。

2、课外实践出示一些学校的图片,请小朋友课后走出教室,到校园里去数一数,并和你的好朋友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之后,再安排数一数,是为了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使他们真正学到生活中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

另外,这项活动还可以消除学生的疲劳,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再掀起一个小高潮。

]三、课堂小结,回顾提升。

今天这个课同学们开心么?你们都有什么样的收获?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是认数单元后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的数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反思这节课,有以下启示:1、要重视估算估算在新课标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到现在为止,学生已多次接触估算,但在实际的估算中,效果并不好,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去估,估出来的数和实际的数差距太大。

在这方面,应注重估算策略的渗透。

2、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自觉性和控制力都还很弱,还没有形成好的习惯。

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活动,是我今后在教学活动中要加倍关注的问题。

3、要重视评价语言在评价时,老师要把这个权利交给学生,让生生之间进行评价,这样被评价的学生更能得到激励,更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授课人:张伟班级:东校区一(2)班时间:2014、4、3【篇二:小学一年级数学我们认识的数教案】教学内容:国标苏教版第二册p22我们认识的数。

教学目的:1、进一步了解数在不同的背景中具有不同的意义。

2、对生活中的数有一定的认识。

3、能用数来表达,交流。

4、对数的多少能有一定的估计能力。

教学准备:1、糖,花生米,黄豆,枣子若干,盆三个,表格一张。

请几组汇报。

怎么会抓得有多有少?(手有大小,抓得有松紧。

)(2)抓花生:猜猜看同样是1号小朋友紧紧地抓一把花生米大约会有多少粒?猜得对不对?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知道?按刚才的分工来完成抓花生的活动。

(指导填表)。

猜数猜数(3)抓黄豆:猜一猜抓一把黄豆大约有多少粒?然后再数一数。

黄豆比较多。

怎样数可以又对又快?继续按分工完成,填好表格。

3、汇总5组的数据,看着表格中的数据讨论。

(1)这种类型的糖小朋友紧紧地抓一把大约可以抓多少?花生米呢?黄豆呢?(2)看看上面的图再看看表格中的数对照一下你有什么发现?4、展示一颗红枣,估计可能会抓多少颗?为什么?5、引导学生一起小结:看来同样的手去抓不同的东西,东西越大,抓的个数就越少,东西越小,抓的个数就越大。

要使猜得与实际比较接近,得仔细观察,多多思考。

6、其实刚才同学们的猜也可以说是估计,这是一项本领,不光抓花生、抓黄豆的时候要用到估计,平时学习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估计。

(举例)三、总结(略)四、数一数(1)快下课了,美丽的校园在召唤我们,你看已经有小朋友走向了校园数数了!(看课件)(2)小朋友,你觉得还有什么可以数的呢?就让我们奔向校园的怀抱,出去数一数吧!【篇三:我们认识的数苏科版数学教案韩冬设计】我们认识的数第三周星期一第二节 2003--.03--03教学目标1、用学过的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培养数感。

2、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3、积累活动经验,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流,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电脑动画,创设情境:卡通形象皮卡丘把小朋友带到数的王国。

讲述:数的王国里住着我们已学过的100以内的数,这些都是我们认识的数。

(板书:我们认识的数)它们经常跑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二、活动探究,解决问题1、“说一说”的第一部分。

出示第一幅图,并播放学生说的话,出示相应的场景图。

讲述:这些同学可真是有心人,你能在生活中找到这些数吗?跟你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说完后组织学生交流,尽可能地让学生充分反言。

讲述:同学们说得真好,只要细心观察,你还会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

2、“说一说”的第二部分。

提问:谁来告诉我,你今年几岁了?自己的年龄都记得很清楚,我看谁能说出家中每个人的年龄?(先告诉我家中有几口人,再分别说出他们的年龄)先指定两名学生说,当每个人都很想说的时候,再让他们说给同桌的同学听,最后再请两名学生说。

讲述: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可见你们平时对自己的家人都很关心。

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智力小测试,比比谁最聪明。

(出示第二幅图)提问:你们看,这是小明一家。

他们家有一个人,今年4岁。

你们猜这个人可能是谁?还可能是谁?讲述:你们都猜对了!在你们的家庭里,爷爷奶奶的岁数比较大,一般宰0岁左右;爸爸妈妈的年龄中等,大约三十几岁;而你们的年龄是最小的,今年还没有超过10岁。

3、“猜一猜”。

讲述: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这个游戏需要小组长和组员合作完成。

组员的任务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操作,小组长则要把组员猜数、数数的结果记录下来。

(1)请每个同学抓一把糖,数数有几粒?组员数,组长记录。

完成后评出优胜小组,奖励合作星,再指名说,老师在表中板书三名学生说出的粒数。

讲述:同学们抓一把糖大约都在10粒左右。

(2)在请同学们抓一把花生米,不要数,先猜猜大约有多少粒?把你估计的结果告诉组长。

估计得怎样呢?把手中的花生米数一数,数的结果告诉组长。

估计得怎样呢?小组活动结束后评出优胜组,奖励合作星。

提问:谁来把自己猜数、数数的结果告诉大家?(教师在表中板书三名学生说出的粒数)你觉得自己估计得怎样?(3)讲述:从这张表上可以看出着三位同学抓一把花生米的粒数都要比抓一把糖的粒数多,其余同学是不是也这样,这是为什么呢?请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小组同学讨论,教师指导,教师指导。

讨论结束后,指定代表发言,其余学生补充。

小结:因为一粒花生米比一粒糖小一些,所以一把花生米的粒数就要比一把糖的粒数多一些。

(4)讲述:请同学们抓一把黄豆,不要数,你觉得一把黄豆比一把花生米的瘰疬数多还是少?(指名说)你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粒?(组长记录)估计好了以后抓一把黄豆数一数,数结果也请组长记录下来。

小组活动结果后评出优胜组,奖励合作星。

提问:谁来把自己猜数、数数的结果告诉大家。

(教师在表中板书三名学生数出的粒数)你觉得自己估计得怎样?(5)看表比较:一把黄豆的粒数确实比一把花生米的粒数要多,可见你们的预测是正确的,这是为什么呢讲述:因为一粒黄豆比一粒花生米小得多,所以在估计的时候就应该想到一把黄豆比一把花生米的粒数多得多,这样估计出的结果就会和实际的记过比较接近。

4、“数一数”出示第四幅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