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赏识教育培养学生》课题结题报告实验区:沈阳+辽中辽中一小课题研究小组组长刘柳联系电话:81714336 邮编:110200 e-mail ****************一、课题研究背景我研究的实验课题是《用赏识教育培养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
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赏识教育可以无限地激发学生的内动力,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因此,教师要善于赏识学生,学会用赏识教育来培养学生。
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这就需要教师顾及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及时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动力。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变化最大、最不稳定的时期,此时尚未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特别在乎别人的看法。
因此,教师的正向激励能满足孩子内心的积极因素,形成肯定自我的意识。
这种肯定自我的多次沉淀,就会积累孩子的成功感,就会打下自信的基础,这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赏识教育造就了师生之间和谐、平等的友爱关系,师生双方才会有健康的心理,才能以愉悦的情趣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从而取得圆满的效果。
参与实验的是五年四班,52人。
实验开始时间2010年6月,止于2011年7月。
二、课题总体设计(一)理论思考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赏识紧紧抓住了人的情感因素,把人带入兴奋的状态之中,使大脑产生类似吗啡的因素,刺激神经细胞的活跃,使人产生愉快的感觉,使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
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激励。
这样才会激发他的内动力,产生很好的效果。
赏识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
孩子是环境之子,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可以满足孩子内在无形生命的需求。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之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
孩子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最大变化、最不稳定的时期,此时尚未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非常在乎他人的看法。
因此,由外到内的正向激励能满足孩子内心的积极因素,形成肯定的自我意识。
这种肯定自我多次沉淀,就会积累孩子的成功感,就会种下自信的基础,这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这种由外到内——“你能行”的环境就能内化为“我能行”的积极行为。
赏识教育的核心是通过赏识,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
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发掘人的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建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模式,使之不断完善。
赏识教育涉及了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行为、教育教学方法的转变,对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具有积极意义。
(二)研究目标确立以赏识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突破旧的教育模式,探索儿童赏识教育的实践方法,建构以培养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体系,培养自尊、自信的学生。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根据研究阶段、研究内容的不同,确立具体的研究方法。
在课题的准备阶段,主要通过文献法了解与该课题有关的现有研究成果,充分占有资料;通过调查法了解我校教师和学生自我欣赏、赏识他人的实际情况,在课题实施阶段主要采用1、资料文献2、教学实践3、调查研究4、案例分析5、行动研究。
既做到较严格地按步实施,又做到随时修改方案。
总之,本课题将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保质保量地完成研究任务。
(四)课题实施步骤1、准备阶段(资料搜集、归纳整理、问卷调查)2、实施阶段(理论学习、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开展各种研讨活动,不断反思改进)3、总结反思阶段(进行全面总结,汇报成果)三、课题实施情况(一)学习理论我们主要通过文献法了解与该课题有关的现有研究成果,充分占有资料。
我们阅读了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孟繁华的《赏识你的学生》等著作,从报刊杂志上和网上寻找有关赏识教育的论文进行阅读。
同时,我们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了解赏识对人的激励作用。
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学习心得的交流,进行沙龙式的对话,在共享和思维碰撞的过程中,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理清思路,使得观念逐渐清晰。
(二)调查研究在实验之初,我们通过调查法了解我校教师和学生自我欣赏、赏识他人的实际情况。
当时,我们发现教师对赏识教育的价值的认识比较肤浅,对赏识教育的内涵不够了解,对赏识教育的应用处在无意识的状态,没有丰富的教育方法,也没有充实的教育内容,教育的效果也不够明显。
从学生的角度看,孩子们非常渴望老师的肯定与激励,老师对他们的表扬与肯定,能极大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从家长的角度分析。
我们发现我们的家长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很少能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对待孩子大多采取溺爱、打骂、不闻不问的极端措施,所以也需要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
而赏识教育是家长比较容易接受,又能很快学会运用的一种教育方法。
在调查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增强了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积极实践为了具体落实课题研究目标,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我们确定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在赏识中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的研究2、运用赏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研究3、通过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4、在赏识中培养学生学会自赏、互赏的研究我们认真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和分期实施计划,从课堂教学、班级建设、班队活动、家庭教育四个方面探索赏识教育的方法,实践赏识教育思想。
(四)反思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边实践边学习,边反思边改进,在研究中学习研究,在实践中探索恰当的方法,在探索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通过实验,我们不断积累着赏识教育的实践方法,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检验这些方法,并及时进行分析、评价、改进,提升了赏识教育理念。
我们定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进行讨论交流。
参与研究的老师随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进行案例研究、个案分析,及时调整策略。
课题组定期进行案例交流活动,发挥同伴互助在课题研究中的积极作用,使研究向纵深发展。
四、课题研究成果通过二年的研究,我们确立了以赏识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积累了多方面的赏识教育实践方法,激发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提升了学生学习质量和生活质量,有效地促进了师生的共同进步。
(一)转变观念,确立以赏识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1、赏识教育要立足于对生命个体的关爱和尊重。
赏识学生,归根结底是爱学生。
学会赏识,归根结底是要学会爱,学会尊重和关爱每一个生命个体。
尊重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的需要,而获得认可和欣赏,是具有健全心灵的人都具有的心理需要。
赏识教育对孩子的赏识,不是简单的认可欣赏孩子的行为。
它包含对孩子被认可和欣赏的需要的尊重、提升、满足;也包括对孩子探究的需要、责任承担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等多方面需要的尊重、提升、满足。
建立在对生命个体的关爱和尊重基础上的赏识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持久而有效。
2、赏识教育要确认儿童发展的内在性。
人的发展,靠人自我的觉醒和努力。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内在发展的采纳,“发展越来越被看作是一种唤醒的过程。
”由此可见,对每个生命的尊重与赏识是这个过程得以产生的前提和条件。
针对孩子个体来说,这种主体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鼓舞、激励和唤醒。
因此,赏识教育倡导的让孩子自己领悟人生的智慧,体验成长的快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念和方法。
3、赏识教育要走近生命,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赏识教育在价值观上集中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化和个性化特点,尊重和保护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必然差异,承认每一个人在价值、才能、情意和行为方式上都是极富“个性”的个体,给予每一个人充分发展其自身,激发其内在潜能的平等机会。
赏识教育对孩子的“赏”是建立在对孩子的“识”的基础上的。
“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自信和发展,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积累经验,探索赏识教育的实践方法。
(1)赏识以“尊重、信任”为基础。
“尊重”就是民主、平等,就是爱。
我们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而非上下级的主宰!我们蹲下身来平视孩子,倾听孩子说话,会让孩子立刻感到被尊重。
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生命体,是具有生命尊严的人,我们应该从尊重生命的高度来尊重每一个学生。
虚心向孩子学习、请教,不仅是对孩子生命价值的承认与尊重,而且是教师成长的良好方法。
“信任”就是张扬,就是源泉。
教师要始终相信生命蕴涵着潜能,并激发学生强烈的自信心。
有道是“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我们不能给学生太多的限制,不能因为驱除“傲气”而失去了“傲骨”。
我们留给学生除了微笑、大拇指之外,还应有赏识的目光、信任的目光,不光是让学生空喊口号“我相信,我能行!”,而是真诚地告诉学生——“我相信,你能行!”(2)赏识以“理解、激励”为契机。
赏识孩子首先要理解孩子。
理解孩子的心理、言行。
教育要触摸孩子的心灵,赏识是因为理解而产生的。
激励是一种广义的概念,它含有表扬但不仅仅是单纯的表扬。
失败和困难时候的鼓励,成功时候的赞扬,甚至特意给予的机会和锻炼,都是激励。
激励关键是要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
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些人总是以过高的标准要求孩子,仅仅是以得到100分作为成功,因此孩子总是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之中,并时时感觉到“失败”的痛苦。
其实一个人在看到自己缺点的同时,还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反之也一样。
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优点,那他就缺乏起码的自信。
激励对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当然也都有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性的评价。
其次,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才能,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每个孩子都能获得不同的成功。
第三,创造一个鼓励性的环境。
不用相同的标准要求每个孩子,能动态地及时地发现他们的努力与进步,激励他们鼓足勇气积极进取。
(3)赏识以“宽容、提醒”作保障。
赏识教育首先要解决“不赏识”问题,改变指责、抱怨的习惯心态。
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要抱着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不要纠缠缺点,要学会等待。
没有宽容之心是不能实现赏识的。
赏识教育还要解决“假赏识”问题,改变一味地溺爱、一味地表扬、奖励的错误倾向。
批评和赏识不是矛盾的对立面,必要的批评也是需要的。
教师要善于在学生遇到困难和出现错误的情况下及时给予提醒。
但是,即使进行严厉的批评的时候也不能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做好引导、帮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