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浅谈芭蕾基训中重心力的训练目录摘要 .................................................................................................................................... I 绪论 .................................................................................................................................... I 1 重心在芭蕾基训中的重要性 .. (1)1.1 人体的重心位置随着身体各环节位置的变化而改变 (1)1.2 人体重心与身体姿态存在着紧密关系 (1)1.3 正确把握重心,稳定平衡是关键 (1)1.4 培养舞蹈动作的协调性也是重心训练的重要部分 (1)2 芭蕾舞基训中训练重心力的方法 (1)2.1 外开的训练 (1)2.2 肌肉力的训练 (1)2.3 协调性的训练 (2)结论 (3)鸣谢 (4)参考文献 (5)摘要舞蹈中的任何动作,都离不开重心。
重心和动作平衡是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
要达到舞姿的完美、旋转的辉煌、跳跃的轻盈及动作的流畅,以重心为主导、配合协调、运用肌肉能力和外开,才能训练出规范的动作,才能有灵活、轻便的身体来从事舞蹈艺术,才能展现出舞蹈的魅力。
关键词:芭蕾舞;基训;重心力ABSTRACT浅谈芭蕾基训中重心力的训练绪论芭蕾舞是比其它舞蹈种类更力求摆脱地心引力的一门艺术。
在十九世纪初,世界上就已经出现了脚尖舞蹈,演员们以更小的支撑点来承担自己身体的重量。
那时的意大利女演员玛丽.塔里奥妮,正是以脚尖上的舞蹈来表现自己身体的轻巧和敏捷,而成为著名的舞蹈家。
这是芭蕾舞史上摆脱地心引力行动的重大飞跃。
同时,对演员的重心感觉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掌握正确的重心,才能使身体平衡,才能使力量均匀地分布于支撑脚,才能排除不必要的身体紧张,减少身体承重部位的压迫和损伤。
一个芭蕾舞者如果懂得正确运用身体的重心,他便可以更多地摆脱重力之苦,使得训练中的动作紧张和疲劳降到最低限度,从而使自己的训练更加有效,技术能力提高更快。
1 重心力在芭蕾基训中的重要性1.1 人体的重心力位置随着身体各环节位置的变化而改变在我们掌握舞蹈训练的平衡稳定性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到人体全部环节所受重力的合力就是人体的总重心力,亦即人体重心。
人体重心实际上就是人体重力的作用点。
当人双脚直立时,人体的重心点在头正中向下垂直,指向地球中心,身体的重量均分于双脚支撑面上;当人体在运动时,随着身体姿势的改变,重心的位置也随之变化。
舞蹈中,人体重心的变化直接影响动作完成。
因此了解人体在完成各种动作时重心大概的位置以及可能发生怎样的位置移动,对更主动、准确的调整重心位置和控制平衡具有极大的帮助。
在舞蹈训练中每一环节的运动都会导致重心的移动,但重心的移动是有规律的。
如:身体曲膝并向前做倾身,人体的重心位置是在与地心形成垂直线的腰部,其它部位成了平衡身体的各个环节重力,身体的重量仍均分于双脚支撑面上。
环节向哪个方向运动,重心力就随之向这个方向移动;如果动作幅度大,则重心力移动的位置就大一些,因此,人体的重心位置是随着身体各环节位置的变化而改变的。
1.2 人体重心力与身体姿态存在着紧密关系在基训课的训练中,把上、把下、地面软开度及正面、反面就是在解决动作的重心与平衡。
此时动作的重心概念就不单是自然平衡意识了。
如:学生在一位训练时重心落在脚跟部位,初学者在一位训练时重心会落在脚的内缘。
可见,训练的意义在于:通过对下肢的外开,强制人体重心后移,使人的骨盆趋于直立,腰椎前凸减小,脊柱整体变直。
这是基训课重心感觉的最基本形态。
掌握正确的重心力,才能使身体平衡,才能使力量均匀地分布于支撑脚,才能排除不必要的身体紧张,减少身体承重部位的压迫和损伤。
脚承受的重量越轻,在舞蹈专业性的运用中就越不容易受到压迫和损伤,身体的平衡能力越好,重量也就越容易准确地落在两脚最有力的部位。
1.3正确把握重心,稳定平衡是关键在十九世纪初,世界上就已经出现了脚尖舞蹈,演员们以更小的支撑点来承担自己身体的重量。
那时的意大利女演员玛丽·塔里奥妮,正是以脚尖上的舞蹈来表现自己身体的轻巧和敏捷,而成为著名的舞蹈家。
这是芭蕾舞史上摆脱地心引力行动的重大飞跃。
在训练中,增加身体的控制能力,掌握正确的重心,使用小量的肌肉力就能控制身体的平衡,保持重心的稳定,从而使肌肉束不但有力,而且向细长型发展,使其达到动作的流动性和准确性,为今后的技术技巧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1.4 培养舞蹈动作的协调性也是重心力训练的重要部分任何动作都有它特定的节奏,掌握好动作特定的节奏,是动作协调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从开始的训练,就配合着音乐伴奏,让学生在准确的音乐节奏里完成动作,是最基础的协调训练。
此外,音乐感的培养是协调训练的一种极好方式。
让学生欣赏音乐、学习乐理、弹钢琴,都是对大脑协调素质的训练。
2 芭蕾舞基训中训练重心力的方法2.1外开的训练芭蕾基训中的“外开”,宏观上是指身体上下身一切关节部位的向外打开,具体是指脚与腿部的“外开性”,即通过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向外转动,使得整条腿向外转开。
“外开”不仅仅是芭蕾舞的特殊的审美要求,它还为重心提供了一个更为有利的支撑面。
“一个人站在一条腿上时,只要把脚转开一点,就会有一个三个点与地面接触的面积。
如果脚站正步,脚趾向前,与地面接触的面积就会小。
”一个确立自己要以芭蕾为专业的孩子,进入课堂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把身体放在转开的脚位上,并开始以各种方式来进行“外开”训练,以塑造一个非常人所有的、符合芭蕾舞要求的体态和非常人所有的重心组合方式。
这是芭蕾舞者整个技术发展的基础。
在外开训练的开始阶段,新学员往往想一步做到位。
这种非自然状态,一方面使学员疼痛感强烈;另一方面,训练难以长时间维持,训练量无法保证。
在芭蕾舞基础训练中,增加小八字位的训练强度,有助于提高对重心的把握能力。
在小八字的基础上,将前脚垫高。
所垫物体越厚,人体重心后移幅度越大,骨盆前倾幅度越小,脊柱姿态就越挺直,其相关部位紧张程度就越高,对肌肉夹板的造就越有利,随训练时间增加可逐步加大外开幅度。
这种方法,可长时间大训练量练习。
训练时间越长,把握重心能力就越强。
外开能力决定着重心平衡能力,也是保持肌肉线条优美流畅的一个因素。
外开在动作的开始和结束时,使重心更有一种安全感。
尤其是在Pirouette和Grana jete及其他跳跃动作结束时,除了脊背肌肉的控制能力外,外开起到了“刹车”的作用,使旋转着的舞姿平衡、静止及跳跃安全降落。
因此,外开具有稳固重心的作用。
2.2肌肉力的训练在芭蕾舞中,肌肉力不仅是舞蹈的动力,而且是控制舞蹈重心力的唯一力量。
肌肉力的作用是在动作过程中,调节身体各个不同部分的重力环节,维持对身体重心控制。
这种对身体重心的控制能力的训练,应放在基训课的首位。
这就要求必须多在动作中去练力量,把更多对肌肉力量的训练放在离开把杆的动作中去。
过多的依靠把杆,就会在开始训练时失去了利用肌肉对身体重心进行平衡控制的训练,使得所有的把杆动作训练呈现出一种假象,一旦脱离把杆,身体便失去平衡。
把杆训练往往针对的是肌肉的某一部位,而不是整体肌肉群,长此以往会造成肌肉无益的疲劳和局部肌肉束的粗壮,有碍芭蕾舞对肌肉线条修长的审美要求。
在芭蕾舞基础训练中,对肌肉力的训练不能过多地依赖把杆,而应更多地进行脱把训练,使学员针对身体重心去训练其平衡的能力,从而提高控制身体重心肌肉力的能力。
在旋转中,肌肉力使肢体迅速收拢,克服旋律惯性所产生的离心力,控制旋转质量。
这一过程是对腰、腿、臀、腹、背等部位肌肉力量的综合运用,训练应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练就身体各部分肌肉所需的驾驭旋转的能力。
学员先对身体各部位肌肉进行训练,然后实现旋转。
这样训练,肌肉力虽然练出来了,但没有形成对身体重心控制的肌肉力,还须回到旋转动作训练中,重复训练,训练过剩造成肌肉组织粗壮,效果不佳。
只有针对或结合身体重心控制来训练肌肉力,才是科学的训练方法。
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芭蕾系基础训练课经过一定量的把上训练后,就要求学生脱把,并把这些单独的把杆上动作编成配有音乐节奏的一个个小节。
这种非舞非操的动作是一种有规律的重心、肌肉力和平衡的基础训练,目的就是在动态中把握舞姿、掌握平衡,使舞者肌肉群向着伸长的方向发展。
正确的重心,可使学员用小量的肌肉力就能控制身体的平衡,从而使训练效果更佳,使其肌肉束不但有力,而且向细长型发展。
2.3 协调性的训练动作的协调性存在于人的大脑皮质。
“以急行跳高为例……进行这一复杂的运动动作时,运动员要借视觉来分析横杆的距离和高度;借前庭感觉来分析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及其变化;借本体感觉来分析肌肉和关节活动状况;借皮肤感觉来分析地面的硬度等等。
”1以上的引言中,运动员完成动作的这一系列“借……”,都是大脑在动作间的一瞬反应。
在舞蹈动作中也是有这样瞬间的大脑分析活动。
2.3.1注意动作“起法”的协调“没有预备动作,就不能有下一个动作,而功能性动作的效果,往往取决于预备性动作的完成情况。
”不协调的“起法”会增大旋转阻力,使舞姿失去平衡,会因重心受力不均而无法腾空,也会使双人舞动作的力量和重心不能合二为一。
2.3.2学会用“脑”跳舞对动作的协调性而言,用“脑”跳舞是指在舞蹈中,结合自己的肌肉力量与身体心、音乐节奏及时间等因素,对合成动作的各个环节做出瞬间理性的分析、判断,并使其协调一致的能力。
比如:在旋转动作中,演员需借助多大推力、手和脚按怎样的路线、朝哪一方向才能集力于重心达到旋转;女演员用脚尖做Pique、Arabesque时,要以多长的迈步距离、多高的抬腿速度、多大的后背力量,才能集中重心点,达到合适的旋转角度;在大跳中,以多大的幅度做Chasse、多大的腿部力量推地、并以怎样的手和手背的配合,才能把重心漂亮地抛向空中,又稳健地落在舞姿上;双人舞托举动作中,女伴与男伴合力的大小、时间的合理配合;等等;无不要求舞者用脑对瞬的动作环节做分析判断,决定自己何时发力、摆臀、收腹、收力,使其动作的力量、节奏、时间三者协调一致,使重心准确到位,使动作准确流畅。
对动作的各环节不断分析、反复推敲、加强其反应能力的训练,养成用“脑”跳舞的习惯,是提高动作协调能力的关键,是基训课训练重心与协调能力的中心环节。
2.3.3在音乐节奏里完成动作在芭蕾舞中,人们用身体姿态来表述芭蕾语言,而音乐节奏为这一人体语汇谱曲,使其姿态得到烘托,人物情感起伏迭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