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复合地层地铁隧道盾构施工技术
摘要:我国经济建设最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带动我国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
根据现有的工程项目施工经验可知,地铁盾构隧道施工是整个工程项目的重点内容,其施工质量影响地铁项目的后期运行,所以要高度重视其质量。
关键词:岩溶复合地层;地铁隧道盾构施工技术
引言
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经济的支持和政策的扶持,才有今天的局面和规模。
结
合工程实例,根据沿线石灰岩地层地质特点,从施工技术、工序等角度入手,提出合适的盾
构施工技术,以提升该技术在岩溶复杂地层中的适应性,解决盾构施工风险过高的问题,为
工程施工提供可靠的指导。
1工程概况
广州市珠三角城际新白广项目部,新塘经白云机场至广州北站项目新塘至机场T2段白
云机场隧道,为城市隧道,隧道地层为复合地层,隧道设计分两条线,右线全长5608.855m,左线全长5577.259m(包括两座地下车站),隧道线间距18.6m~4.0m,最大坡度30‰,本
区间结合废水泵房、光纤直放站、公网洞室、箱式变电站等区间设备洞室。
线路为一站三区间,分别为机场T1站、机场T2站-机场T1站区间、机场T3站-机场T1站区间、机场T3站-
吊出井区间。
本工程引入盾构法,以满足盾构井盾构区间的分段施工要求。
2地层注浆施工准备工作
(1)在本次项目中,作业人员根据相关技术规范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同步注浆施工技
术的施工培训,并详细介绍本次工程项目的技术交底内容,深化施工人员对关键施工技术的
了解。
(2)做好相关设备的准备工作,保证注浆台车、钻注一体机等设备具有满意性能,
设备做好日常的管理后,在现场检验合格。
(3)观察主要原材料的性能,包括水玻璃、水
泥等材料等;在施工之前必须要确保止水球阀、注浆管等设备到场,并对相关原材料进行抽检,避免因为原材料性能引发各种质量问题。
3同步注浆
盾构刀盘的开挖直径一般大于管片外径,随着盾构的推进,逐渐形成管片外径与刀盘开
挖直径的环形建筑空隙。
为及时填充该空隙,在盾构推进的同时须进行同步注浆,以尽可能
减少盾构施工时对地面的影响。
同步注浆中,浆液初凝时间长,管片在浮力作用下有上浮趋势,易引起管片错台;注浆压力过大,对管片造成较大的挤压,易造成管片错台或破损;注
浆方量不足,没有充分填充隧道衬砌间隙,管片因为没有被砂浆完全固定而产生移动,形成
偏心力,引起管片局部应力超过其强度,同样也会导致管片错台破损。
因此,应根据不同的
地层调整浆液配比,将浆液凝结时间控制在6-8h,特殊情况下可合理添加速凝剂以缩短其凝
固时间;注浆压力宜高于土仓压力0.15-0.2MPa,并根据隧道埋深及地层沉降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注浆速度应与推进速度相匹配,注浆速度过快会使浆液注入到土仓内;保证足够的注浆
方量,必要时对脱出盾尾的4-6环管片壁后进行二次注浆,将后部管片在同步注浆中未能填
充满的建筑空隙全部填筑密实,形成稳固结构。
4溶(土)洞详细勘测
通过钻孔方式分析施工质量,利用地质雷达探测溶洞内部情况,明确溶(土)洞沿线分
布特点与形状。
根据所得结果,明确地质对盾构施工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采取处理措施。
1.
地质钻孔勘察,利用地质钻机钻孔,具体分布在隧道中线及边线外的2.5,5.0m处,采用梅
花形布置。
为有效探测地质情况,孔深为隧道底板下12m。
此过程中,若出现溶(土)洞,
必须在原钻孔周边区域增设加密孔,以便更准确地掌握该处溶(土)洞的具体情况。
2.地质
雷达探测,地面探测作业选择的是地质雷达探测技术,探测天线选用25,100,400MHz三类,除隧道中线外,两侧也需要设置测线,通过此方式可明确现场岩溶分布状况。
5极限点
结构发生整体失稳或体系转变的时刻。
衬砌结构有2种方式达到极限荷载。
1.衬砌结构
塑性铰数量不断增加直至形成4个塑性铰,使原本圆环状的衬砌结构形成机构,无法继续承载。
2.衬砌结构某个塑性铰变形能力不足,截面破坏并失去承担弯矩的能力,结构体系由无
铰圆环转变为单铰圆环结构。
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塑性阶段。
弹性阶段螺栓,管片钢筋、混凝土均处于弹性状态,结构中不存在塑性变形,结构收敛变形呈线性增加;直至接缝处受压
区混凝土达到峰值应力,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此时结构整体刚度开始下降,收敛变形发展
加快;接着结构在首次结构损伤位置形成首个塑性铰,进入塑性阶段;最终结构出现4个塑性
铰成为机构失去稳定,或出现接头脆性破坏使结构体系发生转变,此时结构达到承载力极限
状态。
此后,结构承载能力开始下降,变形不稳定发展。
6溶(土)洞处理措施
(1)全充填溶(土)洞处理方法,此环节选择的是静压灌浆法,在高压环境下注浆,
实现物理填充的效果,有效封堵溶缝。
工艺要点如下。
1)如现场探测到溶(土)洞,在既
有钻孔的周边区域需增设适量钻孔,采取横纵向间距均2m的方式。
2)对于全填充溶(土)
洞的处理,选择静压注浆法,并严格控制注浆参数:①水泥浆选择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其中水灰比最关键,该指标需控制在0.5∶1-1∶1;②注浆压力遵循
先小后大的原则,终压稳定在0.4-2.0MPa,并且达到设计压力要求后应维持10min。
3)根据
实际情况调整注浆速度,稳定在30~70L/min为宜。
(2)半充填及未充填溶(土)洞处理方法,若溶(土)洞高度超过2m,同时处于未完
全充填状态时,可通过吹砂的方式处理,或采取碎石回填与静压灌浆法相结合的方式。
工艺
要点如下。
1)当探测到溶(土)洞后,需在原钻孔的基础上增设钻孔,采取横纵向间距均
为2m的分布方式。
2)严格控制吹砂材料的质量,以砾石、中粗砂为宜,粒径在2mm以下
的材料应不超过总量的45%,且不掺杂任何杂物。
3)在注浆工艺方面①水泥浆水泥以42.5
级普通硅酸盐为宜;②严格控制注浆压力,终压维持在0.4-2.0MPa,由初期的低压不断提升,达到设计终压后应维持至少10min的注浆时间。
7效果分析
通过准确确定溶洞处理范围,采用合理的溶洞处理措施及盾构掘进技术,保证了盾构掘进、隧道结构及地面建(构)筑物的安全。
通过将建(构)筑物下溶洞处理改为洞内处理,
减少大面积租用房屋作为施工场地的费用,同时周围的居民及企事业单位能正常生活及工作,减少扰民。
有效防止地表塌陷,地表沉降控制在30mm以内,保证了沿线密集的建(构)筑
物的安全,施工过程中无建(构)筑物安全事故。
通过对盾构机的改造及采用带压换刀技术,减少刀具磨损及地层处理措施,极大程度降低了施工成本。
长距离岩溶复合地层地铁隧道盾
构施工的成功,为以后类似地质条件的城市地下工程的规划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为同类
工程评估溶洞对盾构施工安全和隧道结构安全提供依据,为采取经济有效的溶洞处理措施、
降低盾构刀盘和刀具磨损、减小盾构隧道病害等提供技术支持,并实现盾构施工成本的有效
控制。
将促进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进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结语
综上所述,盾构施工技术在现代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且在岩溶复杂地层环境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实际工程中,要做好前期勘察工作,明确施工区域是否存在溶(土)洞,针对实际情况采取可行的处理措施,并做好监测工作,提升工艺参数的合理性,确保顺利完成隧道盾构施工作业。
参考文献
[1]傅兴.岩溶地区盾构隧道溶(土)洞处治技术研究[J].市政技术,2019,37(6):159-161.
[2]蒋磊,钟可,戴勇,等.穿越湘江水下岩溶发育区地铁盾构选型研究与应用[J].都市快轨交通,2019,32(2):85-90,131.
[3]何川,封坤,方勇.盾构法修建地铁隧道的技术现状与展望[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5,50(1):97-109.
[4]竺维彬,鞠世健.复合地层中的盾构施工技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